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飞机在山西灵丘的简易机场降落了,父亲终于又踏上了晋察冀的土地,这一瞬间,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凉爽的秋风令他心头一震。他把以往的烦恼全部丢弃,一心一意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父亲来到了张家口。中共中央决定他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并继续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这个时候,晋察冀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它是连接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与东北地区的重要战场,是避免解放区战场被国民党军从东西、南北分割的重要地带。所以,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完全保障察哈尔省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支援东北,父亲毫不含糊。后来父亲回忆说,先后划归东北的晋察冀部队有十几万人,此外,还有14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以及晋察冀的大片地区。他们支援东北,很多时候是主动进行的,这些后来都得到了中央的赞同。

杨成武上将有一次告诉父亲,进行平津战役时,罗荣桓在前线指挥部曾经向他和杨得志、罗瑞卿说,支援东北,华北出了很大的力。没有华北的支援,东北要取得这样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一是你们出了很多部队到东北参战,二是你们拖住了华北的敌人,不使他们出关。

晋察冀不单单是支援东北。据战史记载,从1939年到抗战胜利前后,先后从晋察冀调往120师、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和东北的部队,达32个主力团和25个架子团,以及大批地方干部。晋察冀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

有个父亲的老部下告诉我,说:“你父亲在战争年代是很大方的,他的部队经常被抽走,而且都是主力部队,他连一句怨言都没有。”

我笑了笑。心想,我的父亲是讲大局的,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是不会计较自己的“实力”大小的。

日本鬼子投降了,国民党和共产党马上展开了“抢地盘”的斗争,双方都有些急眼,都想多占一些地方。但是,在晋察冀军区,由于先前部队的过度分散,问题马上出现了。

父亲离开延安回到晋察冀的第三天,就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军委命令晋察冀抽调2.5万人以上的兵力,配合贺龙的晋绥军区部队,粉碎傅作义向晋绥解放区的进攻。父亲决定抽调冀察、冀晋、冀中3个纵队,协同晋绥军区的5个旅,共5.3万人,进行绥远战役。

当时父亲就觉得,仓促进行绥远战役心里没底,但是中央的命令必须执行。他不担心敌人,他担心自己的部队。自己不少新整编的部队还穿着便衣,缺乏训练,武器庞杂不一,让他们仓促上阵打大仗,困难很大。特别是冀中纵队,他们在整编前长期处在游击战争环境中,每人头上蒙一条羊肚毛巾,所穿的衣服五花八门。部队在开进途中,改换了军装,补充了轻重机枪、迫击炮,还以营、连为单位按口径调整了步枪,匆匆完成了战役前的准备工作。

傅作义的总兵力虽然只有4.7万人,但加上阎锡山守卫大同的部队,约9万人,进行绥远战役的八路军兵力上处于劣势。尤其是傅作义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他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算是最能打仗的。所以,这一仗的前景莫测。

后来的事实证明,绥远战役是一个并不成功的战役。两个月的时间里,尽管父亲和贺龙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虽歼敌1.2万人,却总是无法歼灭傅作义的主力,没有达到收复归绥的目的,而且自己损失也不小。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绥远战役是一个从民族战争转向阶级战争、从游击战到运动战转变期间的战役,晋察冀部队仓促编为野战军,长途远征,准备严重不足,还没学会打大兵团的运动战和攻坚战,因此,仗没有打好,教训深刻。父亲由此得出结论:没有把握的仗,你不要勉强去打;抓鸡不成,不要把米也蚀掉了。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