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 刻在心底的誓言

1923年2月17日至20日,旅欧“少共”在巴黎郊外召开临时代表大会。父亲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许多年之后,父亲仍能清楚地记得周恩来留给他的印象:“他待人亲切,讲话精辟,朝气蓬勃……我每次到他办公的那间只有5平方米大的房间时,他要么就是聚精会神地伏案挥笔疾书,要么就是认真地在与人谈话,吃饭也常常是几片面包,一杯开水,有时也有一小碟青菜。”

接着,父亲和李富春、邓小平等人在周恩来领导下,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6月,根据中共“三大”的决定,旅欧的80多名党团员都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又过半年,国共合作后,成立了国民党巴黎通讯处,父亲被选为处长。这一时期,父亲从没间断对马列主义著作的攻读,还进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办的夜校学习。父亲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感叹说,那真是一个如饥似渴的时期,他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那真是一段令人神往的岁月,虽然远在海外,远离亲人,但他们自觉团结起来,团结在党旗下,就像亲兄弟一样,激情似火地从事崭新的事业。这些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凭借自己对革命的满腔热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勇敢地担负起改造中国的重任。

1924年2月5日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甲子年的正月初一。那天,父亲同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四人相约,坐上通往贝尔——拉雪兹公墓的专程车,去瞻仰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神情肃穆地站在“社员墙”前,周恩来作为几人的“大哥”,率先举起右拳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的了!”接着,父亲举起右拳,深情地说:“我为自己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而由衷高兴。我要一辈子信仰、坚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富春、邓小平也都进行了宣誓。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尽管坎坷不断,但他们终生铭记着这个誓言,因为他们把它刻在了心底。

他们宣誓的那一刻,不远处的树丛中,“扑棱棱”飞起一群鸟儿,也不知是什么鸟儿,它们舒展着翅膀在纪念墙上空盘旋几圈,然后直插蓝天。许多年之后,父亲仍然忘不掉那群鸟儿盘旋飞升的影子,它们开始是舒缓的,后来快如闪电,宛若人生的轨迹。

9月,根据党的指示,父亲和20多位同志一起,离开法国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这期间,中国国内形势发展很快,急需大批干部,按照计划,有的直接回国,有的到莫斯科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国参加斗争。周恩来就是直接回国的,他走之前,父亲等人和他一起喝了酒,为他送行。大家相约,回国后再见!

一个月后,他们经德国辗转来到莫斯科。不久就是十月革命胜利7周年纪念日,那天,父亲他们应邀参加了红场庆祝十月革命的游行,见到了在观礼台检阅游行队伍的斯大林,这让父亲他们这些年轻的中国学生兴奋了很长时间。

父亲他们在东方大学学习了大约3个月的时间。其间见到了来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著名革命家李大钊,并听他讲了课,他还找父亲等人谈了话。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名字是很响亮的,父亲很敬仰他,过去了很多年,父亲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

又过了3个月,父亲被选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也就是有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这是为了以后的武装斗争做准备。父亲和叶挺、熊雄、王一飞、颜昌颐、李林等30多人组成一个“中国班”。父亲担任班长兼党支部书记。这个中国班对外是严格保密的,纳入了苏联红军的编制系统,同红军穿一样的衣服,过一样的生活。在这里,父亲他们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给他们授课的,都是红军师一级的指挥员。来这里之前,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或者说只是一个中国的留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军事方面的知识。父亲预感到自己将来肯定会有带兵打仗的机会,所以他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时光,他对军事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事实上,正是在这里,父亲为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班里,曾经担任孙中山警卫营营长的叶挺格外引人注目。和其它同学相比,叶挺算是个老兵了。父亲和叶挺很谈得来,他们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令父亲感到十分可惜的是,他这个班的30多个同学大部分牺牲于解放前夕,他的好朋友叶挺也于1946年死于飞机失事,同时遇难的还有叶挺的夫人,以及王若飞等人。

1925年5月,国内爆发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大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共产国际决定,这批中国班的学员尽快回国。8月上旬,父亲他们离开莫斯科,取道海参崴,乘船经日本长崎回国。父亲后来回忆道,他们乘坐的火车经过西伯利亚的时候,传来廖仲恺先生被刺身亡的消息,联想到半年前孙中山先生的逝世,他和同学们深感忧虑,不知国内政局将向何处发展。父亲说,他恨不得插翅飞到国内去,投身于革命浪潮。他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1925年9月3日,好像是下午,父亲他们乘坐的轮船驶进上海吴淞口。父亲的眼前出现了海岸线和岸上的景物。他心头一热,眼睛霎时湿润了,他默默地念叨:祖国,我回来了!他注意到同学们也都是眼窝发潮。当年,他乘法国邮轮离开上海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屈指一算,已经快6年了,如今他已26岁。5年多前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远赴异邦,寻求救国富民之路。而今,他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双脚落地的那一刻,父亲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6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