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在这以前,他一直跟随在中央和毛主席身边,带的是主力部队,打的是主攻。可现在,他要孤悬敌后,独当一面了。受命的当天夜里,他久久无法入睡。他本来早就不吸烟了,这时又把烟斗翻了出来,一个劲地吸。

后来我曾经问过有关人士,为什么当时要把我父亲留下?人家说,八路军的3个师的师长不可能留下,副师长里面,你爸爸留下最合适了,他长期和林彪搭班子,资格老,能够独当一面,他留下,毛主席也放心。

还曾有人提出过:“115师兵分两处,是不是因为林彪和聂荣臻关系不好,搞不下去了,中央才同意他们各干各的?”其实更不是的,父亲和林彪的关系一直尚可,而且他们刚刚打完平型关,获得广泛赞誉,他们当时也没闹什么大矛盾。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娘子关失守后,战局急转直下,日军疯狂扑来,太原危在旦夕。八路军总部和115师主力准备南下。重压下的父亲这时只想着,要想打开局面,最需要的是干部,有了干部就好办啊。可是,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人们往往都愿意跟着主力走,很少有人主动愿意留在敌后。还好,左权、任弼时、邓小平这几个老战友很支持父亲,他们把总部副官长唐延杰推荐给父亲当参谋长,把总政秘书长、曾被毛泽东誉为马背书法家的舒同也推荐给了父亲。

师里“分家”时,别的都好办,在分干部时,闹了点争执,父亲自然想多留下点,林彪想多带走点。父亲想了个办法,他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说:“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你有决定权,我不争一个人。”罗荣桓素以公道、讲原则著称,他来分配干部,大家都算满意。

夜色下,115师主力向南开拔,父亲久久地望着自己的老部队消失在山边尽头。这次分手,父亲有些依依不舍,甚至有些伤感,毕竟离开的人里面,有许多是和他一起从长征路上冲杀过来的,这一走,何时才能相见?

太原城陷落了,各路人马远去了,在山西北部响了两个月的隆隆炮声停息了,日本鬼子占领了他们该占领的地方。父亲他们留下来了,他的手下只有3000人,而他们的周围全是正在势头上的日本人。

孤悬敌后——这个词儿这段时间使用率特别的高。

他们能不能生存下来?

他们能不能立住脚?

他们能不能有个大发展?

这都是一些疑问。有很多人心里是没底的,他们提出怀疑也是正常的。在华北,日本人势如破竹,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路所向无敌,除了平型关,中国军队就没再打一个好一点的大仗,几十万人马稀里哗啦给冲到了山西的南部。如果不是日本人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上海方向,山西的战局更是糟糕。这样的情况下,被隔断在敌后的这区区3000人,不够日本人塞牙缝的,要啥没啥,远离后方,能活下来就算不错了,谈何发展?

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心里有底,在他生前,也没有问过他这事。我只是看到很多材料上说,与主力分手后,他在五台山上写下了两句话:“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

这可以看作是他的心声了。

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嘴的普济寺宣告成立,父亲首先宣布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军区由他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查国桢任供给部长,叶青山任卫生部长。

这几个人便是晋察冀的老班底。

父亲以前是“聂政委”,这以后就成了“聂司令”了,人们有时也叫他“聂总”,后来他年纪更大时,又有人叫他“聂老总”。他是聂政委时,他的主要精力是抓政治工作,如今他成了聂司令,还兼着政治委员,那就得军事政治一肩挑了。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