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向毛泽东学写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激扬文字逞英豪

  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更加强烈地冲击着思想文化领域。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的思想开始向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变。这一阶段,他留下的数十篇文稿已经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篇文章,是发表于《湘江评论》上的《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

  《湘江评论》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1919年7月14日正式创刊,毛泽东被推选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创刊号中除了第四版中两篇均不满100字的短文及一篇200来字的杂文外,其余文章均出自毛泽东之手,其中署名“泽东”二字的文章就有25篇之多,后几期《湘江评论》,也以毛泽东所撰文章为主。

  毛泽东以《湘江评论》为阵地,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热情宣传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弘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革命精神;号召民众大联合,改造国家,改造社会。所谓“言为心声”啊!《湘江评论》,是他代表滚滚向前的湘江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巨声怒吼,是他代表湖南人民发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创刊宣言》是一篇心怀天下、激情四射的文章。他一落笔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为五四运动新思潮纵情欢呼: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要的大任务。

  看得出,他对《湘江评论》的创刊寄予巨大的期望。

  为了激发人们关注社会改造的热情,他向读者提出:

  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起,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它的软化。……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

  这些简洁明快的语言,表明毛泽东要利用这张报纸宣传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思潮,推动社会进步。

  为了宣传新思潮,鼓舞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毛泽东提出要反对各种强权主义:

  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教育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打倒。……(一)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是他们不自觉的误谬与不幸,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遗害他们。(二)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无效力。欧洲的“同盟”“协约”战争,我们的“南”“北”战争,都是这一类。

  早已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深知实现救国救民大业,必须提高人民的觉悟,促进民众的大联合。为此,他深刻指出: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他的语言,振聋发聩,激荡人心。他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聚集起改天换地的伟力,向黑暗势力进行斗争。

  《湘江评论》存在期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接触还不太多。但是,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五四运动的洪流强烈震撼和冲击着他的思想。他把十月革命看成人类的希望,给予高度赞扬,不遗余力地宣传介绍十月革命的宝贵经验。在《湘江评论》第一号临时增刊的“湘江大事述评”栏目中,他写道:

  欧洲的大战,激起了俄国的革命,潮流侵卷,自西向东,国立北京大学的学者首欢迎之,全国各埠各学校的青年大响应之,怒涛澎湃,到了湖南。

  他对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的反响,是抱以满腔热情的欢迎。他在第四号《湘江评论》上撰文:

  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怒涛西迈,转而东行。……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话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

  这是他在为十月革命导致世界革命形势的可喜变化而高唱赞歌。

  《湘江评论》是在稿源匮乏、人手不足、环境恶劣等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出刊的。为此,毛泽东使出了浑身解数。

  据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谭一先生所著《毛泽东新闻活动》一书介绍:毛泽东当年的同事、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曾经写过《湘江的怒吼》一文。周世钊回忆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的情景时写道:“刊物要出刊的前几天,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只好自己动笔赶写。他日间事情既多,来找他谈问题的人也是此来彼去,写稿常在夜晚。他不避暑气的熏蒸,不顾蚊子的叮扰,挥汗疾书,夜半还不得休息。他在修业小学住的一间小楼房和我住的房子只隔一层板壁。我深夜睡醒时,从壁缝中看见他的房里灯火荧荧,知道他还在那儿赶写明天就要付印的稿子。文章写好了,他又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去叫卖。这时,他的生活仍很艰苦,修业小学给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元,吃饭以外就无余剩。他的行李也只有旧蚊帐、旧套被、旧竹席和几本兼作枕头用的书。身上的灰布长衣和白布裤,穿得很破旧。朋友想借钱给他添置必要的衣物,都被他谢绝。劝他晚上早点休息,他又总以约稿未齐、出版期迫,不得不多写几篇,少睡几点钟没有关系来回答。”

  金冲及先生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早上,太阳出来老高了,商专学生易礼容来找毛泽东,他还未睡醒。易礼容掀开蚊帐,不料惊动了一群臭虫,‘它们在他用作枕头的暗黄色线装书上乱窜,每一只都显得肚皮饱满’。这种情况,想来不止一夜。”

  这些回忆,让我们了解了毛泽东为编辑《湘江评论》付出的巨大心血,也知道了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笔墨文章结下不解之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毛泽东的行动说明,他已经融入了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正在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15:35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