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4 看见人民的力量

毛泽东出现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16岁来读高小,显然年龄偏大,个头也比别的孩子高出不少。

就在这里,他从合为“一本书”形式的《新民丛报》里读到了梁启超的《新民说》。书是表兄送给他的。毛泽东反复读之,对梁启超的“新文体”也着意模仿。不仅如此,由于梁启超自号任公,毛泽东还给自己取个笔名叫“学任”。与“任”有关的笔名,毛泽东还用过子任、与任、事任、自任。

1914年,毛泽东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的国文老师袁仲谦批评毛泽东着意模仿梁启超的文风。多年后,毛泽东同斯诺谈起他的老师袁仲谦,曾这样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

但实际上,毛泽东只是出于袁仲谦老师的要求,去钻研韩愈的文章。他学习梁启超的文风非但没改,甚至日渐写得比梁启超更通俗。因为一个渗透了群众观的思想,已经在毛泽东的头脑里隐隐闪现:要想唤起民众,那就要写出人民群众能够看懂的文章。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和《新民说》之影响创办的《青年》杂志问世。至此,有志者可以遥听新文化运动之雷鸣。同年,22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掀起学潮,校长欲开除毛泽东等人,袁仲谦等教师到校长面前力言:“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

1918年4月,毛泽东在师范学校毕业前夕,与蔡和森等创建的一个革命团体就叫“新民学会”。在毛泽东早期的活动中,《新民说》对他的影响,已见端倪。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9日 15:3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