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看法与说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50.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

了解是友谊的前提,了解是合作的基础,了解包括对现状的了解也包括对历史的了解,包括对经济的了解也包括对政治的了解、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等等。“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在英中贸易协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02年5月28日)

“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只有不同的调味品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只有不同的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和为贵”就是一切以“和”为依归,以“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争论也好,谅解也好,一切都是为了“和”,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协调渐进。而这些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文稿起草人员的谈话》(1996年1月)

“和 为 贵”。

和睦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大联合的重要条件。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和谐、和气、祥和、谦和等话语,在城市、农村里,在公众舆论、私人往来中,都能时常听到。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词句,在生活、工作中,在讲话、文章里,仍然经常使用。“和为贵”的观念世代相传,潜移默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今天,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的奋斗目标是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应当使这一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人们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形成和发展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当然,讲“和为贵”不是不分是非、不要原则。对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人民利益、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各种行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6年3月13日)

“天人合一”主张万事万物和谐共存,与现在讲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我们过去只是片面地理解,把它当成一种唯心的东西加以批判,当成一种糟粕加以抛弃。相当长时期以来,人们认为什么毒蛇呀猛兽呀都是人类的天敌,都应该消灭。现在才发现,自然界所有东西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就有主张自然与人类亲契合一、主张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内容。这种思想是多么重要,咱们老祖宗是多么英明呀!现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炒得非常热,其实它们的内涵就是“天人合一”嘛!

《看望政协文艺界委员时的讲话》(2002年3月7日)

“家和万事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个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始终把稳定作为发展各项事业的前提和条件,非常注意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切实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精心维护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的局面。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叫“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只有团结稳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充满和气,人们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才能把经济工作搞上去。

《会见斯洛文尼亚总统库昌时的谈话》(2002年5月21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2日 16:53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