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官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前言

官德,即为官之道,也称官道。为什么这样说?在古人那里,德的本意是获得,儒家经典《礼记》说:“德者,得也。”(《礼记·乐记》)从哪里获得?从“道”获得,故称道德。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么来的。道,宇宙的源头,万物的本体,为官之道即是官这个社会位置的源头、本体,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做官的人应该走的道路,应该遵循的根本道理,对这条道路、道理的体认与践行就是官德,俗话叫德行。官道与官德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本体,一个是获得;一个属于客观,一个属于主观。

本书概括的12项官德,即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就是官道的具体表现,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由此,本书各章均以“根本”为标题,分别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叙述如何履行为官之道。

老子曾把德行分为两种,一种叫下德,一种叫上德。下德是有意地做,上德是自然地做。这里不妨理解为道德的两种境界,或者实践道德的两个阶段。最初是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像临摹一样,总是想着这一笔怎么落,是照着做,属于下德;等到熟练掌握了,用不着琢磨,更用不着摹本,笔走龙蛇,本能地做,便属于上德。用孔子的话说,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逾矩,不违反规则。这时候规范与人已经不是外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被适应与适应的关系了,而是融为一体,所以人才能从心所欲却不逾矩。到了这一步,人丝毫没有约束之感,便进入了自由。这种境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审美,现在人们特别喜欢用“美”这个词来赞美心中的好人,比如最美洗脚妹、最美鸡蛋哥,最美清洁工……这些好人不是人造的典型,而是自然涌现出来的草根君子,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去做,就像伸出双臂舍命接住高楼坠落的孩子一样。道德的两种境界都是“道”的体现,但表现力不同,给人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要做一个好官,必须以官德要求自己,从强制到自觉,从习惯到自然,那时你就能体会到官德之美,这样的官做得才心安理得,才快乐,而你在民众心目中就是一个最美公务员。

官德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官员不同于老百姓,是掌握公权的特殊的人,道德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影响着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群众气不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官员失德。从政治高度看官德,更显出道德建设的必要和紧迫,需要个人与组织共同努力。提升官员道德素质,是打造高质量干部队伍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民的期盼。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14:33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