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官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高路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内容简介】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本书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为官之道,明确指出,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

【作者简介】

高路,曾任大学哲学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著有《儒家怎么说》《道家怎么说》《法家怎么说》《佛家怎么说》《跟孔子学做人》《跟老子学生存》《跟父母读中国智慧》《影响人类心灵的十大哲学观念》《孝是大幸福》等。

【目录】

一、做人以仁爱为根本

(一)爱人

002 ⊙ 魏犨的爱妾

003 ⊙ 执政与鞋匠

004 ⊙ 孔子待人

005 ⊙ 子路的剑

005 ⊙ 一条蚂蟥

006 ⊙ 戎夷让衣

006 ⊙ 不忍之心

007 ⊙ 两位慈母

008 ⊙ 贾父的儿子

008 ⊙ 郗鉴含饭

009 ⊙ 唐太宗的两件小事

010 ⊙ 周世宗的仁心

(二)原则

012 ⊙ 母亲和儿子

014 ⊙ 石碏灭亲

015 ⊙ 爱的悲剧

016 ⊙ 不向他们敬礼

016 ⊙ 大仁与小仁

017 ⊙ 恩小罪大

018 ⊙ 爱与害只有一步

019 ⊙ 不给后人留财

020 ⊙ 毒酒

021 ⊙ 拳拳之心

022 ⊙ 绝情

二、人生以志节为根本

(一)志向

027 ⊙ 自强的孔子

028 ⊙ 孔子之志

029 ⊙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029 ⊙ 马革裹尸

029 ⊙ 无道之志的后果

030 ⊙ 淡泊以明志

031 ⊙ 魏晋名士谈志向

(二)气节

036 ⊙ 杀身成仁

037 ⊙ 伯夷和叔齐

038 ⊙ 熊宜僚之勇

039 ⊙ 孔子不改志

040 ⊙ 贫贱不能移

041 ⊙ 因为尊严

042 ⊙ 富贵不能淫

043 ⊙ 威武不能屈

045 ⊙ 魏晋名士谈气节

三、立身以守礼为根本

(一)规矩

051 ⊙ 礼与福祸

052 ⊙ 一个家族的败亡

052 ⊙ 卑让,礼之宗也

053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054 ⊙ 孔子的愤怒

054 ⊙ 不学礼,无以立

055 ⊙ 一次宴会

056 ⊙ 慎独

057 ⊙ 习惯成自然

057 ⊙ 张良的收获

059 ⊙ 举案齐眉

060 ⊙ 公主儿媳

061 ⊙ 守规矩的郭子仪

(二)克己

063 ⊙ 不勾起别人的欲望

065 ⊙ 楚灵王的私心

066 ⊙ 里革改信

067 ⊙ 自取灭亡

068 ⊙ 眼里只有金子

068 ⊙ 欲望与世风

069 ⊙ 欲望与个人命运

069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069 ⊙ 心动

070 ⊙ 殷纣好色,妲己是出

070 ⊙ 得陇望蜀

071 ⊙ 欲望与家业

071 ⊙ 眼不见,心不烦

072 ⊙ 欲望与国运

073 ⊙ 欲望与福分

四、处世以诚实为根本

(一)实诚

076 ⊙ 他们为什么屡屡失败

077 ⊙ 目标

078 ⊙ 射虎

078 ⊙ 歌者

079 ⊙ 陶朱公的儿子

080 ⊙ 学棋

081 ⊙ 以诚换诚

082 ⊙ 魏晋名士的实诚

084 ⊙ 诚意决定成败

085 ⊙ 文章也要实诚

086 ⊙ 不做忠臣做良臣

086 ⊙ 平乱安民靠什么

(二)真诚

091 ⊙ 霍虎

092 ⊙ 孔子去卫国

093 ⊙ 谁都不能欺骗

093 ⊙ 卖漆

094 ⊙ 一次约会

095 ⊙ 绝不欺诈

095 ⊙ 较真

096 ⊙ 不欺己

097 ⊙ 实话实说

097 ⊙ 造假

098 ⊙ 魏晋名士的真诚

099 ⊙ 一颗宝珠

五、对己以自省为根本

(一)知耻

105 ⊙ 太甲的省悟

106 ⊙ 沧浪之水

106 ⊙ 宋君知过

107 ⊙ 自省的力量

107 ⊙ 一句话

108 ⊙ 止谤莫如自修

108 ⊙ 苻坚的眼泪

109 ⊙ 新平豪杰

109 ⊙ 魏晋名士的羞耻

110 ⊙ 后人的羞愧

111 ⊙ 不知愧,禽兽耳

111 ⊙ 唐太宗自责

112 ⊙ 唐太宗的镜子

113 ⊙ 死有余愧

(二)改过

115 ⊙ 改过是君子行为

116 ⊙ 晋文公自责

117 ⊙ 君仁臣直

118 ⊙ 楚王罢兵

119 ⊙ 改过得人心

119 ⊙ 二十八星宿

121 ⊙ 改过为美

121 ⊙ 汉武帝的罪己诏

123 ⊙ 左雄与周举

123 ⊙ 勇于担当责任

124 ⊙ 周处

125 ⊙ 戴渊

126 ⊙ 唐太宗改过

六、待人以宽恕为根本

(一)容忍

130 ⊙ 放人一马

131 ⊙ 重用仇敌

132 ⊙ 晋文公与勃鞮

133 ⊙ 智大夫喝多了

134 ⊙ 一口酒

135 ⊙ 胯夫韩信

136 ⊙ 忘记人家的过错

