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天傍晚,父亲在武昌的南湖还遇到了蒋介石。蒋虽然是父亲在黄埔军校的上司,但他很少光顾军校,即使来也是装装样子,他习惯把人叫到家里去,以示亲近,以便拉拢。因此,父亲与他并不熟悉。半个多世纪后,父亲仍然清晰地记得遇到蒋介石的那天傍晚的情景:“他坐在轿子上,前面有两个灯笼引路,后面有两个灯笼跟着,四个人抬着轿,和我碰了个对面。我是一个人,他从轿子里伸出头来,看了我一眼。我没有和他打招呼,他也没管我。”大概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想到,他面前的那个瘦长的年轻人日后会不遗余力地与他作对。

又一天,父亲在中和里的军委驻地,偶遇几个年轻人举行入党宣誓,其中有一个苗条、清秀,中等个头,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子,引起父亲注意。这个女孩子名叫张瑞华,后来她成了我的母亲。10年之后,埃德加·斯诺在著名的《西行漫记》中,称她为“聂荣臻的年轻漂亮的妻子”。

母亲是河南信阳人,家在鸡公山下的张湾村。她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小地主家庭,家境倒是与我父亲相似,家族都是先富后穷。母亲懂事的时候,家里已经很贫困了,她要求上学,外公不同意:家里吃饭都困难,哪有钱供一个女孩儿上学?性格倔强的母亲就说:“我带弟妹们上鸡公山,砍荆条和竹子回来编筐子,卖了钱上学。”在她强烈要求下,外公只好同意她上了上学。以后母亲就利用课余时间编筐子,卖了钱交学费买书本。这也算是一种勤工俭学吧。

岁月匆匆,母亲小学毕业后,提出要到信阳的女子师范上中学。家里自然又是不同意,那个年代,村里没有几个女孩子上学,能让她上小学,已经是父母格外开恩了。我的母亲是那种柔中有刚的人,遇事非常沉着,非常有韧劲,她软磨硬缠,不达目的不罢休,她说:“钱,我自己在外面挣,可以勤工俭学,你们只要给我刚去时的费用就行了。”

这个时候,母亲遇到了一个她终生感激不尽的人,那便是她祖母的娘家侄子,母亲称之为表叔的高警予,此人在信阳女师当教员。在他的大力帮助下,母亲经考试进入她朝思夜盼的信阳女子师范学校。后来母亲才知道,高警予早就是个共产党员了。在高警予有意无意的引导下,母亲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加上“五卅”运动的强烈冲动,民主革命的思想占据了她的脑海。

北伐军占领武汉,武汉一下子成了新的革命的中心,吸引着各地的年轻学生。这时,已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黄埔军校成立武汉分校,到信阳来招女生,党组织推荐母亲去报考。母亲挥泪告别亲人和家园,随学校的老师饶辉南直奔武汉。而那位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表叔高警予,却在这之前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到了武汉,母亲才知道饶辉南是共产党员。她向饶辉南提出,自己也要入党。饶辉南摇摇头:“你还小啊。”母亲说:“小什么啊,我都18岁了。”她说的是虚岁,其实母亲这时候才17岁。母亲追着饶辉南嚷嚷着非要入党,饶辉南给她缠得没办法,就向湖北省委军委作了汇报。没想到,还真的被批准了。那天母亲接到通知,到位于中和里的省委军委驻地进行入党宣誓,与我的父亲不期而遇。

当然那时谁也想不到,他们后来会成为相濡以沫的夫妻。母亲只是记得,她进中和里的时候,天空是阴的,像要下雨的样子,而她离开时,太阳突然冒了出来,面前一片红彤彤。

1927年初,母亲考上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她一同穿上军装的共有195名女性,其中有后来成为李富春夫人的蔡畅,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徐向前的夫人黄杰。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