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毛泽东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到处都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辉煌成果”的喊叫,好像滔滔不绝地喊叫,就能把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场灾难的内心感受清除得一干二净。这种气氛是由自我陶醉的活跃分子制造出来的,正像毛泽东鼓励他们的那样,他们觉得自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这只是一场教育公众的争论,还是毛泽东为了从政治局赶出某个人,像以前几次一样,用报纸上的争论铺平道路?毛泽东在新年前夕,已经给出了答案。

“党内将有一场斗争。”他对朱莉·艾森豪威尔说。

尽管毛泽东很衰弱,他还是又打起了精神,试图挽救“文化大革命”正在消失的成果。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前奏,他写了《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并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怀疑,60年代的“新生的社会主义事物”,在邓小平的手里会前途暗淡。他的怀疑是正确的。

“文化大革命”只是插曲,它没有带来新的结构。毛泽东曾希望全民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主义精神。他把“文化大革命”说成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目的是要解决人们世界观问题”。

他一直在寻求新的政治方法。“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法,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答案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也希望除掉那些已经背离毛泽东主义路线的同事。

一种新的心态,在60年代的确控制了许多年轻人;他们对权威和旧事物的敬畏削弱了。一种新的政治方法的确显现出来;对草根们的动员,导致过去消极而忧郁的千百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了政治。毛泽东在高层的敌人被搬掉了,一半的政治局成员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倒台了。

然而,这些变化都没有持续下来。到了70年代,年轻人的兴奋被相当普遍的玩世不恭所代替。自下而上的群众动员,没有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作为70年代的胜利者又回来执政(邓小平是其中的代表)。如果说对权威的敬畏减弱并延续了下来,那它现在正转变成对共产党的怀疑。

让“文化大革命”复活,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插曲只是一个插曲而已。但是,人们大概可以看出,为什么像往常一样把导师角色和领袖角色掺合起来的老年毛泽东,想要在他辞世前再次尝试这样做。

上海和平饭店的糕点师精心制作了两块可爱的蛋糕,用来祝贺理查德·尼克松63岁生日。

有白色和褐色糖霜的香草味蛋糕,是为当时饭店的贵宾朱莉和戴维准备的。一块较大的蛋糕装在丝绸面的盒子里,上面饰有“尼克松先生生日快乐”的字样,是让这对夫妇带回圣克莱门蒂的。

当厨房工作人员在制作要拿到楼上艾森豪威尔夫妇房间的蛋糕时,一位信使来到他们的房门口,带来了一个来自北京的不幸消息:周恩来因癌症去世,享年78岁。

朱莉和戴维早餐吃了蛋糕。中国的生活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即使当报纸从猛烈批评周恩来的政策转而赞美周恩来时也是如此。

周恩来的遗体从他去世的305医院运到了紫禁城里的一间大厅里。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将近百万默默哭泣的人群怀着复杂的情感目送送葬队伍,灵车上悬挂着黑黄两色的玫瑰状缎带。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6日 15:5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