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部队成天行军打仗,不可能带上许多坛坛罐罐,这样一来,脸盆的作用就放大了,变成了“多用脸盆”:它可以洗脸,洗脚,同时还是菜盆。

洗脸简单,人挤的时候,有人会在水塘里将毛巾沾湿,脸上一抹就算完事。但是,行军很累,到驻地后,如果有条件洗个热水脚,谁都不会轻易放弃。脸盆少,因此都是集体洗脚。洗完脚,再把盆洗干净,第二天就当菜盆用。

这似乎很不卫生,也不文明。可当时就这条件,只能因“时”制宜。不过坦率讲,回想起来,当时很少有因这种“不卫生”而产生的疾病,反正我从没因此拉过肚子。至于“文明”问题,在我看来,只是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习惯而已。后来我多次住五星级宾馆,包括带有温泉的宾馆,我的感受中,它所带来的舒畅感,似乎并不比当年集体泡脚时的滋味强多少。人在体验愉快的能力方面,到底有什么盲点或是缺欠,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

当兵不久,我还有一个大发现:人能够边走路边睡。

当时部队的任务就是剿匪,行动频繁,几乎每天都要行军。宣传队跟在部队后边,锅碗瓢勺,乐器锣鼓什么的全要扛着走。我人小,受照顾,只需要背自己的背包,外加一个小水壶。俗话讲,远路无轻载。我背的东西不多,但两条腿至少要驮上我这个人吧,一天走七八十里,最多走过一百多里,实在累得不行,脚上全磨了泡。到了驻地,就想办法将泡穿个洞,把水放出来,再烫烫脚,倒头就睡。那段时间,脚上密密麻麻全是白泡,大家很乐观,说我们是“脚底板开花”。

行军通常都是白天,可有一回却在晚上。也就是这一回,我体会到了走路睡觉的滋味。我从来都是晚上睡觉,这一次行军,把我的生物钟搞乱了。部队是天黑时出发的,我从没走过夜路,开始还很兴奋。我又要强,提醒自己不要丢脸,一定跟上队伍。可是,眼皮不听话,没走多远就打瞌睡。队列里,似乎前后左右都有人,没人说话,只听脚步响。为了不打瞌睡,我就捏鼻子咬嘴唇掐大腿,可这不管用,就觉得眼皮比什么都重。猛然间,就撞到了前面的人,这才发现刚才睡过去了。一撞就撞醒了,不能吭声,又接着走;忽然又撞了人。可我一直没摔倒过。后来才知道,是队长安排了人,前后左右护着,给我当“栏杆”。没有车,他们也不可能背着我行军,这么安排,是当时能够做到的最实际的帮助。

回想起来很有趣,我一边睡觉,睡得还挺香,两条腿却能够保持节奏往前走。直到现在我都没悟出其中的道理,我猜想,可能人体里还躲着一个我们没发现的乐队指挥。

我还干过一件傻事:填入伍表时,把家庭出身错填成了“地主”。

刚到部队,什么事也不懂,也不会做,就连报纸也不知道按什么顺序看,整天就跟着大家这儿看看,那儿玩玩。部队当时住在一个老百姓的祠堂里,那天,我在炊事班帮着择菜,女分队长把我叫过去了。她拿着张表,让我填写。名字年龄好填,可是一到“成分”我就傻眼了。弄明白什么叫“成分”后,我说不知道家里是什么成分,反正我爷爷是“大爷”。分队长说:“‘大爷’,就是地主嘛。”我说大概是吧。于是,我不知轻重厉害,就很干脆地把家庭出身填成了“地主”。

我稀里糊涂,成了“地主”后代。那些个年代“左”得很,搞“四清”,搞各种运动,虽然也说“重在政治表现”,但实际上,血统论给每个人脑门上都烫上了阶级等级的烙印。后来若干年间,我也为此受了很多委屈。好在我既没从政的兴趣,也没从政的能力,虽然出身不好,但跳舞唱歌不错,而且当初年纪小,也就没有受过大的冲击。到了后来,恋爱了,出身问题就变得微妙。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当时,恋爱也讲究“成分”。好在这已经是一种遥远的恶梦。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感激我的丈夫。不管外部环境有多大压力,他没有因为出身问题嫌弃我,也从不让我因此受委屈。他心地纯洁善良,充满了人性的温馨和爱心,他是我的终生所托。这一辈子,我一直为此由衷庆幸。

当兵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上级决定我们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我不满13岁,太小,被留在了国内,成了这支部队惟一的例外。

部队这时剿匪剿到江津。我和宣传队的战友们分手了,从江津上船,来到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设在重庆的学员大队,学习了几个月。学习结束,同学们有的去学护士,有的去考军医大学,一个个全分走了。

如果说离家出走,是我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的话,这时,我又站在了另一个转折点上。看到一个个同学去学医生护士,我很兴奋,以为自己也会有同样的机会。我特别希望当护士,更希望能当医生。可是很不幸,我莫名其妙,又孤零零一个人被留下来了。其实,还是因为我年龄太小。

医生护士都没我的份儿,我十分失望。这种“医生情结”陪伴了我几十年。后来我有了四个子女,我也希望里头有个当大夫的,但他们都没能学医;我又希望,女婿或媳妇中有一个当大夫的也行,但也没这个缘分。

命运之手比我更强大。我被分到了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文工队,不久文工队合并到军区后勤文工团,从此成了正儿八经的文艺兵,一干就是十年。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4日 14:12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