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边境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人仍是军队战斗力的首要构成因素,只有加强训练,努力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才有可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从苏联购买了大量新式武器,认为军事力量足可与以色列相抗衡,没有美、英轰炸机的配合,以色列不可能打败埃及。由于迷信武器,因而不注重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战斗力。军事上单纯防御,部队非常害怕空袭。当战争爆发后,高级指挥官指挥素质差,指挥控制部队不力,阵地被突破,许多军官就丢开部队只顾逃命,多数部队失去指挥,无法组织防御和反击,加速了失败。如6月6日晨,埃军总司令阿密尔接到西奈前线战况报告,对于北部和中部筑垒阵地的迅速崩溃深感震惊,他既不向纳赛尔报告,也不征求参谋们的意见,当即命令西奈部队立即全线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结果造成部队撤退变成了逃亡,在毫无组织和掩护下,相互挤撞,乱成一团,在以色列飞机的空袭下伤亡惨重。从高级指挥官到普通士兵,在力量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面对挫折、局部损失和失败,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凸现出埃及官兵素质的巨大差距。

而数量上占绝对劣势的以色列官兵却表现出了优秀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训练有素,更富有主动精神,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以色列的空军。如在组织空袭中,为了弥补飞机数量的不足,以军飞机再次出动的准备时间创造了7分半钟的纪录,从而增大了飞机的出动强度。在战争第一天,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出击1000多架次,平均每架飞机出动4~5架次,最高达12架次。而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平均每架飞机一天才出动2架次。难怪埃及人感觉“敌人在作战中使用了超过其正常力量3倍的空军”。另如在空袭中,以空军突击目标十分准确,命中率几乎达到百发百中。这除了因为使用了专门轰炸跑道的“混凝土穿破炸弹”和准确摧毁机场飞机而不破坏周围设施的制导炸弹等先进装备之外,还由于以军飞行员敢于在目标区上空俯冲低飞,甚至冲入高炮和轻武器的密集火网之中。飞机完成攻击任务返回基地时,机身往往被打得弹痕累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以色列官兵具备了优秀的军事素养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也说明同等水平的武器在不同素质的人手中会产生不同的战斗效率。

四、严密的战役筹划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基本前提,只有精确侦察、科学谋划,做到预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的结果,战争正式爆发前,可以说双方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要达成战役作战的突然性似乎没有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的空袭能在60个小时之内就摧毁了阿拉伯国家的空军,达到如此辉煌的战果,与其战前的准确侦察和战役的科学筹划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空袭时间的选择上表现最为明显。通常,阿、以双方决定开战的时候,有两个时间可供选择:一是凌晨5时左右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一般是以方愿意采纳的时间,因为经过一夜的戒备,这时最易于放松警惕;此外,初升的阳光照射埃及一方,不利于埃军迎战来犯之敌。二是下午14时,太阳落山前4个小时,这是对阿方有利的时间。除了午后的阳光刺激以方部队眼睛之外,攻击一方还能乘夜色降临之际避开敌方的反击。而这一次,以军选择了第三种可能的时间,这要归功于空军司令莫蒂·霍德。到1967年6月初,埃、以军队剑拔弩张,在阵地上形成对峙局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道理上讲,发动战略性的突然袭击已无可能。但是,以军快速机动战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制空权。只有达成突然性,以军才能击败数量占优势的埃及空军。于是,霍德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摸清了埃及空军的活动规律:天刚亮他们就起飞进行巡逻,持续时间为1个小时左右,然后他们飞回基地吃早点。指挥官们则在9点上班。所以,在8点到9点(开罗时间)之间,空军基地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由此,以色列空军一反常态地选定上午8时45分采取行动,果然达成突然性。

五、协调一致是实施国家间联合作战的基本要求,只有建立高度信任、团结一致的同盟关系才能组织起高效的协同作战,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使之对战争缺乏足够的准备与协调,各自为战,甚至拒不参战,为以色列的各个击破战术提供了便利。作为约旦战线主力的伊拉克军队,甚至没赶到约旦河西岸,途中就被以色列飞机炸得七零八落。埃及部队按照协议应于6月4日全部抵达约旦河西岸,但到5日上午仍未到达战斗位置。而黎巴嫩听到埃及人吃败仗的消息后,干脆没有派兵参战。埃及的结盟密友叙利亚在这次战争中的反常表现,更是让纳赛尔痛心疾首。对以色列怀有刻骨仇恨的叙利亚,十几年来一直大喊要对以色列发动全面战争。然而,在战争的第一天,叙利亚战线却是所有战线中最平静的。叙军对埃及提出的开辟第二战线的请求不理不睬,仅仅对以色列达恩农场进行了一些炮击和进攻。叙利亚如此置大局于不顾的原因,仅仅是为战前埃及事先不与其打招呼就与约旦签订条约一事耿耿于怀。埃及对于唯一与其并肩作战的约旦则说了谎,声称埃军击落了以色列3/4的入侵飞机,有效阻止了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进。好在侯赛因国王没有因此而以怨报怨,反而为减轻埃军在西奈半岛的压力,在希布伦地区发起反攻,而这一行动意味着约旦放弃了解救西岸的全部计划——通过在杰宁的反攻,把以色列一分为二。总之,阿拉伯国家之间长期不和,缺乏协调与合作,导致他们未能充分发挥其兵力优势,最终败北。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16:56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