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边境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二阶段(6月6日~6月9日),埃军防线迅速崩溃,以军展开疯狂的追击。

6月6日晨,埃军总司令阿密尔接到西奈前线战况报告,对于北部和中部筑垒阵地的迅速崩溃深感震惊,遂决定把西奈的部队全部撤出,以便守卫运河地区并防止全军覆灭。他既不向纳赛尔报告,也不征求参谋们的意见,当即命令西奈部队立即全线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但是纳赛尔及总参谋部却持不同看法。总参谋部认为,埃军虽然遭到打击,但还具备完整的战斗力,仍可以按计划在利卜尼和萨马德之间阻止以军前进;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比尔吉夫贾法、米特拉山口、吉迪山口以东阻止以军前进。纳赛尔也认为没必要仓促撤退,更没必要一撤到底;撤退行动必须分散在几个夜晚进行,免得造成拥挤,撤退目的地是西奈第二道防线:由埃军2个师、2个旅和1支特种部队防守的从比尔哈斯纳、利卜尼山区的中央路线至比尔萨马达、萨马德一线。

埃军参谋长法齐遂要求阿密尔收回撤退命令。可是,这时第3师和第4师已经撤退完毕,第20、第7、第2和第6各师也正陆续撤出防区。奉命撤退的部队既不知道撤退的顺序和路线,又得不到掩护,撤退变成了无组织的“赛跑”。接到“停止撤退”命令的部队,动作快点的又急忙往回赶,与正在撤出的部队迎头相撞,挤成一团,在以色列飞机的空袭下伤亡惨重。在没有妥善安排时间、路线的撤退计划的情况下,阿密尔所发布的撤退命令实际上是一项自杀的命令。

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埃及呼吁苏联立即提供军火,以补充埃军在战争第一天的损耗,但苏联的回答是,补给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时间才能抵达埃及;美国则乐于看到以色列获胜,所以并不急于让联合国通过停火协议,压以色列撤至6月4日边境线。这样,埃及只有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自解决军事危机。这种局面使以色列在战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以色列的3个师突破埃军前沿防线攻入西奈,很快占领了埃军第3师防守的比尔拉赫凡工事,打开了通向利卜尼山区的道路。接着,以军迅速越过利卜尼山区的埃军环形阵地,与攻占比尔拉赫凡的部队会合后向西奈中部推进。由此,埃军面对来自比尔拉赫凡和阿布奥格拉两个方向的以军装甲部队的夹击。

现在,埃军的目的是设法有条不紊地撤退到第二道防线,以军的目标则是歼灭西奈的埃及部队。以军要实现目标,必须封锁住两条穿过西奈腹地通往苏伊士运河的公路:一条经由哈马井和比尔吉夫贾法通往伊斯梅利亚,另一条经由比尔萨马达和米特拉山口通往苏伊士城。以军要想切断正沿着这两条公路撤退的埃军队,关键在于进军速度。

6日晚,以军南部军区司令加维什召集约菲、塔勒和沙龙研究这一作战部署,决定约菲师和塔勒师派装甲突击队沿西奈中部的三条公路疾进,插入撤退的埃军之中,赶在埃军之前封锁比尔吉夫贾法、吉迪山口和米特拉山口,拦堵埃军退路。以空军则予以配合,对这些山口实施纵深拦截打击。沙龙师向阿布奥格拉东南方向进击,占领古塞马,并继续进行宽大正面的迅速追击。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16:56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