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引言:

城市化与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

2008年,世界文明迎来了三个历史性的临界点。

第一个临界点出现在2008年2月,当时联合国的人口统计学家预测,持续千年之久的地球定居工程将在年内进入最后阶段。他们宣称:“2008年,世界人口增长将达到一个里程碑,即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总数首次赶上农村人口总数。”人类将不再以农业耕作为主,转而成为一个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物种。

数千年来,人类不断地向城市迁移,增进了相互间的联系。城市压缩了空间,缩短了时间,让我们可以利用更少的时间和空间完成更多事情。城市是工作、财富和创意的诞生地。城市对年轻人和有志之士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数以百万计的人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生活和社交的机会。然而,城市化的最终实现比原本估计的时间稍晚一些,这一时刻直到2009年的春天才到来,当时的情形很可能是在中国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沿海城市或是在非洲的一个人满为患的贫民窟,一位来自偏远内陆的年轻移民走下一辆火车或小型公共汽车,从此永远地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

20世纪,尽管人类一直在破坏城市,或进行空中轰炸,或对郊区进行无序的开发,但这都不能阻挡城市繁荣发展的脚步。1900年,全球仅有2亿人生活在城市,大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8。如今,仅仅过去了一个世纪,城市人口就达到了35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截至2050年,城市人口将膨胀至近65亿;到2100年,全球人口总数可能突破100亿,而城市将要容纳多达80亿人口。

城市扩张引发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建设热潮。如今,为了满足城市住房需求,印度每年的新增建筑面积相当于一个芝加哥的大小。2001年,中国宣布了在2020年之前每年建造20个新城市的计划,以容纳预估的每年从农村涌入城市的1 200万移民。巴西已经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城市化,并打算在21世纪大力改造其广阔的城市棚户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62%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窟中,而预计在未来10年内城市人口总数就会翻一番。

据估计,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每周就会新增100万人,或是新生儿,或是新迁入者。

第二个临界点就是让我们摆脱了有线网络的束缚。2008年,通过无线电波发送带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首次超过了使用电缆传输带宽的用户。用通信产业统计学家的行业术语来说,使用蜂窝式移动宽带的用户数量超过了使用固定DSL(数字用户线路)、电缆和光纤线路的用户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廉价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推动了这一转变,移动网络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印度,通过无线网络发送的数据量现已超过有线网络发送的数据量。

据弗雷斯特研究公司预计,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持有量将超过10亿,我们将通过大众移动通信重建生活与社区的联系。边走路边打电话早已不是一个新想法,因为美国早在1946年就实现了首次移动电话呼叫。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个人移动通信才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增加了对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移动设备像是人口密集的“催化剂”,可以让我们随意在希望的地方聚集。最稳定的蜂窝网络就是类似那些使用宽带覆盖体育场馆的网络,观众可通过聊天、发信息以及向社交网络传送照片等方式分享观点。这些网络可能成为扩张的基础,最终发展成一个方便将我们的车辆连接到“云端”的“大都市神经中枢系统”。它们可能是我们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也似乎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一边努力寻找有意愿提供资金的人为破烂不堪的道路和桥梁提供基本的维护,一边欣欣然排队等候将辛苦赚来的钱交给无线运营商们。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无线通信业每年将大约200亿美元投入网络建设中。据估计,仅北美地区就对其有百年历史的电网投入达1万亿美元,其中包括耗时25年、耗费近3 500亿美元建造的285 000个发射塔,为美国城市提供无线宽带覆盖。摆脱有线网络束缚的转型已基本完成。移动电话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子消费设备。全球有大约60亿部移动电话,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3/4。不出几年,人们的生活将离不开移动电话。

然而,2008年的最后一个转变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城市转折点的出现与无线通信的崛起是人口统计学家和市场观察人士早已预见的两个趋势。但正当人类与全球移动网络的全面互联就要实现时,人类在网络上已失去数量上的优势。我们无从探知这一平衡为何被打破,或许是因为一辆新的城市公交车首次启用了其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跟踪器,又或许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们将他们的咖啡壶里是否盛有咖啡的信息发到了Facebook(脸谱网)上。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人际网络让位给了物联网。

如今,平均每个人至少有两台个人设备可以连接到互联网。到2020年,网络空间将有约500亿台联网设备,而参与其中的人只有几十亿。如果你认为无意义的聊天主导着如今的网络,那么就请看一下我们的口袋、墙壁和城市人行道上数十亿个传感器,它们正发出的杂音汇报着各种细琐的事:车辆位置、房间温度、地震震级等。到2016年,物联网每年在我们的移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可能超过6拍字节(1拍字节=10亿古字节)。Facebook目前存档的100亿张照片大小仅1.5拍字节,而物联网的数据将淹没整个人类的网络。通过软件提供的这些观测数据,企业、政府甚至公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做出预测并采取行动。这种日益为人熟知的“大数据”将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

这种拥挤且互联的世界并非我们的未来,因为我们已身在其中。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2012年早些时候在一次直播节目中对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脱口秀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说:“现在……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机,这种转变太令人惊叹了。”

现在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本书探讨了城市化与无所不在的数字技术之间的“交集”,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交集”塑造的世界中生活。如何引导这些历史性力量的融合,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子孙后代在21世纪末所居住的世界。然而在展望未来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去看看人类文明这出戏剧诞生以来的最近的一幕。

骆家辉于2013年11月宣布辞去驻华大使一职,现任美驻华大使为马克斯·鲍卡斯。

——编者注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3日 13:24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