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边境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专家点评]

战争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战斗中消失的勇士也已安息,但这场战争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和平与安宁,反而在两个民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种下了难以调和的仇恨。反思历史,以色列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绝对胜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它无法征服阿拉伯人民的意志,遭到了永无宁日的报复,这就是以色列想要的胜利果实吗?而勇敢的阿拉伯民族也应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在多方具有优势的情况下,何以输得如此之惨?而对我们来说,第三次中东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其中所体现的现代战争的诸多特征和指导规律,是我们难得的教科书。

一、独立自主的国家安全战略才是立国之策,一旦盲目依托大国,必将导致战略指导错误,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国家安全

纵观此次战争的始末,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所以在具有绝对优势之下,竟遭此惨败,根本原因在于其战略指导的失误,根子在于埃及总统纳赛尔对美、苏许下的“诺言”信以为真,对苏联的“支持”盲目相信。如在开战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和苏联为避免两国直接对抗分别在幕后达成了默契,并给纳赛尔作出了安全“承诺”,威逼利诱其放弃使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同时,纳赛尔过分相信苏联给其提供的武器装备,这种将国家安全寄托在他人之手的做法,怎能不受制于人,战略判断出现重大失误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在战前,纳赛尔对以色列发动战争的冒险性缺乏足够的清醒,认为以由于“害怕由苏联装备的埃及空军的打击力量”,不敢发动战争,不会在埃叙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只要埃及作出坚决的姿态,就会打乱以色列进攻叙利亚的作战计划。并认为,即使以色列发动战争,也只是为了打破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不致对西奈半岛全面进攻。故埃军将其主力配置在南线,空军没有进行临战准备,情报系统对以军发动突袭的征候毫无觉察,雷达部队对以机来袭也未发现,当遭以突击时,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相比之下,以色列虽然也依靠大国——美国提供的援助和支持,但却显得判断准确、反应灵活,并及时调整战略指导,使它能够敢于在危急时刻断然出手、迅速制胜。如在战前的决策当中,起初在美国的制约下也是左右权衡、难以定夺,但在关键时刻,以色列内阁的改组、苏联对美国的“承诺”——不支持埃及发动战争等条件的变化,使以色列能够主动争取到美国的默许,并迅速定下了战争的决心。

由此可见,不管国家大小,国家安全都应立足于自身。虽然,借助大国的影响和援助增强国防力量、实现国家安全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绝不能把它作为立国之策。一旦成为大国利益交换的筹码,自身国家安全也就无法保证了。

二、麻痹轻敌的思想是战争决策的致命敌人,只有时刻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才有可能慑敌于开战之前、御敌于国门之外

战前,纳赛尔说:“如果以色列以战争相威胁,我们有绝对胜利的把握。”由于麻痹轻敌思想严重,因而对以色列发动战争缺乏警惕和足够的战争准备。防空部队没有组成严密的火力网,飞机没有进行疏散隐蔽和进行战争准备。陆军部队大部分集中于城市或营区。甚至解除了西奈半岛军队的最高戒备状态。当遭到以军突袭后,没有一架飞机接到起飞命令,结果空军部队想打不能打,想躲无处躲,既无力消灭敌人,也无法保存自己。在陆地防御方面也是疏漏百出。如在拉法的第16步兵师和第12步兵师自以为是地认为沙丘是以军无法逾越的障碍,便不布设雷区,结果是为以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反观以军,高效的动员和战备让世人惊叹。在72个小时之内就可动员18万人参战,编成10个步兵旅、10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旅、4个伞兵旅,装备1300辆坦克。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260万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可见以色列高效的战备动员能力。

历史上因麻痹大意、战备松懈而输掉战争的不胜枚举,从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往往具备优势的一方更容易麻痹大意、战备松懈、疏于防范,相对劣势一方反而时刻保持高度战备状态,更容易抓住战机;麻痹轻敌思想是组织作战筹划的最大敌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16:56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