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一讲 壮丽日出

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欧洲,既有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之说,也有滥觞于《圣经》之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某些观念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两篇就突出地表达了劳动者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乐土”的追求。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曾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这些古朴的思想观念是滋生社会主义的文化土壤。但是,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现代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1516年,英国首席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这部传世之作发出社会主义的先声。自那以后,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样性发展道路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一、从空想到科学

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从此,西欧各国从事毛纺织业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那时,英国生产的羊毛最受欢迎。与羊毛出口的剧增同步,英国国内的羊毛价格也直线上升,这就直接刺激了牧羊业的兴旺。凡是手里握有土地的贵族、地主和高级僧侣都纷纷转向牧羊业。一些权势人物的胃口越来越大,打起了自耕农土地的主意。他们用鞭子、长矛和烈火驱赶农民,拆除和烧毁农舍村庄,然后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土地圈起来,再挖上壕沟,使耕地变成了牧羊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英国“圈地运动”,它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一个缩影。那些失去土地和住宅的农民,只有流落他乡,成为雇佣劳动者,落入资本家的血盆大口。马克思曾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莫尔,是16世纪初英国的一位青年才俊,他26岁就被选为国会议员。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淋淋的事实,他开始思考“理想国”的建设方案。当时,许多水手和探险家到过美洲、非洲和亚洲几个大陆之后,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游记。莫尔很热爱这类读物,他从描写美洲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在原始公社阶段的美洲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岛土著人的生活很有意思。这些土著人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从来不知世界上还有“你的”、“我的”之分别。他大受启发,禁不住拍案惊呼:“原来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竟是财产私有制度!”他渐渐相信,只有彻底废除私有制度,公平分配财富,人类才能幸福地生活。1516年,莫尔以拉丁文写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乌托邦”来源于两个希腊语的词根,表达了“没有的地方”和“好地方”双重意思。在乌托邦,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们吃饭在公共食堂,连住房也是公有的。乌托邦的城市规划得很好,布局合理,建筑美观,家家都是花园洋房。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萌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涌现出三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他们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达到顶峰。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反映现代工人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闪光思想。圣西门论述了实业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论述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傅立叶有“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之一”的称号,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灾难,把他所追求的理想制度的基本单位称为“法郎吉”,并对这个“和谐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欧文则是直接实践,于1824年到美国购买了8万英亩土地,建立起共产主义劳动公社,但因实验失败而一贫如洗,于是回到英国,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30年的活动。

尽管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但因客观条件以及唯心主义的制约而无法避免其空想的性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变。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人的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根本动因又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解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这个千古之谜。他们认为,社会的历史由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创造,但首先要有衣、食、住等生活资料。

这样,物质生产便成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们必然要结成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支配和制约,由上层建筑加以维护。三者之间的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按照这个观点,资本主义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最后一站,还将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工人劳动力的时候,付给工人劳动力一定的报酬,即工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研究发现,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这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解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由此论证了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夺回劳动果实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应运而生。

早年,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一个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1847年初,他们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并对同盟实施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的委托,为该同盟起草了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2月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无产阶级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将其转化为国家财产;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从理论到制度

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益突出。187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2%,德国占13%。但是到1914年,英国占有的份额降到14%,几乎与德国相等。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最终酿成战争——从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已经陷入深刻的危机。在战争带来的革命形势面前,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俄国资产阶级很快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李沃夫为首的临时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向冬宫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推翻了7月组建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第二天,列宁在大会上作报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宣告胜利。

列宁在总结苏维埃政权最初几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俄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商品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改革党和国家机关,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进行文化革命,提高俄国人民素质;促进民族平等,实现无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全盘集体化,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现实形态——苏联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计划经济,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并将这一成果通过1936年的宪法加以确认。

这种历史上新的社会制度在确立之初就显示出优越性和生命力: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仅仅用12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花了50—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7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有位西方史学家评论道:“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的挑战,并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

