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看法与说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3.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致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最好武器。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是一脉相承又有新意。它不只是要求发展,而且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重视发展的问题,也有一个盲目发展的问题。年轻的同志可能不清楚,年龄大一点的同志应该有印象,比如1958年“大跃进”,15年超英20年赶美,盲目追求速度,结果顾此失彼,欲速则不达,教训是深刻的。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毛主席说过:中国出大问题时,都是因为“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它常常是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讲数量不顾质量,只讲发展不顾环境,只讲经济不顾社会,如此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永恒发展、永无止境,而且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没有渐变的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突变。当然只讲渐变不讲突变也不对,是机械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所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致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最好武器。我对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都是赞成的。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是取消斗争,或以某些社会事件为理由否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和谐与不和谐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但这个斗争不是历史上“左”的那种你死我活方式。对于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比如讲团结,并不是取消斗争,因为这本身就是提醒人们抵制不利于团结的言行。再比如一对新人结婚,我们通常都是祝他们百年好合,谁都知道不是每对夫妻都能百年好合,婚后难免有摩擦、有不愉快,甚至分手,但我们也不能在结婚的时候就说你们可能过不好、过不到头。和谐毕竟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天下和静在民乐”嘛!现在我们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坚持和贯彻这个理论很有意义。

《同天津市主要领导同志的谈话》(2010年4月26日)

实现可持续发展愈来愈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不仅与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最终会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如何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愈来愈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各国领导人对此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我们在确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和途径,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应当多从全球发展的角度考虑,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滥用资源、毁坏环境、过度消费是绝对不可取的。

《会见新西兰总理希普利时的谈话》(1997年12月11日)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自然是慷慨的,它给了人类种种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自然是苛刻的,它对无节制的索取必然给予无情的报复。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破坏自然的能量也日益增大。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建筑师的神圣职责。

《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99年6月23日)

和谐共存,协调共进。

中国的“和”的思想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欧洲后,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推崇。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类似的看法还有很多,比如在德国学者莱布尼茨的《中国新事萃编》、法国学者伏尔泰的《风俗论》以及当代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著作里,都有这方面的阐述。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更趋紧密,世界的面貌更加快速多变、复杂多样,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人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众多的共同问题和挑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和谐共存、协调共进更加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如何努力克服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创造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如何妥善处置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化解各个国家、各种文明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世界的和谐与安宁;如何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这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了解中国的“和”的思想,可以为思索解答这些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在英中贸易协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02年5月28日)

人不能违背规律、改造规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无视自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力量,是唯意志论;听任自然摆布,否定人的能动作用,是宿命论。人不能违背规律、改造规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关于我国水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0月23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2日 16:53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