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引言

解读党代会的99个历史细节

     194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长子、时年31岁的李葆华,策马急奔在通往延安的道路上。作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部长,李葆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赶赴盛会的途中,他和战友遭遇日军伏击,一名代表坠入深沟壮烈牺牲。

     “为了开党代会,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无法想象。”62年后,十六大召开前夕,已是满头华发的李葆华深情地说,“为什么大家这样冒死也要去开这个会?因为党的代表大会实在太重要了,它往往成为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转折点。”新华社十六大报道组编写:《继往开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实》,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是的,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中,已召开过1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每次党代会,都是在当时形势发展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多数真正履行了职权,研究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作出了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决策,大都在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党代会召开的时间间隔,从建党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17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党的十二大后固定每5年一次;党代会的会址,从上海、广州、武汉,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这种时空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从小到大、从秘密到公开、从幼稚到成熟、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程。党代会是党的发展历程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回顾党代会的历史,也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回顾党的历史。

     而一提到会议,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的。但事实上,众多重要会议可谓曲折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上的多少惊涛骇浪,往往涌起于看似平静的会议桌旁。尤其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的召开背景都大不相同,每一次的会前准备都异常复杂,每一次的进行过程都各具特色,每一次的历史影响都非同寻常……

     党代会是党内各方面代表的大聚会,是代表们展现性情和才智的大舞台。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历次党代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走向,与此相关的人和事是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曾激扬青春、指点江山的年轻人,后来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初掌政权的政治力量,面对内外重重困局,怎样突围?一个犯过错误、栽过跟头的政党,为何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可以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不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不了解历次党代会,就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党代会研究情有独钟。一直想写一本书,告诉人们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注意到的内幕细节,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历史人物在党代会上的表现,探寻某些重大决策出台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力求突出现场感,使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对整个党代会有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感知。这样,就有了《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这本书。我从每次党代会中大致选取五六个问题,包括重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新史实新材料的披露。17次党代会共选取99个问题。

     在设计这99个问题的时候,我反复修改推敲,颇费了一番心思。在问题的选择上,坚持选取那些“好的问题”。何谓“好的问题”?第一,能引起阅读者非常真实的好奇心;第二,不能太过宽泛或者太过具体,最好是看似不大的题目却蕴涵较重大历史意义和包含较大信息量;第三,不能仅仅局限于党代会本身,还要包括会议背景、后果等相关延伸内容;第四,每次党代会的几个问题,要体现出这次党代会的主要特点和鲜明特色;第五,17次党代会的99个问题,每个都能独立成篇,全部串在一起,又基本能做到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大致勾勒出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简史。

     至于问题的解读,尽量避免生硬死板的教科书式的口吻,尝试用故事式写作手法,重拾鲜活生动的真实细节。我给自己确立的解读原则是:坚持用事实说话,立足原始档案资料,体现最新党史研究成果;同时,抱着与读者共同探讨问题的心态,能解读多少就解读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总之,全书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不同类型的读者都觉得好看。为此,我作了很大努力,以足够真诚的创作态度用心写作。但是,由于时间较紧,并受个人理论水平、史料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所限,本书可能仍难以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肯定还有不少毛病乃至错漏。在此,恳请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亲爱的朋友,还是让我们一起,现在就翻开这本书,在历史的密林中,寻找一个个“路标”,走进党代会现场,探寻历史深处的细节,解答心中的疑问。


李颖2012年5月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 16:04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