137 ⊙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139 ⊙ 刘恒因何被选中

139 ⊙ 死灰复燃

140 ⊙ 差的就是气度

141 ⊙ 饱尝老拳

141 ⊙ 魏晋名士的容忍

143 ⊙ 国主的道歉

(二)恕道

146 ⊙ 一次战斗

146 ⊙ 两头蛇

147 ⊙ 念兹在兹

148 ⊙ 三种态度

148 ⊙ 一匹老马

148 ⊙ 袁涣的辩解

149 ⊙ 晋武帝的体验

149 ⊙ 将军憎恶的人就是我憎恶的人

150 ⊙ 的卢马

150 ⊙ 怎么知道没有像你那样的人呢

151 ⊙ 刘禹锡的改任

152 ⊙ 换过来想一想

153 ⊙ 不能冤冤相报

七、态度以谦和为根本

(一)谦下

157 ⊙ 牙齿和舌头

158 ⊙ 宥巵的道理

159 ⊙ 功业永存

159 ⊙ 尊贵以卑贱为根本

160 ⊙ 寝丘之地

160 ⊙ 没有一个比我强

161 ⊙ 屡战屡胜而亡国

162 ⊙ 王翦的要求

163 ⊙ 您的灾祸开始了

164 ⊙ 急流勇退

164 ⊙ 功臣父子

165 ⊙ 不辩白

166 ⊙ 杨修之死

167 ⊙ 默、沉、浑、深

167 ⊙ 诸葛恪的悲剧

168 ⊙ 刚者易折

168 ⊙ 郭子仪不敢摆谱

168 ⊙ 田兴的教训

(二)中庸

171 ⊙ 两种治国方针

171 ⊙ 喝酒的道理

172 ⊙ 纠正偏颇

172 ⊙ 中庸与全面

173 ⊙ 中正平和之乐

174 ⊙ 晏婴的做法

175 ⊙ 两点论

176 ⊙ 恩威并用

177 ⊙ 过速必危

178 ⊙ 既不做伯夷也不做柳下惠

178 ⊙ 中庸是为政的原则

八、办事以公正为根本

(一)公平

182 ⊙ 禅让

183 ⊙ 弓

184 ⊙ 损有余而补不足

185 ⊙ 王者无私

186 ⊙ 列侯的败亡

186 ⊙ 公天下和家天下

187 ⊙ 限田

188 ⊙ 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189 ⊙ 正道

190 ⊙ 天道恶盈

190 ⊙ 内积怨女,外有旷夫

191 ⊙ 陵云台的倒塌

191 ⊙ 天道无亲

192 ⊙ 天道

192 ⊙ 特出者的命运

192 ⊙ 张岱的为政心得

193 ⊙ 物极必反

194 ⊙ 造反的理由

(二)奉公

197 ⊙ 周朝的衰落

198 ⊙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99 ⊙ 昭子不报私恩

200 ⊙ 中山国为什么可以攻打

201 ⊙ 另一个孟尝君

201 ⊙ 一视同仁

203 ⊙ 不自私才能久长

203 ⊙ 为政莫若至公

204 ⊙ 严于亲

205 ⊙ 不徇私情

206 ⊙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九、职分以忠义为根本

(一)忠心

211 ⊙ 栾成的道义

211 ⊙ 荀息的回答

212 ⊙ 石渚为何去死

213 ⊙ “崔杼弑其君”

214 ⊙ 尽职的晏子

215 ⊙ 恪尽职守

216 ⊙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217 ⊙ 不忠的人

218 ⊙ 苏武

219 ⊙ 妻子的换位

220 ⊙ 夫妻

(二)义利

223 ⊙ 道义是利益的基础

224 ⊙ 还回土地

225 ⊙ 韩起退玉环

226 ⊙ 赵氏孤儿

227 ⊙ 江上丈人

228 ⊙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229 ⊙ 不过激

229 ⊙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230 ⊙ 义藏张俭

231 ⊙ 5 匹绢

十、工作以务实为根本

(一)实干

235 ⊙ 后羿的教训

235 ⊙ 郭氏废墟

236 ⊙ 每次都不一样

237 ⊙ 有名无实

237 ⊙ 两位大夫

238 ⊙ 去做就是了

239 ⊙ 不肯做与不能做

240 ⊙ 纸上谈兵

241 ⊙ 说不如做

241 ⊙ 圣人为政,务实而已

242 ⊙ 清谈误国

244 ⊙ 卞壸

244 ⊙ 实务与清谈

245 ⊙ 中看不中用

245 ⊙ “三不开”

(二)担当

247 ⊙ 消除战争

248 ⊙ 弦高犒秦

249 ⊙ 臧文仲当仁不让

250 ⊙ 孔子的使命

250 ⊙ 不改初衷

251 ⊙ 丧家犬

252 ⊙ 申包胥泣秦廷

253 ⊙ 勾践的担当

254 ⊙ 伊尹出山

255 ⊙ 振臂一呼

256 ⊙ 在其位,担其责

256 ⊙ 匹夫卜式

257 ⊙ 优劣的标准

257 ⊙ 惩贪保边疆

258 ⊙ 杜密和刘胜

259 ⊙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259 ⊙ 陈蕃的责备

十一、言行以谨慎为根本

(一)慎重

263 ⊙ 商汤的行动

264 ⊙ 子产的治国之道

264 ⊙ 孔子为什么不回答

265 ⊙ 隰斯弥不伐树

265 ⊙ 没有底的杯子

266 ⊙ 小事注意无大祸

267 ⊙ “万石君”

267 ⊙ 要自己想一想

268 ⊙ 路边造房,三年不成

269 ⊙ 不冒险

269 ⊙ 思之又思

270 ⊙ 卫瓘的悲剧

271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272 ⊙ 乱者必斩!

