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九章  决战华北

25  捷报频传的季节

初夏的白洋淀,阳光灿烂,波光闪烁,凉风习习,早开的荷花随风摇摆,大片荷叶连碧天,大群的鱼儿在水中游弋,大批的水鸟在天上翻飞,令人目不遐接,心旷神怡。几艘小木船在芦苇丛中穿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打头的一艘船上,坐着我的父亲,他身边的那位看上去敦厚朴实的长者,是朱德总司令。

这是1947年5月下旬的一天。4月26日,朱德和刘少奇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晋察冀军区的大本营——阜平城南庄,当时父亲在前方指挥正太战役,没能亲自迎接他们。直到5月3日,正太战役行将结束,父亲才风尘仆仆赶来见朱德和刘少奇。
1947年的初夏,父亲的心情格外好。主要是因为正太战役打得漂亮,这一仗共歼敌3.5万人,控制了获鹿西迄榆次约180公里的正太铁路,解放沿线7座城镇,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孤立了石家庄的敌人。

说实在的,晋察冀军区已经很长时间没打这么痛快的仗了,从延安回到晋察冀后,父亲太紧张了。绥远战役没打好,集宁、大同之役又没打好,让傅作义偷袭得逞,不得不撤离张家口,更是引起各种猜测议论,父亲感到压力很大。有些人开始怀疑父亲的军事指挥能力,认为他打游击战还行,做群众工作,搞根据地建设都没问题,但是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欠缺。

正太战役的胜利结束,终于让父亲松了一口气。他心情舒畅,眉头也展开了,他兴致勃勃地陪朱老总游览美丽的白洋淀,两人用四川话没日没夜地交谈,偶尔还乘兴打打猎。

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的仗没有打好,处处显得被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像别的军区那样,人家总打过几次出彩的战役。父亲作为战区最高指挥员,自然负有责任。但是,父亲有他的苦衷。说起客观原因来,1944年的晋察冀高干会议算是一个,前面已经说过,这次会议使晋察冀军区部队的军政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部队缺乏打大仗的基础,这就直接造成绥远战役没打好。

支援东北和其它地区,抽走了若干晋察冀的主力部队,使自己的实力受到一定削弱,也可以算一个。

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后,1946年1月,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2月1日,中央下达了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指示中说“从此中国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3月6日,父亲接到中央指示:“无论将来情况如何,我们均需精兵减政……我们意见,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完成……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这年2月,晋察冀全区共有兵力22.5万人,其中野战军15万人,地方军7.5万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父亲组织部队精简整编,野战军由9个纵队减为4个,总计复员约10万人。

当年的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回忆说:和平民主新阶段,对内战的危险估计不够。为此我给聂司令写了封信:减这么多人不行,国民党没有诚意。这影响了以后的战争进程。那一段有点失误,对解放战争初期作战不利,拳头不硬。

对于这个问题,父亲思想上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紧迫的战争趋势,但一方面中央又有精简整编的指示,而且他曾经向周恩来请示过,晋察冀军区打算砍去5个纵队,周恩来点头同意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失策,父亲需要承担一定责任。而在别的军区,人家就没有减多少人,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有位军事研究人员对我说:“聂帅这段时间如果说有失误,那就是太听中央的话了。执行中央的命令,他太不折不扣了。他没有留一手。”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