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半年多之后,又一批中国学生到达巴黎,父亲前往欢迎他们,这一回,他又认识了一位小个子的四川老乡,此人便是16岁的邓希贤,也就是后来的邓小平。

在法国的两年多时间,父亲一边学习一边做工,蒙塔尔纪橡胶厂、施耐得尔钢铁厂、雷诺汽车厂、巴黎西门子公司等工厂,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他当过汽车轮胎检验工、钳工、车工、炼焦工等。“文革”期间,父亲最困难的日子里,下放到北京的一家工厂劳动锻炼时,仍能较熟练地在车床前展示手艺,令厂里的工人们颇感惊奇,其实就是这时候打下的技术基础。

西方并非天堂,法国也非想象中那样美好,留法的中国学生很快就面临着失业、失学、饥饿等残酷的现实。在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人领导下,他们起来抗争。最大的一次是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父亲参加了一系列的斗争。进占“里大”的中国学生被法国当局拘押后,父亲机警地用一张探视证明救出了3个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赵世炎。斗争失败后,104名中国学生被遣送回国,其中就有陈毅、蔡和森。

这场斗争的失败,对勤工俭学生冲击很大,很多人情绪低落,相继申请回国。父亲这时的心情也是苦闷的。不久,他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和义ABC》等著作,他的世界观随之悄悄发生着变化。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以前所抱的“实业救国”的愿望非常不现实,只有建立革命政权,实行社会革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知识分子才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国家才能富强。

我认为,父亲世界观的改变,是他出国之后最大的收获。1922年6月,他给他的父母亲写了一封信,信是文言文的形式,他写道:“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已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这封信,可以看作是父亲的宣言书,是他早期思想大转变的标志。

1922年8月,父亲在刘伯坚、熊味耕介绍下,加入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旅欧“少共”,这成为父亲世界观转变的根本标志。后来令父亲殊为可惜的是,他参加革命的两位引路人刘伯坚、熊味耕,前者于1935年牺牲于江西苏区,时任红军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后者回国后脱党,解放后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1923年春,父亲迎来了一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在比利时,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中国共产党只创建了一年多的时间,还是个没有什么力量的小党,前途未卜,参加中共的大都是热血青年,也许有人出于投机心理入党,但大多数人是为了崇高的理想,才加入党组织的。那个理想便是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和劳苦大众的幸福,因此可以说,这些血气方刚的年青人,是中国人民真正优秀的儿子。

入党,是父亲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思想飞跃。为了拯救久处水火之中的祖国,他毅然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放弃专业学习,以天下为已任,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党的工作,从而成为职业革命家。

至此,我的父亲才算是真正地启航了。在黑暗中,他透过重重的迷雾,看到了远处的光明,并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一生。有了这种恒心,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他和他的战友们前进的脚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