272 ⊙ 锥刺舌

273 ⊙ 唐太宗的慎与不慎

(二)福祸

275 ⊙ 福祸难料

277 ⊙ 飞来横祸

278 ⊙ 一匹马带来的福祸

278 ⊙ 转福为祸

279 ⊙ 转祸为福

280 ⊙ 吉凶由人

280 ⊙ 兄弟们

282 ⊙ 灾难的价值

282 ⊙ 福祸与民心

282 ⊙ 地位越高越谨慎

283 ⊙ 不攀高枝

285 ⊙ 外戚的命运

285 ⊙ 视福为祸

286 ⊙ 福不经常

十二、前行以明智为根本

(一)是非

288 ⊙ 永恒价值

289 ⊙ 国难大于家仇

290 ⊙ 无意义的勇敢

290 ⊙ 拥立楚王

291 ⊙ 贯高的是与非

292 ⊙ 兴者在德

292 ⊙ 凭什么成就王业

292 ⊙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293 ⊙ 关羽受印

294 ⊙ 姐姐的见识

295 ⊙ 小孩子的是非观

295 ⊙ 劝人死

296 ⊙ 尊人伦守天道

297 ⊙ 苏威的分析

297 ⊙ 文治和武功的效用

298 ⊙ 冰山

298 ⊙ 物反常为妖

298 ⊙ 最大的不祥

(二)学习

300 ⊙ 功课

301 ⊙ 点燃蜡烛

302 ⊙ 人不可以不学

302 ⊙ 给竹竿装上尾羽和箭头

303 ⊙ 学习是生命之源

304 ⊙ 学习第一

304 ⊙ 知识是最大财富

306 ⊙ 人借助的是学习

306 ⊙ 学习与养心

306 ⊙ 学习是为政前提

307 ⊙ 学习是人的天职

308 ⊙ 读书改变命运

309 ⊙ 吴下阿蒙

310 ⊙ 向历史学习

311 ⊙ 好学的文盲君主

311 ⊙ 学习与兴国

312 ⊙ 教育关乎接班人

313 ⊙ 不学习的后果

313 ⊙ 尊师

314 ⊙ 仇士良的经验

【章节选读】

前言

官德,即为官之道,也称官道。为什么这样说?在古人那里,德的本意是获得,儒家经典《礼记》说:“德者,得也。”(《礼记·乐记》)从哪里获得?从“道”获得,故称道德。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么来的。道,宇宙的源头,万物的本体,为官之道即是官这个社会位置的源头、本体,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做官的人应该走的道路,应该遵循的根本道理,对这条道路、道理的体认与践行就是官德,俗话叫德行。官道与官德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本体,一个是获得;一个属于客观,一个属于主观。

本书概括的12项官德,即仁爱、志节、守礼、诚实、自省、宽恕、谦和、公正、忠义、务实、谨慎、明智,就是官道的具体表现,是自古以来社会对官员这个角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定。遵循这些规范,便是有道有德之官,实现了官员这个角色的“根本”。由此,本书各章均以“根本”为标题,分别从做人、人生、立身、处世、对己、待人、办事、职分、工作、言行、前行等12个方面叙述如何履行为官之道。

老子曾把德行分为两种,一种叫下德,一种叫上德。下德是有意地做,上德是自然地做。这里不妨理解为道德的两种境界,或者实践道德的两个阶段。最初是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像临摹一样,总是想着这一笔怎么落,是照着做,属于下德;等到熟练掌握了,用不着琢磨,更用不着摹本,笔走龙蛇,本能地做,便属于上德。用孔子的话说,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逾矩,不违反规则。这时候规范与人已经不是外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被适应与适应的关系了,而是融为一体,所以人才能从心所欲却不逾矩。到了这一步,人丝毫没有约束之感,便进入了自由。这种境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审美,现在人们特别喜欢用“美”这个词来赞美心中的好人,比如最美洗脚妹、最美鸡蛋哥,最美清洁工……这些好人不是人造的典型,而是自然涌现出来的草根君子,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去做,就像伸出双臂舍命接住高楼坠落的孩子一样。道德的两种境界都是“道”的体现,但表现力不同,给人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要做一个好官,必须以官德要求自己,从强制到自觉,从习惯到自然,那时你就能体会到官德之美,这样的官做得才心安理得,才快乐,而你在民众心目中就是一个最美公务员。

官德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官员不同于老百姓,是掌握公权的特殊的人,道德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影响着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群众气不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官员失德。从政治高度看官德,更显出道德建设的必要和紧迫,需要个人与组织共同努力。提升官员道德素质,是打造高质量干部队伍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民的期盼。

一、做人以仁爱为根本    

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和主旨,其情感和精神渗透在各个规范中,由此这些规范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才有了儒家道德,所以人们称儒家道德体系为仁德。

仁对于人的意义,孟子有句话讲的最为透彻:“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仁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安身之所,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达,仁是人的存在。说的再明白些,“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与人是一个意思,仁人合而为一,即是天道。人践行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与生俱来的规则。

关于这一点,朱熹的说法颇具诗意,他把仁与自然相交融,说它对应阴阳二气中的阳、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春、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元亨利贞四品中的元(《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阳气、春天、树木都是生命的象征,代表活力,元则是本原、起始,合起来就是,仁是人的所有活动的根据,如同春潮,显示出不可遏制的刚健,也满含着温润万物的柔情。仁是刚柔相济。

仁等于人,是人的社会意义上文化意义上的生命之源,由此可以说,仁是人的根本。

(一)爱人

要义

第一个对仁作出权威性解释的是孔子。《论语》这样记载:学生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答:“爱人。”(《论语·颜渊》)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春秋繁露·仁义法》)由于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人们通常把仁称为仁爱。这种爱并不局限在特定对象上,不是仅仅爱亲者、朋友、同乡、国人,而是一切人,所谓的“泛爱众”(《论语·学而》)。

故事

※ 魏犨的爱妾

晋国的卿大夫魏犨(chou一声)有一个妾,很受宠爱。

这个妾一直没能生儿子。魏犨患了病,把儿子魏颗叫到跟前,叮嘱道:“我死了以后,一定把她嫁出去。”魏犨病情加重,又把儿子叫到跟前,改口道:“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她殉葬。”

魏犨死了。魏颗把这个妾嫁了出去。有人问:“不是让她殉葬吗?”魏颗说:“我父亲病情轻的时候说的是要她改嫁,病情重的时候说的是要她殉葬。病重的人神志不清,所以我按照他前面的吩咐去办。”

不久晋国与秦国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东)开战,魏颗率兵参加。秦军有一个勇士叫杜回,力大无比,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时也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位老人,把草捆扎起来,藏在战场上的乱草丛里,一下把杜回绊了个大跟头。魏颗乘机上前,活捉了杜回。

晚上,魏颗梦见了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魏犨爱妾的父亲,你没有让我女儿殉葬而是让她改嫁,救了她一命,现在我用这这个法子回报你的大恩大德。”(《左传·宣公十五年》)

