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地名趣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南海篇

记录中国脚印的南海诸岛地名

一个家庭添了新生儿,父母必然要给其起一个乳名,或曰爱称、小名;到上户口时,则要给孩子起一个学名,或曰大名,寄托了很多希望和愿景,内涵丰富多了;待成家立业,特别是在文学上有了些许成就,不妨自己也起一个笔名,文化意味浓郁。看看南海诸岛的名称,查查它们留下的脚印,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嘛!起初,中国的渔民及航海家来这里生产或活动,看见像新生儿一样的岛屿,便给它们起名,猫注、鸭公、红草、赤瓜线,像什么叫什么;后来为了生产和航行的需要,渔民和航海家整理了《更路簿》,其实就是路线图,也可说是航海指南,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途经的岛屿名称,多为广东或海南的方言,诸如“无乜”、“火艾”等;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当时的朝廷或政府对这些海域和岛屿实施有效管辖后,基本上认可了渔民和航海家给这些岛屿起的名字,如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的《海外诸域图》,公元15世纪的《郑和航海图》,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6世纪上半叶)的《东南海夷图》,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经过实测编绘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第四阶段,由于各种地图及《更路簿》对岛屿名称标注不一,加上外国一些地图册对这些岛屿名称的翻译五花八门,中国政府便对南海岛屿的名称进行统一规范,1934年12月21日,国民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岛名(共132个),1947年,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共167个岛、礁、滩地名);第五阶段,对南海诸岛的地名实施标准化管理,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共287个岛、礁、滩地名)。

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跟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发现一个命名一个,发现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由乱到治,逐步完善,逐步规范。分析南海诸岛的名称由来,它既有遵循一般地名命名普遍规律的一面,也有突出个性特征的一面。

以地理方位命名。南海即南中国海,位于中国疆域极南,“南海”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以方位确定的名称。在广阔的南海中,散布着珍珠般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都是以方位命名的;东沙群岛中的北卫滩、南卫滩,西沙群岛中的南岛、中岛、北岛,中沙群岛中的西门暗沙、中北暗沙,南沙群岛中的南岩、北岩、南门礁、西门礁、东门礁等,共有超过60个岛、礁、滩、洲、暗沙的名称是以所处地理方位命名的。

以地形地貌或特产命名。南海大多数岛屿的最初名称是由我国渔民根据岛屿的地貌形态命名的,如把进入泻湖的水道称为“门”,像西沙群岛的老粗门、全富门、银屿门、红草门,南沙群岛的六门礁、潭门礁等都属这种情况;把退潮时有礁石露出的暗礁称为“石”,如西沙群岛的高尖石、盘石屿,南沙群岛的石盘仔、单柱石等;把退潮时浮出海面呈一线的暗礁称为“线”,如南沙群岛的线头礁、铁线礁等;把有数个小礁分布其边缘的暗礁称为“方”,并以数目与“方”同时冠名,如南沙群岛的五方礁、五方尾、五方南、五方西、五方北、五方头等。有些是以岛屿的形状命名的,如羚羊礁(形似羚羊角)、鸭公岛(形似鸭)等。也有一些岛屿是以当地特产命名的,如赤瓜礁(产白底靴参,又称赤瓜参)、扁参礁、龙虾礁、珊瑚岛等。

以古代著名人物命名。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命名地名的一种文化传统,在南海诸岛的名称中也有充分体现。南沙群岛的屈原礁,以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之名命名的;中沙群岛的鲁班暗沙是以中国古代工匠鲁班之名命名的;南沙群岛的孔明礁是以三国蜀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字(孔明)命名的;东坡礁是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之号(东坡居士)命名的。

以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使臣名字命名。从西汉开始,我国就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从此以后,由朝廷派遣的使臣便屡屡通过南海出使南洋、西洋诸国,也有许多航海家、旅行家、学者到南洋和西洋旅行、考察、求学,留下了大量游记、地图、舆纪和学术著作,特别是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维护我国主权、保护我领海和领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些人,南海共有近20个岛、礁、滩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南沙群岛康泰滩、朱应滩分别是以三国时吴国使臣康泰、朱应的名字命名的。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派遣康泰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国后,分别著《吴时外国传》、《扶南异物志》等,不仅记述了出使扶南的经历和传闻,而且对南海诸岛的形态和成因作了相当精确的描述,成为研究南海诸岛的宝贵资料。

南沙群岛的法显暗沙,是为纪念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法显而命名的。法显是中国僧人到古印度留学的先驱,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等人从陆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遍历天竺(今印度),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爪哇(今属印尼)等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回到青州长广郡宋山(今青岛崂山),历经14年,游历30余国,带回了大量梵本佛经,特别是他撰写的《佛国记》,为研究东南亚、南亚各国古代史及南海诸岛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南沙群岛的义净礁,是为纪念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义净而命名的。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义净经南海前往印度等国求法,历时25年,游学30余国,得梵本佛经约400部,回国后撰写了《南海寄归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搜录了西域、南海、印度等地僧人的传记,记录了义净本人的取经之旅,颇有历史价值。

位于南沙群岛的常骏暗沙,是以隋朝使臣常骏之名命名的。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派遣屯田主事常骏、户部主事王君政等率众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受到隆重接待,并顺利完成与赤土国邦交的任务,为铭记常骏等人的功绩,特以常骏之名命名。