三、从一国到多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世界并没有赢得和平。在苏联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这两场危机带来的影响,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政治法西斯化的道路,并与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集团相抗衡。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向中国东北沈阳守军发动进攻,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9年9月至1945年8月,以德、意、日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美、苏、中、英、法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作战区域达2200万平方公里,最后以反法西斯同盟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而告结束。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共产党,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随着苏联红军向欧洲的推进和节节胜利,东欧诞生了一批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战后,这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0世纪中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大多数由农业国开始变为工业国,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例如,东欧8国在1950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比战前增长了2—3倍。中国从1953年到1956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6%。朝鲜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3年增长了1.8倍。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按最保守的估计,苏联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分别为:1950年33%,1960年42%,1970年47%,1975年49%,1980年45.7%,1985年44.3%。此外,匈牙利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50年的6倍,罗马尼亚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50年的17倍,保加利亚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52年的12倍,捷克斯洛伐克1987年社会总产值是1951年的5.3倍,阿尔巴尼亚1987年的社会总产值是1960年的4.4倍。

到1975年,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有15个,其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1/3。

社会主义在实现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同时,苏联模式也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榜样。但是,苏联模式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的形成更多地与苏联的国情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发生变化,它的弊端也便逐渐暴露出来,并在其他国家患上了“水土不服”之疾。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在经济体制上,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抑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个人迷信盛行,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在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十分严重;在思想文化领域,教条主义盛行。所以,20世纪50年代末,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呼声。

四、从单一模式到多样性发展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苏联、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把社会主义改革推向了高潮。但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改革观,导致了不同的结局:一个是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联东欧剧变,另一个是中国、越南等国家走出了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剧变首先在东欧国家发生。在东欧剧变过程中,一般先是对形势不满的群众走上街头,对执政的共产党施加巨大压力,然后是反对派政党依靠和利用群众的情绪,将共产党赶下台。最典型的就是罗马尼亚的剧变,带有突发的暴力性质。多年来,罗马尼亚人民对齐奥塞斯库总统拒绝改革、高压统治的做法深感不满,社会矛盾一触即发。1989年12月16日,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发生抗议活动,后发展成反政府示威,随后反政府示威波及全国。12月21日,齐奥塞斯库总统在首都万人大会上讲话,会后部分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同警察发生冲突并造成流血事件。12月22日,示威群众占领党中央大厦,国防部长自杀,国防军倒戈,宣布支持示威群众,并同支持总统的保安部队发生激烈战斗。示威者包围总统府,齐奥塞斯库夫妇仓皇出逃,但在出逃途中被捕。是日深夜,反对派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接管政权,并公布十条施政纲领,其中包括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12月25日,齐氏夫妇被判处死刑。

就苏联而言,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增速开始下降,1971—1985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多。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革新的方针,但以失败告终。1988年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成为改革的转折点,戈尔巴乔夫完整地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将“多元论”、“民主化”、“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由此,改革的重心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当东欧发生共产党下台的剧变后,苏联国内要求实行多党制的呼声再次高涨。1990年3月,苏联实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任苏联总统;7月,召开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标志着苏联共产党抛弃科学社会主义而改宗民主社会主义的过程最终完成。1991年,苏共地位已被严重削弱。7月,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颁布命令,要求俄共退出机关、军队、企业;8月19日,苏联发生部分领导人要求戈尔巴乔夫下台的政变;8月22日,叶利钦宣布苏联军队中的共产党组织为非法。与此同时,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组织也受到毁灭性打击。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样,有着93年历史、执政70多年、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土崩瓦解,存在69年的苏联在世界地图上消失,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遭到重大挫折。

苏联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时期。在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开创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也属罕见。此外,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改革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南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是一个人们生活得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富裕,也更加平等、更加幸福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质量特征——以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发展阶段、具有许多优越性的品质而与之区别开来的特征”。所以,越南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恩格斯早就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证明了一个道理:社会主义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还有更宽广的道路等待共产党带领人民去探索。

推荐阅读材料

1.[德]弗·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10:52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