※ 执政与鞋匠

楚国派一位姓士尹名池的大夫出使宋国。宋国接待他的是司城子罕,司城是官职,主管国家的工程建筑。子罕地位很高,参与执政,他在家里设宴招待士尹池。

子罕家的宅院看上去有些别扭,南边邻居家的房墙朝前突出一大块,西边邻居家的地势高,他家的污水流进了子罕家的院子。这不是欺负人吗?士尹池问子罕为什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子罕解释说:“南边那家人是制作鞋子的工匠,本来我是要他搬家的,可他的老父亲说:‘我家靠做鞋子为生已经有三代人了,如果搬了家,宋国那些买鞋人不知道我家新地址,找不到我们,一家人将会没饭吃。希望大夫您能怜悯我。’结果我就没再催促鞋匠搬家,让他住了下来。至于西边那家人的污水流过来,是地势造成的,我就更不好说什么了。”

士尹池回到楚国,正好赶上楚王发兵准备攻打宋国,士尹池连忙阻止,楚王问为什么。士尹池答:“宋国的君主贤明,执政大夫仁慈。贤明的人有人追随,仁慈的人有人肯为他出力。我担心楚国攻打宋国多半不会成功,反而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于是楚王改变了决定,转而攻打郑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在朝堂上修养自己的品德,便能在千里之外摧毁敌人的战车,这大概说的就是子罕吧!”宋国处在三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之间,子罕做执政大夫的时候,宋国一直没有受到侵犯,边境始终都很平安。(《吕氏春秋·召类》)

※ 孔子待人

孔子跟同乡饮酒吃饭,一定等老人退席,自己才离开。乡人迎神驱鬼,孔子虽然不信鬼神,但仍然身着礼服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以表对乡人及其信仰的尊重。每当遇见穿孝服的人,孔子不管跟他平日来往多么随便,也一定改容易色,面现哀戚。要是对方头戴礼帽或者眼盲,即便是老熟人,孔子都要致礼。乘车出门,遇到身着丧服或者军服的人,孔子一定扶住车前横木,伏下身子行礼。

孔子去朝廷办公,家里的马棚失火了,回来后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伤着人了吗?”却没有问一句马。

一个名字叫冕的盲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跟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里是坐席。”等人们都坐好后,孔子一一介绍,告诉他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那里。冕告辞后,学生子张问:“这是与盲人说话的方式吗?”孔子答:“是的,这是与盲人相处时必须注意的。”(《论语·乡党》、《论语·卫灵公》)

※ 子路的剑

子路拿着把剑摆弄,孔子叫着子路的名字问:“仲有,你拿剑做什么?”

子路答:“对我友善的人,我自然以善意对待他;对我敌视的,我便用剑来保护自己。”

孔子说:“君子以忠诚为本分,以仁爱为护卫,不出院墙之内,名扬千里之外;对于敌视的态度,用忠诚来感化,对于暴力的手段,用仁爱来消融,哪里用的上剑呢?”

子路放下剑,说:“仲有愿意追随先生,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孔子家语·卷二好生》)

※ 一条蚂蟥

楚惠王吃冷酸菜,发现里面藏着条蚂蟥,便吞了下去,弄得肚子很难受,吃不下饭。令尹(国相)进来看望,问怎么回事。惠王说了,解释道:“如果追究当事人的职责而又不惩罚他的罪过,就是执法不严,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破环国家的信誉;如果追究当事人的职责并且依法惩处,相关人员就会被处死,我不忍心这么做,没有法子,为了不被人发现这条蚂蟥,我不吞进肚子又能怎么办?”

令尹离开坐席拜了又拜,恭贺道:“臣听说,天道不偏爱谁也不疏远谁,只支持有德行的人。君上您拥有仁德,上天一定另眼相待,您绝不会为疾病所伤。”

当天晚上,惠王大便时就把蚂蟥排泄出来,折磨他脏腑多年的老病也跟着消失了,上天的眼睛耳朵可不是摆设,明察秋毫。(《新序·杂事第四》)

※ 式夷让衣

式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寒冷。到了鲁国,城门已经关闭了,只好和一个学生露宿在城外。

夜里,天气越来越冷,两人冻的不行。式夷对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下来;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下来。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无德无能之人,生命没有多大分量,你把衣服脱给我吧。”学生白了老师一眼,说:“既然你知道我是个没有德行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把衣服让给别人呢?即便那个人再伟大也没用。”

式夷重重地叹息着说:“唉!道义已经不管用了!”然后脱下衣服给学生。式夷半夜冻死了,而学生活了下来。

如果说式夷凭着他的本领一定能使社会安定,显然是过头话,但要说到他心系天下未来而为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那则是一定的。他当然知道生胜于死,但更知道仁爱的重大意义,所以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展现人间道义。(《吕氏春秋·长利》)

※ 不忍之心

孟子见齐宣王,两人谈的是治国。

齐宣王对实行仁政没信心,担心地问:“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安抚民众吗?”

“能。”孟子使劲点点头。

“哦?先生凭什么这样肯定呢?”齐宣王来了兴趣。

“我听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见到一个人牵着牛走过来,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回答是用它来做祭祀。您说:‘放了这可怜的畜牲吧,没见它吓得直打哆嗦吗?没有罪过就被处死,真让人不忍心啊。’那人问祭祀怎么办?大王下令用羊来代替。不知是否有这回事?”

“有。”齐宣王脸上露出了笑,好像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但立即又愤愤起来,“可是老百姓却笑话我以小换大,是小气鬼。”

“那是民众不了解内情,我当然明白您是出于不忍心。有这样的心肠,足以使天下归顺了。”孟子说。

“是啊。”齐宣王说,“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的。我只是不忍心见它哆嗦的样子,没有罪过而被送进屠场。”

“这就是仁爱了。”孟子指出,接着说道:“君子亲眼见过活的禽兽,就不再忍心看到它死去;亲耳听到了它的叫声就不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都离厨房远远的。”《孟子·梁惠王上》

※ 两位慈母

西汉武帝时,隽不疑担任京兆尹,在官吏和民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每当他巡视各县,审查囚徒情况回到家中,他母亲总要问:“给受冤屈的人平反了吗?救活了多少人?”如果隽不疑为不少人平了反,母亲便比平时高兴;如果没有平反,母亲便生气,不肯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虽然严厉但并不残忍。(《资治通鉴·卷23》)

