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年辉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提出新的发展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之后,正当全国人民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时候,2003年3月中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重大灾害。

面对这一罕见的重大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发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的号召,确定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措施。2003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非典重灾区广州市北京路商业街,表明了全党、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信心和决心。随后,他又来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察工作,同医务工作者亲切交谈。4月15日,胡锦涛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汇报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经过从3月到6月陆续几个月的奋战,取得了夺取防治非典工作的伟大胜利,同时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胡锦涛强调,从长远发展看,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宣传舆论工作、狠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增强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共9个方面的工作。

8月底9月初在江西调研时,胡锦涛结合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问题的思考,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0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讲话和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第一次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明确阐释和界定。他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他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852页。)

为使科学发展观这一正在发展着的重大理论创新引起全党重视,2004年3月22、25、26、28日,《人民日报》连续四次发表社论进行宣传:《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一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四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宣传过程中,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关问题,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思想加以阐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此后,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科学发展观”出现10次,另有3处措词为“科学发展”。在《建议》第二部分,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大标题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可以说,《建议》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是论述构建和谐社会,却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决定》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已基本发展成熟,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指针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得到重申并进一步阐发。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四项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明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6日 17:17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