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官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做人以仁爱为根本    

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和主旨,其情感和精神渗透在各个规范中,由此这些规范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才有了儒家道德,所以人们称儒家道德体系为仁德。

仁对于人的意义,孟子有句话讲的最为透彻:“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仁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安身之所,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达,仁是人的存在。说的再明白些,“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与人是一个意思,仁人合而为一,即是天道。人践行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与生俱来的规则。

关于这一点,朱熹的说法颇具诗意,他把仁与自然相交融,说它对应阴阳二气中的阳、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春、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元亨利贞四品中的元(《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阳气、春天、树木都是生命的象征,代表活力,元则是本原、起始,合起来就是,仁是人的所有活动的根据,如同春潮,显示出不可遏制的刚健,也满含着温润万物的柔情。仁是刚柔相济。

仁等于人,是人的社会意义上文化意义上的生命之源,由此可以说,仁是人的根本。

(一)爱人

要义

第一个对仁作出权威性解释的是孔子。《论语》这样记载:学生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答:“爱人。”(《论语·颜渊》)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春秋繁露·仁义法》)由于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人们通常把仁称为仁爱。这种爱并不局限在特定对象上,不是仅仅爱亲者、朋友、同乡、国人,而是一切人,所谓的“泛爱众”(《论语·学而》)。

故事

※ 魏犨的爱妾

晋国的卿大夫魏犨(chou一声)有一个妾,很受宠爱。

这个妾一直没能生儿子。魏犨患了病,把儿子魏颗叫到跟前,叮嘱道:“我死了以后,一定把她嫁出去。”魏犨病情加重,又把儿子叫到跟前,改口道:“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她殉葬。”

魏犨死了。魏颗把这个妾嫁了出去。有人问:“不是让她殉葬吗?”魏颗说:“我父亲病情轻的时候说的是要她改嫁,病情重的时候说的是要她殉葬。病重的人神志不清,所以我按照他前面的吩咐去办。”

不久晋国与秦国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东)开战,魏颗率兵参加。秦军有一个勇士叫杜回,力大无比,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时也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位老人,把草捆扎起来,藏在战场上的乱草丛里,一下把杜回绊了个大跟头。魏颗乘机上前,活捉了杜回。

晚上,魏颗梦见了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魏犨爱妾的父亲,你没有让我女儿殉葬而是让她改嫁,救了她一命,现在我用这这个法子回报你的大恩大德。”(《左传·宣公十五年》)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14:33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