西汉宣帝时,严延年任河南太守,此人性格阴狠酷烈,喜怒无常,每到处决犯人的冬季,便大开杀戒,血流数里,河南百姓叫他“屠夫长官”。 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看儿子,打算一起进行腊祭。到洛阳时正赶上处决囚犯,看得母亲心惊肉跳,便留宿驿站,不肯进入府邸。严延年跪在门外一个劲儿叩头,母亲才与他相见,责备道:你管辖的地区方圆一千里,没听说你以仁爱教育、感化百姓,反而残害他们,这是父母官应该做的吗?腊祭刚一结束,严母便走了,临行前扔下话:杀人者必为人所杀,我回家为你准备墓地去。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被杀,时人无不赞叹严母的贤明。(《资治通鉴·卷27》)

※ 贾父的儿子

东汉桓帝时,贾彪主政新息县。这里百姓贫困,弃婴溺婴现象很是普遍。贾彪发布命令,认定杀婴即为杀人,二者同罪。

一天,强盗在城南劫掠杀人,城北有个妇人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贾彪吩咐备车前去巡查验问,属吏引领车子驶往城南方向。贾彪发怒说:“强盗劫掠杀人,乃是常理;母亲杀害儿子,实属违背天道。”便驱车前往城北,当场判决杀子罪犯。城南强盗听到消息,便将两手反绑,到官府自首。数年之间,民间养育儿子数以千计。大家都说“这是贾父生的儿子”,给孩子起名,均带一“贾”字。(《资治通鉴·卷55》)

※ 郗鉴含饭

西晋怀帝时,胡人攻陷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丧乱。当时郗鉴在家乡避难,生计极其艰辛,常常饿肚子。乡邻仰慕他的人望,各户轮流供他吃饭,郗鉴便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个小孩子一起去。乡人受不了,告诉郗鉴:我们家家都又穷又饿,不过因为您是贤人,才出手接济,怕是顾不上这两个孩子。郗鉴只好独自去各家吃饭,每次嘴里都含满了食物,两个腮帮子鼓鼓囊囊的,回来后吐出喂给孩子。就这样郗迈和周翼都活了下来,跟着郗鉴渡江逃到南方,后来三人都成了东晋重臣。郗鉴死时,外甥周翼正在剡(shan四声)县任县令,立即辞职回去,铺着草垫在郗鉴灵床前尽孝子之礼,心中哀掉了整整三年。(《世说新语·德行》)

※ 唐太宗的两件小事

唐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州牧和夷族首领,演奏《七德舞》和《九功舞》。《七德舞》以前叫《秦王破阵乐》,太宗当皇帝前封秦王,这个舞曲是歌颂他的赫赫战功的,后来太宗把它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太常寺卿萧瑀上书说:“《七德舞》展示的是陛下您的丰功伟业,但表现的很不够,应该进一步充实,编入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人被擒获的过程。”太宗回答:“这几位都是一时的英雄豪杰,如今我朝很多官员都曾经做过他们的部属,要是让他们看见旧主的屈辱状态,能不伤心吗?”萧瑀拜谢道:“这些我没有想到。”(《资治通鉴·卷194》)

唐朝接替的是隋朝,一些官员曾经在隋朝供职。太宗曾当着大臣们的面问一个叫张玄素的人:“你在隋朝当什么官?”张玄素答:“县尉。”又问:“县尉之前干什么?”答:“九品之外未入流。”又问:“是哪一曹的小吏?”张玄素羞愧万分,面如死灰,出了殿门连脚都迈不动。谏议大夫褚遂良上书说:“君主能够尊重臣下,臣子才能尽心竭力。张玄素虽然出身寒微,但陛下重视他的才能,擢升他到三品,辅佐太子,怎么可以当着众人之面穷追他的出身呢?抛开往日的恩宠,造成一朝的羞耻,使他心怀不安,又怎么能责成人家尽忠效节呢?”太宗说:“我也非常后悔问这些话,你的奏疏正与我的心思相契合。”(《资治通鉴·卷195》)

※ 周世宗的仁心

五代时,佛教盛行,人们将铜钱融化了铸造佛像,再加上历代朝廷很长时间没有铸钱,致使市面上流通的钱币越来越少,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周世宗郭荣下令建立专门采铜机构,规定民间铜器,包括佛像在内,于50天内全部上交官府,给付等值钱币;超过期限隐匿不交者,铜器重量在5斤以上的判处死罪。世宗对臣子们说:“你们不要因为毁坏佛像而有心障。佛以善道教化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行善,就是信佛了。至于那些铜像,哪里就是信奉的佛!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在于利人,即使是头颅、眼睛都可以舍弃布施,倘若我的身体可以用来救济百姓,也在所不惜啊。”

司马光评论道: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是仁爱了,不吝惜自己的身体而爱护百姓;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是明智了,不为无益的东西来废弃有益的东西。

周世宗同将军、丞相在万岁殿就餐,说:“这两天很寒冷,我在宫中享用美味佳肴,深为对百姓无功却坐享上天赐予的福分而惭愧,既然不能自食其力,那就只有亲身冒着飞矢流石的危险去为民除害,想到这里心中才踏实一点。”

后周修缮永福殿,宦官孙延希监督工程。世宗到工地巡视,正好赶上吃饭,发现役徒中有人使用木片削成的勺子用瓦片盛饭吃,不由勃然大怒,将孙延希拉到街市上斩首示众。(《资治通鉴·卷292》)

小结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标识,集中表达着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性质。在孟子看来,仁爱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起码资格,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没有爱心的人不配称作人。套用这句话,可以这样说,缺乏爱心的官员不配做官员。孔子就是这么看的,他曾分出五种失德官吏,第一种就是不把权力用在爱护民众、推行道义上面,而是实施暴虐,傲慢无礼(《孔子集语·卷九·论人》)。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个位置是为民众做事的,民众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所以必须同情民众,关心他们的疾苦,这不只是态度问题,更是良心问题,这一条没什么可说的,是铁律。爱人具有资格认证意义,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不要说做社会主义的官了,就是放在封建社会也不够格。关爱民众是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起码要求,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感情素质。这是无条件的,不讲亲疏,不论地位,不分贫富,只要是人,就要去爱,特别是对那些弱势和困难群体,更应该抱以深刻同情。

