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讲》

来源:人民出版社
[ 字号 ] [打印] [ 举报/纠错 ]

三、从一国到多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世界并没有赢得和平。在苏联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这两场危机带来的影响,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政治法西斯化的道路,并与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集团相抗衡。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向中国东北沈阳守军发动进攻,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9年9月至1945年8月,以德、意、日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美、苏、中、英、法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作战区域达2200万平方公里,最后以反法西斯同盟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而告结束。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共产党,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随着苏联红军向欧洲的推进和节节胜利,东欧诞生了一批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战后,这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0世纪中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大多数由农业国开始变为工业国,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例如,东欧8国在1950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比战前增长了2—3倍。中国从1953年到1956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6%。朝鲜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3年增长了1.8倍。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按最保守的估计,苏联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分别为:1950年33%,1960年42%,1970年47%,1975年49%,1980年45.7%,1985年44.3%。此外,匈牙利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50年的6倍,罗马尼亚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50年的17倍,保加利亚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52年的12倍,捷克斯洛伐克1987年社会总产值是1951年的5.3倍,阿尔巴尼亚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60年的4.4倍。

到1975年,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有15个,其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1/3。

社会主义在实现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同时,苏联模式也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榜样。但是,苏联模式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的形成更多地与苏联的国情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发生变化,它的弊端也便逐渐暴露出来,并在其他国家患上了“水土不服”之疾。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在经济体制上,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抑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个人迷信盛行,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在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十分严重;在思想文化领域,教条主义盛行。所以,20世纪50年代末,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呼声。

责任编辑:朱子艳
主题教育

860010-16040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