在南沙群岛北部的大渊滩,是以元朝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之名命名的。汪大渊“自幼好游”,20岁就“附舶出海”,曾两下东、西洋,游历数十国,撰有《岛夷志略》,生动记述他的游踪和见闻,为研究南亚、东南亚诸国历史及南海诸岛提供了重要资料。

以明代航海家或使臣之名命名的南海岛屿约有11个。南沙群岛的郑和群礁,是以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名字命名的。郑和七下西洋,每经一地,都给予命名,闻名古今中外,为我们认识南海、了解南海、拥有南海主权,立下了不朽功勋,以其名为群礁命名,意在纪念郑和在开创拓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加强中国对南海诸岛管辖等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杨信沙洲,以明代使臣杨信名字命名。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杨信前往三佛齐,一是“拓抚南海”,扩大和南洋诸国的友好关系,二是召梁道明(曾为三佛齐华人领袖,支持郑和有功)回国。南沙群岛的马欢岛,以明代航海家马欢之名命名,他作为翻译三次随郑和下西洋,著有《瀛涯胜览》,为研究亚非史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巩珍礁,以明代航海家巩珍的名字命名,其为郑和下西洋之幕僚,著有《西洋番国志》,记录了20多国的风土民俗,记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全过程,史料珍贵。费信岛,以汪大渊明代航海家费信之名命名,他先后四次随郑和通使西洋,将自己历览海外各国的情况写成《星槎胜览》二集,为亚非史及中西交通史方面的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景宏岛,为纪念明朝下西洋的副使、著名航海家王景宏而以其名字命名。晋卿岛、晋卿门都是以明使臣施晋卿之名字命名,明成祖时,任命施晋卿为拓殖宣抚使,多次奉命出使南洋一带,有效推进了明朝与南洋诸国的邦交。道明群礁,以明朝使臣杨(梁)道明的名字命名,明朝曾派遣杨(梁)道明“拓殖三佛齐”(三佛齐是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古国,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建立并巩固了两国关系,故以其名字命名。赵述岛、赵述门,都是以明代使臣赵述的名字命名的,赵述受明太祖遣使,多次出使三佛齐,不断推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尹庆群礁,以明朝航海家、使臣尹庆的名字命名。尹庆作为郑和的副手,与郑和同下西洋,功不可没。

以明代两个有代表性的皇帝年号命名。西沙群岛东部的永乐群岛(也称西八岛、下八岛、下峙),是以明成祖的年号“永乐”命名的。郑和七下西洋,始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主体活动也发生在永乐年间,就是说有六次下西洋发生在这个时期,不论在外交史还是航海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宣德群岛,是以明宣宗的“宣德”年号为名,郑和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七次下西洋,在明宣宗年间,而且郑和死于这次返航途中,可谓鞠躬尽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着不少郑和的遗迹,马欢、费信、巩珍等随行人员的著作也多成书于这段时间,因此以“宣德”年号为群岛名,颇有纪念意义。

以清代巡视南海的使臣或军舰命名。嵩焘滩,以清朝首任驻外大臣郭嵩焘之名命名。郭嵩焘曾任广东巡抚,在其任内多次派遣广东水师到南海巡视,后来他作为清朝的首任驻英国兼驻法国大臣,往返途经南海诸岛,并在其所著的《使西纪程》中明确指出西沙群岛为“中国属岛”。位于西沙群岛的琛航岛、广金岛、伏波岛分别是以清朝巡视西沙群岛的琛航号、广金号、伏波号军舰命名的。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阻止日本的侵扰,受两广总督张人骏之命,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官兵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170余人,分乘琛航、广金、伏波三舰,前往西沙群岛视察,逐岛查勘,命名勒石,在岛上升旗鸣炮,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此举效应巨大,意义不凡,引起国内外关注。

南沙群岛的人骏滩是为纪念清末两广总督张人骏的爱国举动命名的。清宣统元年,张人骏与日方就东沙岛主权问题进行了严正交涉,成功收回了被日本无理侵占的东沙岛。李准滩,是为纪念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南海诸岛而命名的。清宣统元年,鉴于西沙群岛屡遭日本的侵扰,李准奉命率舰队前往巡视,经测绘、踏勘和调查,当时就在诸岛上命名立碑、升旗、鸣炮,派水师驻守,并公告中外,重申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以接收南海诸岛的军舰号或舰长名字命名。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在收复台湾后,于1946年派员分乘永兴、中建、太平和中业四舰前往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负责接收任务。永兴岛曾称林岛、多树岛、巴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南海诸岛主权,决定以接收西沙群岛的军舰“永兴”号之名命名。中建岛原名半路、半路岛、螺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南海诸岛主权,决定以接收西沙群岛的军舰“中建”号之名命名。太平岛原名“黄山马”、“黄山马峙”,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南海诸岛主权,决定以接收南沙群岛的军舰“太平”号之名命名。中业岛原名铁峙,位于南沙群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南海诸岛主权,决定以接收南沙群岛的军舰“中业”号之名命名。敦谦沙洲,原称“沙岛”、“马东”、“黄山马东”,位于南沙群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特以参与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号舰长李敦谦之名命名。鸿庥岛,原名南乙、南密,位于南沙群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南海诸岛主权,决定以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号军舰副舰长杨鸿庥之名命名。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10:45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