其实爱人就是爱己,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关爱别人的人,时常得到关爱的回报;尊敬别人的人,时常得到尊敬的回报。你爱的越深、越广,你得到的爱就越多,你获得的支持也就越大;你获得的支持越大,你的力量就越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仁人在天下没有对手。

(二)原则

要义

古人崇尚仁爱,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爱,而是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憎”。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仁者爱憎分明。这就告诉我们,爱是有原则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树立是非观,宋代儒家学者叫做“羞恶”。“羞”针对的是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丑恶便心生羞愧;“恶”针对的是别人,见到他人的丑恶便感到厌恶。

仁爱最怕的就是滥用,人们把这叫做妇人之仁,大多发生在母亲身上,对象一般是亲属。朱熹说的“妇人之仁只流从爱上去”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四》)。这种仁缺少原则性,是一种有缺失的爱,它并非只是妇人专利,只要抛开是非这个前提,不管是谁,这样的爱都属于妇人之仁。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这样的爱往往导致纵容,最后害了亲人。

故事

※ 母亲和儿子

这件事发生在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先出脚后出头,把母亲吓得够呛,取名寤(wu四声)生。小儿子是顺产,取名叔段。因为生儿子时的感受不一样,姜氏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讨厌大儿子,喜爱小儿子。她希望小儿子继任国君,跟丈夫提了好几次,郑武公就是不点头。

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母亲姜氏要求把制(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那个地方封给小儿子叔段。庄公说:“制地是国家最险要的地方,做封地不合适,您考虑别的地方吧。”姜氏提出要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庄公勉强答应了。于是叔段便入主京城,人称京城太叔。太比大还要大,表示权位极高。

大夫祭仲认为不妥,对庄公说:“根据建制,都城城墙的长度是300丈,京城就是按照这个规模修建的。建制还规定,大城邑城墙的长度是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城墙的长度是都城的五分之一,小城邑城墙的长度是都城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城成了太叔的领地,他的城池最大最坚固,这对国家是个威胁。”

庄公说:“母亲坚持把京城封给太叔,我能怎么办呢?”祭仲说:“姜氏是不会满足的。您应该早做打算,否则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庄稼地里的野草一旦长疯了很难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再看看吧。”

太叔的野心迅速膨胀,竟然发号施令,让西部和北部边界的城邑服从自己的管辖。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您到底打算怎么着?要是决定让位给叔段,我等就去服侍新君;要是决定不让位,就请及早动手,我们大家协助您除掉他。”庄公还是那句话,“再看看吧。”不久,叔段得寸进尺,将北部边界地区划入自己领地。公子吕提醒庄公该动手了。庄公说:“他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势力越大,崩溃得越快。”

太叔越发猖狂起来,加固城池,囤积粮草,打造兵器盔甲,扩充军队,准备偷袭国都。姜氏支持太叔,答应到时候打开城门。不想消息走漏,庄公获知了阴谋,派兵讨伐太叔。京城百姓站在庄公一边,太叔出逃。郑国终于安定下来。

《春秋》这样记载:“郑伯克段”。郑国君主是伯爵,一般称其为郑伯,但这里的郑伯有讥讽的意思,表示庄公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段是太叔的名字,之所以称名而不称弟,是因为太叔的作为不像弟弟。既然不像弟弟,那么他与庄公之间的争斗就不能用兄弟相争来概括,而使用表示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战争的“克”字。(《左传·隐公元年》)

※ 石蜡灭亲

卫国君主卫庄公有个儿子叫州吁,深受宠爱。州吁好勇斗狠,卫庄公听之任之。

大夫石蜡很是担忧,对卫庄公说:“您要是爱自己的儿子,就应该用道义进行教育,防止他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放纵、淫逸这四种毛病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而这些毛病多半是惯出来的。国君您要是打算立州吁为太子,就请及早确定下来,否则这么发展下去,早晚会出事的。”卫庄公没有听从。石蜡的儿子叫石厚,整天跟州吁泡在一块儿。石蜡多次禁止儿子与州吁来往,但石厚就是不听。

卫庄公死后,他的一个儿子即位。州吁杀死国君,篡夺君位。由于他得位不正,国内矛盾重重,为了树立威信,他不顾百姓死活,采取阴谋手段,联合陈国和蔡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然而此举并没有达到树立威信的目的。州吁很是苦恼。

石厚回到家里,向父亲询问怎样才能使州吁坐稳国君位子。石蜡想了想,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前去朝见周天子,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支持,臣民就会接受州吁。”石厚担心周天子不接见州吁,问:“怎样才能见到天子呢?”石蜡说:“陈国君主陈桓公很得天子信任,现在他与卫国的关系很好,可以请他出面引见。”

州吁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带着石厚前往陈国。石蜡派人告诉陈国的朋友说:“敝国地方狭小,加上我已经老了,干不了大事。到贵国的那两个家伙,是杀害卫国君主的凶手,请设法抓住他们。”于是陈国人扣留了州吁和石厚,通知卫国来人处置。卫国朝廷派官员杀掉了州吁,石蜡派家臣杀掉了石厚。

君子说:“石蜡真是纯正的臣子,憎恶州吁的罪行以及帮凶石厚的丑陋。‘大义灭亲’就是对这件事的评说吧!”(《左传·隐公四年》)

※ 爱的悲剧

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在鄢陵这个地方交战。楚军战败,楚王受伤。当时,战斗正要开始,楚军主帅子反突然口渴想喝水,童仆阳谷连忙送上黍米酒。子反呵叱道:“去,拿走,战场上哪能喝酒!”阳谷说:“不是酒,是水。”子反说:“还不赶快拿下去!”阳谷又说:“真的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他这个人平日嗜酒如命,喝起来就止不住,结果仗还没打起来,主帅先醉倒了。

战斗结束后,楚王为后面的战事想跟子反商量,派人来叫他,子反假装心口痛推辞不去。楚王亲自来看他,刚一走进子反的军帐,就闻到一股浓重酒味,子反的酒还没醒呢,楚王转身离去了。楚王说:“今天这一仗,我受了伤,所能依靠的就是子反了,但他醉成这个样子,看来他已经忘记了国家,根本不爱楚国的将士。我们与晋军没有办法再打下去了。”于是下令收兵。回去后,楚王杀了子反,并将他的尸体示众。

