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官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 不给后人留财

刘邦夺得天下,功臣纷纷置房子置地,丞相萧何也不例外。但他却有些奇怪,买地,专挑别人看都不看一眼的穷乡僻壤,造屋筑墙,不求大,不贪高,没有一点宰相府邸的气势。其实要论条件,谁也比不过萧何,刘邦在前线作战,萧何在后方经营,负责钱粮供应,哪里土地肥沃,哪里地势好,他一清二楚,却不选好的,只要次的。他说:“如果后代有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无德,也不会招致权势之家的抢夺。”(《资治通鉴·卷12》)

西汉宣帝时有一对叔侄高官,叔叔疏广任太傅,侄子疏受任少傅,一个是皇帝的老师,一个是太子的老师。叔侄二人辞职还乡,皇帝和太子送给老师不少黄金。回到家乡后,他俩把黄金都卖了,天天宴请族人故旧。有人劝疏广购置产业留给子孙,疏广说:“我难道真的年迈昏庸到了连子孙也不顾的地步吗!我家原来就有田地和住宅,让子孙在田间勤劳耕作,收获足以满足衣食之需,过上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现在要是再增加产业,使他们的收入多有盈余,便会导致懈怠和堕落。贤良的人财产过多,会磨损心志;愚蠢的人财产过多,会增加过错。况且富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我早晚得死,做不到一直教育他们,既如此,就不应该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了,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用来恩养老臣的,我与大家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不是很合适吗!”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好。(《资治通鉴·卷25》)

南北朝梁武帝时,徐勉官至宰相。他勤于政事,无心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俸禄大多用在接济穷亲戚身上。有人劝他为后人多想想,他说:“别人留给子孙的是钱财,我留给子孙的是清白(“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们有本事,自然会创造出财富,没本事,留给他们的东西再多,最终也会被人家拿走。”他表示自己要遵循前人说的给子孙留下满箱黄金,也不如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的古训(“遗子黄金满籯(ying二声),不如一经。”)。(《梁书·徐勉传》)

唐玄宗时,张嘉贞任工部尚书。他不经营家产,有人劝他置房子置地。他回答说:“我贵为将相,担忧什么饥寒!如果我获罪,就是有房子有地也没用。近来我见朝中的人们广置良田,然而人死之后,这些东西正好成为无赖子弟贪恋酒色的本钱。我不做这种事。”听了他的话的人,都认为他讲得对。(《资治通鉴·卷213》)

※ 毒酒

西汉武帝时,河间王刘德去世,根据他的生前表现,定谥号为献王。按照《 谥法》的解释,“聪明睿智称之献。”

东汉学者班固评论道:“春秋时鲁国君主鲁哀公曾这样说:‘我出生在深宫中,在妇人服侍下长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这话可信。这样的人主政,虽然不想使国家危亡,哪里可能!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视为毒酒,把没有德行却身居富贵称之为不幸(“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朝建立,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义。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沉溺于放纵恣肆的环境中,是这种情势致使他们不能不如此。即便是普通人也要受习俗的束缚,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班固认为河间献王刘德是个例外,难能可贵。(《资治通鉴·卷18》)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14:33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