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聆听历史细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一章  国民党海军最强军舰投向中共揭秘——毕重远细说“重庆号”起义原委

  重庆号巡洋舰,是英国政府1948年5月交给国民党政府使用的一艘轻型巡洋舰……是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之一。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为确保长江以南半壁河山,准备将重庆号军舰调防长江,配合江阴要塞防守长江下游,以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2月25日,该舰在中共地下党员毕重远及重庆号士兵解放委员会领导下起义,26日,由上海驶抵已经解放的烟台港。

  ——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典》,第1020页

  由于某种机缘,我和载入史册的毕重远有过几面之交,可面对年逾花甲的他,我从不曾推想过,当年起义时他刚满20岁。直到我的一位长辈拿出一堆有关“重庆”号起义的史料,我看到起义成功后他难抑喜悦的留影,才蓦然发现他当年竟是那样年轻,以致在我这不惑龄内的人看来,甚至感觉有几分稚气。

  就是这个年轻人,策动了令中外震惊的事件!这其间固然不能排除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因素,但回想自己20岁时的境界,的确很难同他相比,可我毕竟还有由衷的景慕,还会泛起生不逢时、历史没有给我机会的遗憾。而对如今20岁的青年人呢?你若对他们讲述为了信仰舍死忘生,会看到他们一脸的不解,好像是在听远古的故事。一股要写毕重远的冲动,顿时贯穿周身,我随即拨通他的电话。

  与长期在军中任职的毕重远相对而坐,谈沦的又是充满刀光剑影的起义,可我丝毫不曾感到逼人的兵气。他娓娓而谈,一下把我带到20世纪40年代的动荡岁月。

  一.潜伏在国民党海军中的年仅17岁的中共地下党员

  1946年11月6日,“澳大利亚皇后”号缓缓驶离上海港,在这艘英国邮轮上,满载着身着水兵服的中国青年,他们是去接收英国赠舰的国民党海军教导总队的学员。此时,多数人尚处于出国接舰的兴奋中,唯有一位少年老成的青年,独倚船舷,望着滔滔江水,陷入与众人的神情不尽相契的沉寂。

  这位17岁的青年,就是毕重远。从1943年始,他就在中共南京地下党领导下从事进步学生运动,继而经钟沛璋等介绍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此刻,他突然要远涉重洋,去孤军奋战,顿时涌起对组织的万缕依恋,朱济群(真名刘鉴农)同志代表党为自己送行的情景又浮出脑海……

  那是风和日丽的仲秋下午,朱济群带来了党的指示:“你去英国学习海军,这实际上是为我们培养人才,将来我们也要建设自己的海军。”他告诉毕重远:“你的党组织关系不能转到国外,因此你要独立战斗,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特别要注意很好地隐蔽自己。我们等待你胜利归来,不要辜负党对你的期望。”

  朱济群还向毕重远指定了新的通信联系人,并送给他一本外裹《中国之命运》的《整风文献》(毛泽东的三篇报告)。临别之际,这位抗战时即从事学运的党员,深情地握了握年轻战友的手说:“送给你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海上颠簸,“澳大利亚皇后”号泊靠在英国第一大港利物浦港。虽说“二战”的硝烟已散,但码头及残垣上的累累弹痕依稀可辨。学员们随即坐上开往朴次茅斯的火车,然后又乘火轮赴德文军港。港湾内,停泊着大大小小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战舰,蔚为壮观。当火轮从望不到甲板的航空母舰边绕过时,有人不由得发出啧啧赞叹。最后,学员们登上了进行海军基本训练的战列巡洋舰“荣誉”号。

  对大多数学员来说,在朴茨茅斯的学习和训练充满了新鲜感。现代化海军的崭新面貌,神奇奥妙的各种仪表机械,逼真形象的声像摹拟教学,英国教官接人待物的开放随和……

  然而,学员们感触最深的,还是与当时中国国情有着极大差异的英国社会。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繁华的商业贸易,以及用中国的法理、价值观无法解释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那时正值英国工党执政,新闻媒体的热点不断变换:要不要取消皇室,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制;英国少女爱上了战俘营里的德国战俘,法理民情能否让他们终成眷属……在军港内,为了体现“劳工第一”,每逢下班,军政人员和白领阶层须站立一旁,等工人先行退离。

  耳闻目睹的一切在学员们的脑海中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射。有人更盼望自己的祖国早日拥有现代化的海军,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有的人则发现中国现行的制度有缺陷,应当借鉴英国的民主;有的人隐隐演绎出工业发达与否与国家贫弱的内在联系;但也有人沉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纸醉金迷,流连于酒吧、红灯区,放浪形骸。