阳谷送上酒,并不是想把子反灌醉,而是对主人尽忠心,然而却害得子反丢了性命。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吕氏春秋·权勋》)

※ 不向他们敬礼

楚国灭掉了陈国。陈国都城的西门在战争中损坏严重,楚国统治者组织陈国的百姓修复城门。

孔子乘车路过,没有像往常那样扶轼致礼。轼是装在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木,人直起身子,头微微低下,手扶在横木上,眼睛注视前方,叫扶轼,是在车上致敬的礼节。

子贡拉着缰绳问:“按照礼的规定,车子经过三个人集聚的地方,应该下车致礼;经过有两个人的地方,应该扶轼致礼。今天陈国人在这里修城门的人很多,夫子您却不扶轼,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国家灭亡了,它的人民却不知道后果,叫做不智慧;知道了后果却不斗争,叫做不忠诚;知道了忠诚却不去拚死,叫做不勇敢。修建城门的人尽管很多,但能够做到上述三条中任何一条的人,找不出一个来,所以我不向他们敬礼。”(《孔子集语·卷九·论人》)

※ 大仁与小仁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靠近仁人最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人,怎么能够称得上明智!”仁人,必定本着宽恕的原则去行动,如果通过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罪之人,即可以获得高官显位,仁人也不会去做的。胸怀大仁的人,关爱亲近的人并且将爱推及到远处,如果二者发生矛盾,那么就牺牲小仁而成全大仁。胸怀大仁的人,其仁爱辐射四面八方;心存小仁的人,其仁爱仅仅停留在妻子儿女身上。只爱妻子儿女的人,往往是谋取私利的人,这样的人常常通过妇人式的小恩小惠来拉拢众人,掩饰内心想法,美化虚伪行径,企图鱼目混珠,尽管也能够享有一时的荣耀,但终究为君子所不耻。共工、驩兜、符里、邓析之流,他们有足够的智力,但最后落得被圣王诛杀的下场,就是因为缺乏仁德而贪图眼前小利。还有竖刁、易牙,竟然靠着自毁身体和杀子来谋取利益,最后成为人人喊打的国贼。孟子说:“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也保不住。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他人,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的仁爱罢了。”(《说苑卷五·贵德》)

※ 恩小罪大

邯郸是赵鞅(赵简子)封地的一座城邑。每年正月初一,邯郸的民众都要拜见赵鞅,献上斑鸠,赵鞅非常高兴,赏给他们许多钱财。

有个客人问:“斑鸠不是什么稀罕物,值不了几个钱,您为什么给他们这么重的赏赐呢?”

赵简子答:“我是为了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放生,用以向百姓昭示我的仁爱。”

客人摇了摇头,说:“您想过没有,这样做的后果恰恰害了斑鸠。百姓知道您要放生,又知道可以从您这里领到重赏,便会争先恐后地捕捉斑鸠,从而造成斑鸠大量死亡。如果您希望挽救生命,表示仁爱,还不如严禁人们捕捉斑鸠。捉住了斑鸠然后再释放,恩惠小、罪过大,二者不能相抵啊。”

赵简子恍然大悟,连说“对,对。”(《列子·说符第八》)

※ 爱与害只有一步

战国时期,齐国与燕国发生了战争,陈翠劝说两国和解,齐国要求燕王的弟弟去齐国充当人质,燕王点了头,但太后不答应,说陈翠分离她们母子,并放出狠话,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出这口恶气。

不想陈翠自己送上门来了。

陈翠望了望太后,问:“您怎么瘦了?”太后哼了一声,说:“仰仗先王吃剩下来的鸡鸭鱼肉,怎么能瘦?要是真的瘦了的话,一定是让公子将要去当人质这件事给闹腾的。”

陈翠叹了口气,说:“现在我知道了,国君家对孩子的关爱不如普通百姓家,不只是不痛爱孩子,而且是特别不痛爱儿子。”“这话怎么讲?”太后气哼哼地问。

“您把女儿嫁给诸侯,生怕她受委屈,不仅陪嫁千金,还要送出去方圆百里的土地,为她的打算够周到的了。可是轮到公子就不同了。大王想封给他弟弟一块土地,大臣们都不赞成,因为公子没有尺寸之功。于是,大王就让他去当人质,有了这个功劳就可以分封了,但您却不同意。所以我说国君家不关爱儿子。”陈翠答道。停了一会儿,见太后没有反驳,陈翠接着说:“现在大王和太后都还健在,公子可以享受富贵,一旦您们都离世,新君登位,公子就降到百姓的行列。要是他现在还得不到封赏的话,怕是一辈子都不会有封地了!”

太后恍然大悟,吩咐立即给儿子准备行装车辆,尽快上路去齐国。(《战国策·燕策二》)

※ 不给后人留财

刘邦夺得天下,功臣纷纷置房子置地,丞相萧何也不例外。但他却有些奇怪,买地,专挑别人看都不看一眼的穷乡僻壤,造屋筑墙,不求大,不贪高,没有一点宰相府邸的气势。其实要论条件,谁也比不过萧何,刘邦在前线作战,萧何在后方经营,负责钱粮供应,哪里土地肥沃,哪里地势好,他一清二楚,却不选好的,只要次的。他说:“如果后代有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无德,也不会招致权势之家的抢夺。”(《资治通鉴·卷12》)

西汉宣帝时有一对叔侄高官,叔叔疏广任太傅,侄子疏受任少傅,一个是皇帝的老师,一个是太子的老师。叔侄二人辞职还乡,皇帝和太子送给老师不少黄金。回到家乡后,他俩把黄金都卖了,天天宴请族人故旧。有人劝疏广购置产业留给子孙,疏广说:“我难道真的年迈昏庸到了连子孙也不顾的地步吗!我家原来就有田地和住宅,让子孙在田间勤劳耕作,收获足以满足衣食之需,过上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现在要是再增加产业,使他们的收入多有盈余,便会导致懈怠和堕落。贤良的人财产过多,会磨损心志;愚蠢的人财产过多,会增加过错。况且富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我早晚得死,做不到一直教育他们,既如此,就不应该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了,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用来恩养老臣的,我与大家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不是很合适吗!”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好。(《资治通鉴·卷25》)

