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新公民秩序

如果说20世纪的城市建设史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信息的话,那就是新技术无心造成的影响往往比预定的设计更甚。19世纪的城市满街道都是马粪,机动化将城市居民从中解救出来,并让我们远离工厂浓烟的笼罩,回归自然。但结果却是机动化不断向乡村蔓延,破坏了那里的环境,也让我们养成久坐不动的习惯,导致过度肥胖。如果现在不批判性地考虑针对21世纪的城市要实施的技术,那么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技术带来的令人不快的意外。

但这只是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后果。我们可以事先采取措施,提高成功的概率,但仍需要彻底重新思考应对建设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方法。我们需要有质疑技术行业巨头的信心,将在基层涌现的创新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真正的全球性运动,促使城市领导者更多地考虑长期生存问题,而不是短期收益;多考虑合作,而不是竞争。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控权从工程师的手中收回来,让人民和社区决定前进的方向。

人们经常问我:“什么是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智慧”是一个不确定的词,可以有很多意思,而且可能很快就会和那些人们都不愿费力气解释的国际用词落得同样的下场,如“可持续性”和“全球化”,因为这些词的实际含义尚未达成共识。人们在说起智慧城市时,范围往往很大,从自行车共享到临时公园,可以把每一种新的公共创新服务都囊括其中。广阔的视野很重要,因为必须从整体角度看待城市。单纯实施一些新技术,无论这些技术有多精巧、多强大,都不可能独自解决一个城市的问题。但有些事确实在发生,比如信息技术显然将成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值得我们对它单独进行考虑。本书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探讨,将智慧城市定义为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筑、日常物品甚至与我们的身体相结合进而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地方。

我觉得更重要且更有趣的问题是:“你希望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必须把重点放在应用于未来城市所使用的技术上。对于其发展机遇,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IBM的工程师看来,智慧城市技术关乎效率和优化的可能性。对于应用程序开发人员而言,智慧城市技术则是未来公共场所新奇的社会互动和体验。而对于一位市长来说,智慧城市则关乎参与和民主。事实上,智慧城市技术应争取涵盖所有这些方面。

智慧城市的这些相抵触的目标之间存在妥协。迫在眉睫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整合目标、缓和冲突的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必须是高效的,但也要为自发性、偶然性和社交性保留空间。如果排除所有的随机性因素,那么就会将它们由丰富多彩的生物体变成沉闷的机械自动装置。智慧城市必须是安全的,但又不能成为监控室。智慧城市必须是开放的、参与式的,能为缺乏自我组织能力的城市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最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包容性。备受赞誉的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她最有影响力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指出:“只有在所有人都参与建设的前提下,城市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些东西。”但50多年后,在开始建设21世纪的智慧城市时,我们似乎又把这个辛苦学到的真理抛诸脑后了。

不过,智慧城市还是有望形成新的公民秩序,并将每个人组织起来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过去,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群,也不乏各种邂逅。而现在只要拍一张照片,就能马上描绘出社交图景。在云中运行的算法可以告诉口袋中的小设备我们应该去哪儿吃饭,和谁约会。这一转变或许存在冲突。旧的规范正逐渐消失,我们正在摸索在广泛互联的基础上发展的新方式。共享的经济模式一夜之间发展起来,从客房到汽车,人们可以交换任何东西,协同开发新的技术和更环保的消费模式。基于城市社会产生的在线社交网络正在以多样、积极的方式重塑城市空间成为一片繁荣的城市栖居地。

这些发展只是我们在创建智慧城市的新公民学中迈出的小小的第一步。本书的最后一章列出了一些我认为可以指引我们决定如何在未来10年,在我们自己的社区部署这些技术的指南。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3日 13:24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