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年辉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

正当中国人沿着十七大指出的方向,充满信心往前走的时候,大洋彼岸却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风波。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中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

经过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党和政府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同时党和政府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应对金融危机,确定4万亿规模的一揽子计划,并制定相关实施措施。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和经济形势。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2009年经济工作,并商议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此后至2012年7月12日,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30多次会议,其中有6次研究经济形势经济工作,直接对如何在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如何抓好经济工作作出了部署。2008年以来召开过4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作出了部署。中央政府方面,2008年10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中国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上述判断,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十大政策: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实施上述政策,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被媒体称为4万亿一揽子计划。会议还明确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要求,即“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11月10日,国务院在北京又召开了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研究落实一揽子计划。会议部署了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随后召开的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又陆续出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如11月26日的会议主题是研究部署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3日的会议主题是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10日的会议主题是部署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决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国务院又召开多次会议对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研究部署。仅上半年就连续召开了33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74项议题。其中,31次会议、51项议题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相关。

其次,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策略。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给中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会议分析,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会议认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这一思想,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会议对加强宏观调控和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出了要求,认为要继续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核心是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要切实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努力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实效性。党在领导经济方面,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加强学习、增长本领,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再次,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共商应对金融危机之道。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多数国家都成为利益攸关者。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谋求解决危机对策。中国积极参与解决金融危机的国际峰会,并提出了自己看法。第一,主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共商应对之策。会议于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粮食安全及救灾合作、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致辞,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胡锦涛说,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第二,参加2009年3月召开的G20峰会。会议期间,胡锦涛发表了关于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判断、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等看法。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切实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二是要采取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刺激举措,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实现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三是要努力抑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减少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害;四是要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推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避免类似危机重演。(《胡锦涛主席就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有关问题接受采访》,《光明日报》2009年4月1日第1版。)第三,参与2009年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会议7月9日在意大利拉奎拉举行。会议重点讨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等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务委员戴秉国代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对话会议并就上述议题阐述了中方原则立场。指出,当前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第二,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第三,积极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第四,积极推动应对全球性挑战合作。

2008年10月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对于遏制经济下滑、防止通货紧缩、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显现,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7月7日和9日,国务院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意见和建议,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判断,并形成下一步的经济部署。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对形势要冷静观察,周密分析,做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兴利与除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必须看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就业压力短期内尚难根本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010年2月,迎着晚冬的微微寒风,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提出了金融危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命题。

金融危机的产生和蔓延,尽管与金融业的过度创新有关,但归根到底与世界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有关,发达国家也是如此。面临危机,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果断运用政府力量弥补市场体制不足,有效解决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值得庆贺。但通过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也暴露出我们有很多问题,逼着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摆脱依靠外资拉动的问题。

一是必须加强金融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工作。因为中国金融体制相对比较封闭,并初步构建起防御屏障,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但金融体制机制还需要改进,国际化方向不能变,还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实体经济,而不能本末倒置。二是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紧紧盯住GDP的发展,注定是死路一条。必须抓紧转变发展观念,更新发展方式。尽管我们在这次四万亿计划中,比较注意把调结构和保民生结合起来,但调结构依然还有很大余地。三是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发展不平衡很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金融业不发达,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跟风。通过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能提高整体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单兵作战的能力。四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面临金融危机,有的企业依然生产稳定,赚取利润;有的则陷入困境,寸步难行;有的还陷入破产倒闭的悲惨境地。那些能够经受考验的企业,大多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研发能力比较强的企业;那些经不住冲击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仅仅是来料加工、简单安装而没有核心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因此,必须把握时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不仅要靠强有力的、科学的宏观调控,而且要靠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国家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作用,而且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和民间资本投入。六是在实施扩大内需的计划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把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就业问题是扩大消费的关键,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扩大消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处理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无论是积累的经验,还是经受的教训,都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宝贵财富,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相信,经过历练的中国经济社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冷静,显示出大国的气度、气派和风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得更扎实。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6日 17:17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