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乘骐骥以驰骋兮,也许正是父亲前半生的写照。就在那一天,在剧烈摇摆的小舟中,父亲对他的同学发出:“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诸君将来再聚时,要有所成就方不负我们同窗之谊。”

转过年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某种程度上说,这股强大的历史潮流,改变了中国的未来,也改变了父亲的命运。父亲狂热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他和激进的同学一起游行示威,撒传单,贴标语,反对袁世凯,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反对军阀混战,反对巴黎和会。就在这个时候,父亲迎来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

抵制日货,是父亲中学时代经历的最大事件。位于长江边上的江津县城,商业比较发达,然而店铺里卖的几乎全是日本货,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反感。《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的消息传来后,愤怒的学生不顾校方的阻拦,冲出校园到大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号,就势焚烧了从店铺里搜来的日本货,轰动了整个江津城。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是最积极的人之一,为此他上了当地军警的“黑名单”。

有消息说,军警将对参与焚烧日货的学生进行镇压,轻则开除或勒令退学,重则逮捕。显然,父亲在家乡呆不下去了。在这个重要的关头,父亲面临着重大选择。是就近到某个亲戚家躲避一下,还是告别家乡,彻底远行?想到不能再上学了,父亲觉得,在家乡再呆下去,已无意义。经过冷静思索,他做出一个完全出乎全家人意料的决定:到法国勤工俭学!

后来我常常想,如果那时父亲不到法国去,他的一生绝对会是另一种样子。这个决定对于父亲来说,太重要了!

不可否认,焚烧日货是父亲远行的直接导火索,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就萌发了工业救国的理想,到国外去学点本事,回来好办工业,让老百姓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是他最向往的。借这个事件,到法国去,应该说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父亲一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他父母的反对。他是家中的独生子,我的祖父祖母担心他们的宝贝儿子飘洋过海,发生什么意外,那样会要了他们的命。但是,我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表示:“我生死都要去!”

在二舅唐富华的劝说下,他的父母后来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要求。接着又在二舅和众位亲友的资助下,凑足了留学所需的300块银元。办理去法国的手续非常简便,父亲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重庆法国领事馆,没费什么劲就领到了护照。

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待远行的日子里,我的祖母常常是泪眼迷离地望着她的儿子。虽然经常吃不饱饭,却没影响父亲的发育。父亲身高一米七七左右,在四川人里面算是高个子,后来的十大元帅里面,刘伯承个子最高,第二高就是我父亲。父亲离家的那一天,祖母把一坛醇酒埋在院子里的地下,说好等父亲回来时再挖出来摆酒接风。父亲出门时,祖母拉住他的衣角,小心翼翼地问:“荣臻,啥子时候能回来?……”

父亲说:“多则5年,少则3年,我就会回来的。”

望着自己日渐衰老的母亲,父亲说这话时,我想他内心里一定充满了伤感。他挥挥手,义无返顾地走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竟是与父母的永诀!此一去,他再也没能踏进这道翠竹掩映的院门,祖父祖母也就再也没能见到自己惟一的儿子。祖父于1933年去世时,父亲正在中央苏区率红一军团反“围剿”,而1935年祖母去世时,父亲正跋涉在长征途中。那位一直关心帮助他的二舅唐富华,也在解放前夕病逝了。重庆朝天门码头,汽笛一声鸣响,小火轮开足马力,迎着初升的朝阳去了。在遥远的地方,未知的命运正等待着父亲。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