南北朝梁武帝时,徐勉官至宰相。他勤于政事,无心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俸禄大多用在接济穷亲戚身上。有人劝他为后人多想想,他说:“别人留给子孙的是钱财,我留给子孙的是清白(“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们有本事,自然会创造出财富,没本事,留给他们的东西再多,最终也会被人家拿走。”他表示自己要遵循前人说的给子孙留下满箱黄金,也不如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的古训(“遗子黄金满籯(ying二声),不如一经。”)。(《梁书·徐勉传》)

唐玄宗时,张嘉贞任工部尚书。他不经营家产,有人劝他置房子置地。他回答说:“我贵为将相,担忧什么饥寒!如果我获罪,就是有房子有地也没用。近来我见朝中的人们广置良田,然而人死之后,这些东西正好成为无赖子弟贪恋酒色的本钱。我不做这种事。”听了他的话的人,都认为他讲得对。(《资治通鉴·卷213》)

※ 毒酒

西汉武帝时,河间王刘德去世,根据他的生前表现,定谥号为献王。按照《 谥法》的解释,“聪明睿智称之献。”

东汉学者班固评论道:“春秋时鲁国君主鲁哀公曾这样说:‘我出生在深宫中,在妇人服侍下长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这话可信。这样的人主政,虽然不想使国家危亡,哪里可能!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视为毒酒,把没有德行却身居富贵称之为不幸(“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朝建立,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义。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沉溺于放纵恣肆的环境中,是这种情势致使他们不能不如此。即便是普通人也要受习俗的束缚,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班固认为河间献王刘德是个例外,难能可贵。(《资治通鉴·卷18》)

※ 拳拳之心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追封大哥刘縯为齐武公。刘秀感念大哥功业未成身先死,抚育他的两个儿子刘章、刘兴,对他俩十分宠爱。考虑到兄弟俩年纪轻轻而地位显赫,便把他们下放到基层,派刘章暂时代理平阴县令,刘兴暂时代理缑氏县令,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行政事务。后来刘章升任梁郡太守,刘兴升任弘农太守。(《资治通鉴·卷43)

光武帝刘秀有一个大将叫禹邓,他的孙女邓绥被选入宫,成为汉和帝的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和帝去世,邓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临朝摄政。她征召和帝的弟弟们五岁以上的子女共40余人,连同邓氏家族近亲子孙30余人,为他们建立馆舍,专门讲授儒家经典,邓太后亲自监督考试。她下诏给族人说:“处于末世的皇亲国戚和官宦人家,穿暖衣,吃美食,乘坚车,驱良马, 但对学问却如面向墙壁一样目无所见,不知道善恶得失,这就是灾祸与败亡的由来。”(《资治通鉴·卷50)

唐朝高宗时,功臣李世勣病重。高宗将他在外地的子弟全部召回京城,让他们服侍他。一天,李世勣觉得身上稍好些,便让弟弟李弼把儿孙全部叫齐,一起吃了顿饭。看看吃的差不多了,李世勣对弟弟说“我知道病好不了,今天跟你们决别。你们不要悲伤哭泣,听我安排。我看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大臣一生辛苦勤劳,终于创下偌大家业,然而却被不肖子孙败得一干二净。我这些子孙现在全都托付给你,我的葬事一完,你立即搬进我家居住,抚养儿孙。你要留意监察他们,只要发现心志不端、结交坏人的,都先打死,然后在灵前报我知道便可。”交代完毕,不再说别的话,不久去世。(《资治通鉴·卷201)

※ 绝情

南北朝时,南梁太子萧长懋宠信徐文景,萧长懋狂妄自大,竟然让徐文景私下制造皇帝专用的辇车和其他专用物件。正巧碰上梁武帝来到东宫,来不及藏起辇车,徐文景急中生智,顺手把一尊佛像放在辇车里,这才躲过一劫。徐文景的父亲徐陶仁非常不满儿子的所作所为,对他说:“我现在正在打扫墓地,等着给你办丧事!”徐陶仁实在没法再跟儿子一起生活了,便搬出去住,离徐文景远远的。后来徐文景果真被令自杀,徐陶仁一滴眼泪都没流。(《资治通鉴·卷138)

唐朝太宗时,太子李承乾涉嫌谋反,顺阳王李泰牵涉其中,李泰是太宗爱子。太宗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把李泰流放到均州。太宗说:“父子之情,出自于自然。我如今与李泰生而离别,还有什么心思安然自处!然而我身为天下君主,只要能够使百姓生活安宁,私情也必须割舍。”接着又把李泰所上表文拿给身边大臣看,说:“李泰确实有才智,我常常念叨他,这你们也知道,但为了社稷江山,不得不以道义跟他断绝亲情,让他居住在遥远的地方,这么做也是两全之策啊。”(《资治通鉴·卷197》)

小结

故事中大仁与小仁的划分值得今天每一个官员深思。这个标准很清晰,不爱民而只爱家人是小仁;既爱家人又爱民,而且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把爱民放在第一位,则是大仁。官员应该也必须选择大仁,因为你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摆在那里,你首先是官,而后才是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爱民是你的第一天职。要尽到这个天职,不仅自己要摆正位置,同时也要管好配偶和子女,把紧手中权力,绝不为他们经商办企业提供任何方便,否则你极有可能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们。

怎样对待子女才是爱?孔子给出一个答案:“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忠诚一个人,能不给他规劝吗?即使从回报的角度看,也应该让子女多吃些苦。老话说“寒门出孝子”,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知道父母养育之难,所以格外重亲情,而生活优裕的孩子因为钱来的容易,很少体谅父母。因此明智的人不让子女坐享其成,就像故事中萧何等人做的那样。其实这种做法一点也不过时,非常时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一个范例,他修改遗嘱,将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基金会,一分一厘也不留给后代。盖茨曾说:把大量的金钱传给家人,对接受这些钱的人可能是件坏事。这种严格要求的爱才是真正的爱,避免子女落入“富二代”、“官二代”的行列,防止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14:33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