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小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讲》

来源:人民出版社
[ 字号 ] [打印] [ 举报/纠错 ]

第八讲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以追求公正公平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达到26959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为缓解收入分配矛盾,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作用。

党的十八大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直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已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成为现实。2009年启动实施新农保试点,2011年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国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步。

但同时必须看到,新农村医疗保险水平较低、城乡社保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城市农民工等社会保障水平依然比较低,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更好解决人民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党和政府始终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先位置,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支持和激励符合条件的群体参保,解决重点人群的参保工作,努力消除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明确把政府公共财政优先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努力拓宽社会保障体系的融资渠道,开辟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保证社保基金的来源及其保值增值,以此解决由于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和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带来的社保资金短缺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好民生之依,民生之基,在整个社会形成一张更加结实、更加紧密的社会保障网,让全体国民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一、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

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即家庭一般通过自己的子女来解决长辈的养老问题。赡养老人是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已成为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

知识链接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三代之间的取予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责任编辑:代影
主题教育

860010-16040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