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新青年》集结的人物是多方面的,既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数都接受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思想,不满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束缚,提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从道德、文学上对社会进行改革。1917年2月,《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提出开展文学革命,以反击中国腐朽的封建文学和僵化的文言文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阻碍。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三大主张:“推倒阿谀奉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投诉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这些主张为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的支持和响应。

由于政治理想不同,《新青年》的编辑们在确立编辑方针方面各抒己见。陈独秀把青年的修养放在首位,注重改造青年的思想,以提高“修身治国”之道。而《新青年》的另一位撰稿人胡适,却决心不谈政治。李大钊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把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向,把自己的政治观点诉诸笔端,毫不隐晦地表达出来,增强了《新青年》的战斗性。

1919年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加上《新青年》编辑部的内部意见分歧很大,《新青年》第6卷第6号拖延4个月才恢复出刊。第7卷第1号起又由陈独秀一人主要撰稿。1920年,陈独秀由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的编辑部又随之迁回上海。从第8卷开始,《新青年》成为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1日出版第9卷第6号后,休刊。1923年《新青年》随着陈独秀来到广州,改为季刊,根据中共“三大”决定,从6月15日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任主编,直到1926年7月停刊。

《新青年》从创刊到休刊,期间有7年时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猛攻,震撼了整个思想界和舆论界,引起了封建卫道士们的极端仇视,新旧思潮的大激战猛烈地展开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利用《新青年》这个阵地,组织了一系列文章,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整个封建势力的非难,进一步澄清了一些笼罩在中国人民脑海中的疑惑。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如恽代英当年就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恽代英:《通信》,《新青年》第6卷第3号。周恩来在东渡日本留学时,称《新青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几天连着把三卷的《新青年》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从前在国内所想的全是太差,毫无一事可以做标准的”,“我愿意自今以后,为我的‘思想’、‘学问’、‘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才好呢”。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也正如毛泽东后来和斯诺谈话中所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时我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他又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了上课、阅读报纸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诚如毛泽东、周恩来和恽代英所言,《新青年》的确如同一个时代的启明星,照亮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知识青年前进的道路,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6日 16:39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