  新鲜的风情环境自然也会引发年仅17岁的毕重远的好奇思索,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身负的使命:团结教育周围的群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同时,他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以前,都是上级党组织发出指令,自己殚精竭虑去实现组织的意图;而如今,则是单枪匹马,从何处着手展开活动,凝集力量,全靠自己见机行事、运筹谋划。严峻的现实迫使这个17岁的青年,迅速沉稳和老练起来。他没有黯然地潜伏,而是主动寻觅着展开活动的机会和方式。

  机会来了。英国方面提出要“荣誉”号上的中国学员组建一支军乐队,凡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或爱好铜管乐的学员均可报名。而毕重远在南京模范男中时,就组建过一个青年军乐队,并利用乐队队长的身份从事学生运动。

  他是个出色的小号手,娴熟的演奏使他赢得“荣誉”号军乐队负责人、一位英国海军少校的赏识,被视为军乐队的骨干。他随即将老同学和好友程伯敏、陈世宗等都拉进乐队,利用这个组织观察和接近有爱国进步倾向的人,巧妙地展开工作。很快,乐队中的另一小号手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名小号手叫陈鸿源,身材魁梧,原是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人。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常常凭借身高力大,懂一点拳术,替受英国水兵欺侮的中国学员打抱不平,也因此对外国的拳击发生兴趣,有暇爱去观摩拳击比赛。

  当一年一度的英国海军拳击冠军赛开场后,陈鸿源前往观看,走入场内,发现场内悬挂着许多国家的国旗,却没有中国国旗。不管怎么说,惨淡的中国也是“二战”后的“世界四强”之一呀!为什么没挂中国国旗呢?纳罕之间,他突然看到,英国裁判的脚正踏着一面被揉皱了的中国国旗。义愤填膺的陈鸿源一下冲到裁判席前,质问那裁判为什么侮辱中国国旗,并要他把国旗拣起来叠好。中国水兵的凛然正气使乱哄哄的拳击场一片寂静。那位裁判让一位英国水兵将中国国旗拣起叠好。陈鸿源一边大声向英国海军当局提出抗议,一面持旗昂首走出拳击场。

  陈鸿源回到“荣誉”号,把国旗受辱之事告诉了毕重远。毕重远感到,可以借题发挥,策动一场抗议活动。一方面,让更多的学员认清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可使团结的对象一目了然。他对陈鸿源的举动表示坚决支持,并提议发动广大学员参与抗议,要陈鸿源到各舱室联络,自己则在军乐队进行鼓动。

  国旗受辱引起了广大中国学员的义愤,加之毕重远等的暗中活动,很快酿成一场“罢工,罢课,拒绝接舰,要求回国”风潮。国民政府驻英使馆怕事态扩大,难以收拾,不得不出面向英国当局交涉,提出抗议。英国政府也不愿因此而引发什么事端,责成其海军负责人上舰,向全体中国学员赔礼道歉,风潮遂告平息。

  初次斗争的胜利使毕重远欢欣鼓舞;同时,他发现了一些可以团结的力量。他同军乐队中的陈鸿源、孙国桢、燕文彬等人关系也更趋密切。他审慎的目光在更广的范围扫视,细心地捕捉学员们在游移、苦闷、彷徨、憧憬中透露的每一缕信息。

  在一次实习中,几个英国军士对黄皮肤的中国学员傲慢无理。一个带点儿山东腔的学员挺身而出,打了一个优越感十足的英国海军中士。他的打抱不平,换来的是依英国海军军规罚苦役、冲甲板、刷厕所、除铁锈、涂油漆、“摆地摊”。“摆地摊”是中国学员给一种特殊惩罚起的名称,处罚的方式是将四季的被服在甲板上摊开、叠好,再摊开、再叠好,无休止地被折腾。可是他桀骛不驯的性格并未因此而改变,苦役刚结束,他又把为虎作伥的军纪士揍了一顿。这名倔强刚直的山东青年叫于家欣,他给毕重远留下颇深的印象。不久,在他的床头,经常会出现伦敦出版的中文进步报纸《民主阵线报》。

  又过了些时日,一位有“辩论爱好者”之称的学员,也引起毕重远的注意。英国式的民主以及“劳工第一”的现象,使“辩论爱好者”眭世达由新奇而赞赏,进而萌发了强烈的探索欲,时常就这些问题与人争辩不休。一姓陈的“青年军联谊社”成员对眭世达大加攻讦,说:“英国人可以讲民主,而中国人愚昧无知,不能讲民主,只能讲独裁,只能有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眭世达激烈地反驳,称之为“独裁制度的拥护者”,并批评抗战胜利后国府的腐败弊政。陈某勃然大怒,一顶大红帽子扣过来,说他是共产党。不料这一顶帽子,反倒引发了眭世达对共产党的关注,对国内时局的忧虑。他淡化了对争辩的热衷,转而在沉寂中苦读。毕重远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悄悄地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艾思奇的《唯物辩证法》等书借给他看。共产党人的形象、追求渐渐植入“辩论爱好者”的脑海。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8日 17:59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