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小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七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一项事业能像教育那样寄托着整个民族的希望,因为它联系着现在和未来,沟通着现实与理想。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奠定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基石。它肩负着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伟大使命,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是一个民族最崇高的追求。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建立了宏伟的教育体系,使得亿万中国人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保障了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1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免费师范生教育

教育优先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延伸阅读

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十四大报告

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十五大报告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十六大报告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十七大报告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大报告

一、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一提到中国的现状,很多人喜欢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形容。人口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3.39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近1/5。但是“地大物博”却常常引起争议。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可只有全世界耕地面积最多的美国的1/4,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排在全世界126位以后。中国各种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可一旦除以这个巨大的人口数,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就处于较低水平,如中国煤炭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另外,数量庞大的人口给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新增人口较多,每年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中国人口素质总体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重要性渐渐得到充分认识,人口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由过去被认为是一个不利因素正转变为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人口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负担,不能仅仅用人口数量的多寡来说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力作为生产中的一种能动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口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教育优先发展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唯一途径

21世纪,世界正处在一个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时代,发达国家已从后工业化时代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公认的四种资源(物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不断开发的可再生资源,是一种可以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这一优势,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是未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

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国的发展之路来看,在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将“人口负担”转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让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党的十八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知识链接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始终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学前教育入园机会有所提高,但入园难仍然存在

学前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它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关系到下一代公民的素质,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应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党的十七大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普及和规范,重视学前教育成为各级政府扩大教育公共服务的方向。201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6.68万所,比2006年增加了3.6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3424.45万人,比2006年增加1160.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比2006年增加59.78万人。

1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小学,6岁的韦兴发在学前班的课堂上做鬼脸

学前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比重依然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历史欠账严重,短期内很难缓解。经费投入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在区域、机构、教育要素的投入结构中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投入差距显著,城乡生均财政投入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的财政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入园难依然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要求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在准确估算本县学前教育供需的基础上,落实经费,进一步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步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新修订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2007年开始,免费义务教育扩展到了农村,国家实施的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完成,改变了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面貌;2008年9月,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实现了义务教育事业“大步跨越”发展,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1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开始实施。为改善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水平,从2011年秋季起,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约2600万名在校生,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60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了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义务教育在城乡公平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进步。

 

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复兴村小学的学生在吃免费“营养餐”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在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少年儿童“上好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提升,中职教育占得半壁江山

党的十七大以来,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提升,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7638所,招生1664.65万人,在校生4686.61万人;高中毛入学率为84.0%,比2006年提高24.2%。全国普通高中13688所,招生850.78万人,在校生2454.82万人,比2006年减少59万人。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093所,招生813.87万人,在校生2205.33万人,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学生总体发展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70%,优化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了全社会整体就业水平。

1

党的十八大要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高中的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这也是“十二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即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提高,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调整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提高教育质量上,招生规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26.9%,比2006年提高4.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比2006年增加856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的机构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2011年招收研究生56.02万人,在校研究生164.58万人,比2006年分别增加16.23万人、54.1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在校生2308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117万人、56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18.51万人,在校生547.5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34.06万人、22.62万人。

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年年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即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逐渐显现。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民对良好教育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完善现有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品质和效益的提升,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十一五”时期,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助学政策。2006年,对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学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深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2008年秋季开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义务教育在城乡全部实现。2009年秋季起,对涉农专业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到2010年扩大至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0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建立,与此同时,提高了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标准。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出台研究生奖励政策。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二项免学费政策。

1

针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大幅提高。以高校为例:国家奖学金由每生每年4000元提高到8000元,增幅达100%;新设立了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高校国家助学金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3000元,增幅达100%,博士生提高到1万元。中职国家助学金由每生每年1000元增加到1500元,增幅达50%;中西部地区小学和初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由每生每年500元和750元增加到750元和1000元,增幅分别为50%和33%。

国家对于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高校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每年奖励人数扩大至原有的15倍,高校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学生平均占在校学生的20%,比2005年资助人数增加了7倍,中职国家助学金和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22%;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面达在校生的20%;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政策覆盖所有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人数不断增加。

到2010年,基本建立健全了从小学至大学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迈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步伐。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受助学生累计达3.4亿人次,资助金额累计达到3526.17亿元。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成才之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水平和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国民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新的时期对教育公平的推进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使教育公平制度化,把促进教育公平落在实处。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013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父母就业地就近入学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由于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层次的差异较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明显不均衡。以学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为例,由于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各级政府给予重点学校最优质教育资源和极大的政策倾斜,使得其在教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等方面相对于普通学校具有绝对优势。正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催生了学生择校的利益驱动,令许多人痛恶的择校费也由此而来。近年来,家长为孩子上学选择学校越来越普遍,择校费也因此越收越高,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

典型案例

择校费

“择校费、择校费,中间多少家长泪!”一句民谣道出了天下父母的辛酸和无奈。在一些大城市,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家长就在为子女择校这条路上一路狂奔。“拼爹、拼钱、拼命”,都是为了“拼重点”,而这几年择校费也是行情猛涨。

何来择校费?这是一个答案明确的问题。择校费根源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政府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示范性学校”、“窗口学校”、“重点学校”,集中了最好的师资力量、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最雄厚的资金,教育质量足可以傲视其他普通学校。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这些进了校门就相当于迈进重点大学一只脚的学校,无疑吸引力巨大,但付出的金钱也更多。享受最好的教育就得付出更多的金钱,这不仅是一些学校收取择校费的理由,就连一些家长也这样认为。
但是,这里有一点被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择校费的出现,显然打破了这一公平。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分高者上学是人人能接受的规则。但是,“择校费”的出现,打破了这套规则,“分高者上”变成了“价高者上”,最终把重点高中变成有钱人的“私立学校”。将学校人为划分成三六九等,等于在促进学校之间的两极分化,重点中学越来越好,普通中学越来越差。两极分化的结果将造成下一代受教育机会更大的不公平。

2010年底,教育部要求各地用3年到5年时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

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既是受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完善资源配置制度,通过合理的配置资源尤其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旨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绽放灿烂笑容

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党的十八大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学有所教作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63亿人,他们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已经成为各项建设、各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背后还有另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子女。据相关数据显示,现有农民工子女数在7000万以上,其中有1200多万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其余适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大军在农村学校就读。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党的十七大要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实现了覆盖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

农民工随迁子女已可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但是,他们需缴纳高额的赞助费才能进入城市学校的大门,而这对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工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人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让自己的长辈抚养,成为所谓的留守儿童,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回到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就学,更不能在城里参加高考。孩子的教育关乎家庭和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推进教育公平,让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国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由“义务教育”扩展到“教育”的整个阶段,即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在解决了“有学上”的基础上,对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更好地实现“上好学”提出的新要求。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党和国家的嘱托,也是人民的期待、父母的期望,更是教育事业的伟大使命。坚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是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的前提。与此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7日 17:40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