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看法与说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坦诚是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达到谅解的必需条件。

坦诚是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达到谅解的必需条件。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别,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由于沟通不够等等原因,不同国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这是难免的。但不管分歧有多大、误解有多深,只要我们出自善意,坦诚相待,努力求同,允许存异,就一定能够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坦诚是立身做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交友联谊、化解矛盾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对外交往中奉行的重要准则。待人、处事都应当坦坦荡荡、实实在在。

《会见瑞士前联邦委员会主席科蒂时的谈话》(2000年6月9日)

邻国之间关系搞好了,于本国有利,于双方有利,于周围各国都有利。

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点。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邻国之间,山水相依,道路相通,习俗相近,交往便捷,关系搞好了,于本国有利,于双方有利,于周围各国都有利。

《会见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时的谈话》(1995年12月11日)

任何一位负责的国家领导人,都不能不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在世界上,任何一位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先和儿孙负责的国家领导人,都不能不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同样,任何一个国家要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获得对方理解,获得国际社会的真正尊重,也不能不把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作为外交的基点。如果脱离这一原则,无论打什么样的旗号,用什么样的漂亮语言,都是虚伪的,最终也是要失败的。世界各国的情况互不相同,各国人民都有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别国人民的这种权利。

《会见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时的谈话》(1995年6月12日)

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决定。

充分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严格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最关心一个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最了解一个国家情况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决定。历史已经证明,不顾别国的国情和人民的意愿,把某一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这样做极易导致国际争端和冲突,不仅损害有关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利益,归根结底也不利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世界各国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发展道路各具特色。正是这种差别和特色,使得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也使得各个国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当然,一个国家选择自己的道路难免会经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是人民经过实践的检验,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比较,最终总是能够找到适合本国国情、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道路。

《会见罗马尼亚总统康斯坦丁内斯库时的谈话》(1998年5月15日)

国家之间在交往中,一要互相尊重,二要互相理解,三要互相支持。

国家之间在交往中首先要互相尊重。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富国还是穷国,都应平等相待,不能借各种理由、采取任何方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制约或要挟对方。二要互相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乃至生活习惯不同,各国的决策一般都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局外人常常一下子看不清。因此,要设身处地去想,换个位置去想,慎重对待和努力理解对方。三要互相支持。在重大问题上及时通报情况,协调配合,当对方遇到困难时伸出友谊之手。

《会见希腊外长潘加洛斯时的谈话》(1997年6月5日)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哪种社会的,凡属于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凡属于优秀的文化艺术,我们都要了解、学习、借鉴。各国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尊重、学习、借鉴,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我国的汉唐时代是吸收外来文化最多的时代,也是民族主体文化高扬和蓬勃发展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后,许多国家进入了现代社会,而我国清王朝却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应当比汉唐时代气魄更大一些。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哪种社会的,凡属于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凡属于优秀的文化艺术,我们都要了解、学习、借鉴。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注意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都要立足于丰富、发展民族文化,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鉴别、选择和改造,做到洋为中用,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融入世界潮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就起草〈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1990年1月2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2日 16:53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