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那时的父亲也很勇敢。陈食场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一所庙宇内,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令教室更显拥挤。父亲私下组织一些胆大的同学,敢于冒犯“天威”,巧妙地打掉了神龛和泥塑菩萨,扩大了校舍。父亲“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70年之后,曾与父亲在陈食小学读书的余凤翔老人撰文:“聂于案头,自题铭言,籍以自励。每于夜读都到深夜,因而成绩优异,超越朋辈。他平时闲静少言,惟有与同学探讨学问时,则侃侃而谈,理通词达,娓娓不倦。遇及国家民族之大事,则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忧国忧民之思想,溢于言表,常于文卷之上,笔尖有力,锋芒毕露。老师曾评誉其:‘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

1917年,18岁的父亲考入江津中学。这所学校是川东地区的著名学府,学制4年,教学设施先进。但是入学刚一个月,就爆发了川黔军阀间的混战,贵州军队进驻江津中学,停留3个月。父亲目睹了军阀胡作非为、欺压人民的种种暴行,他痛恨置人民死活不顾的各路军阀,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但那时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到学习中,认真刻苦地吸吮文化科学知识。

也许就是这个时期,父亲逐渐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他看到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认为只要把工业搞上去,国家富强了,就能减少人民的苦难。要想达到科学救国的目的,做学生的首先需要搞好学习。他面壁而读的精神,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天傍晚,教室里已空无一人,父亲仍然面对墙壁高声朗读,国文教师杜文运走进来,说:“荣臻,休息一会吧。你每天都如此吗?”

父亲回答说:“是的,老师。”

“为啥呢?”

“老师,学生以为,学问就如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工夫就不能穿透它。”

杜老师点点头,他看到父亲的课桌上,摆着《天演论》《物种起源》《新青年》等书刊,便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学生写出了《评内忧外患》《评楚霸王》两篇精彩的文章,其中那篇《评内忧外患》, 杜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了个满分,并贴到中堂,供同学们品读。

1918年端午节,父亲约了七八个同学,租了只小船,到浩荡的长江里畅游。船到江心,面对着滔滔江水,同学们激情勃发,感慨万千。父亲热血沸腾,不由得吟诵起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