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大视野:国际热点问题透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七章 斯诺登事件与网络安全

  斯诺登事件引起激烈博弈

  “棱镜”计划的曝光不仅使美国政府遭到国内外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而且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网络安全立法和国际关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美国政府对斯诺登事件态度的演变

  “棱镜”计划曝光后,美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备受关注。白宫、司法部门、情报机构纷纷出面“灭火”,为其监听活动进行辩护。美国官方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大力辩护,到诉诸法律起诉斯诺登,再到被迫披露情况和宣布改革的过程。

  (1)大力辩护,合法有效。无论是出于本能、掩饰或真心,美国政府最初的反应便是大力为其监控活动辩护。6月7日,亦即“棱镜”计划遭曝光的第二天,奥巴马便作出回应,反驳了人们对隐私的担忧。他说,美国政府对电话和互联网的监控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护美国人的安全,并且经国会授权,还受到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棱镜”计划曝光后,美国国会便开始讨论“为保护国家免受攻击,政府可在多大程度上监听公民的通信”。在国会中,共和党的自由派和一些民主党议员之间甚至形成了某种反对政府监控的联盟。7月底,众议院仅以微弱多数击败了一项预算法案的修正案,该修正案试图限制国安局收集电子信息的范围。国会中批评斯诺登的声音也异常强大,不少议员纷纷指责他为“叛徒”,更有人表示要把他追到“天涯海角,将他绳之以法”。情报机构(特别是国安局)不仅是“棱镜”计划的实施者,也是监控活动的管理者,处于这次风波的“震中”。为平息“棱镜门”,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国安局局长兼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以及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等人纷纷在不同场合为监控计划辩护,强调曾挫败50多起恐怖袭击图谋,突出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在斯诺登的爆料面前,这都显得虚伪且无力。

  (2)诉诸法律,起诉斯诺登。斯诺登披露了自己的身份后,6月10日便被博思艾伦公司以违反公司的行为准则解雇。美国司法部也很快便展开刑事调查。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6月13日在听证会上说,联邦调查局会与其他部门合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将这名泄密者绳之以法”。这是美国官方首次证实已对斯诺登采取行动。美国政府6月14日启动司法程序,正式指控斯诺登犯有窃取政府财产(18 USC 641)、非法传播国防信息[18 USC 793(d)]、故意传播绝密情报信息[18 USC 798(a)(3)]三项罪名。7月23日,美国司法部长又致函俄罗斯司法部长,请求俄罗斯遣返斯诺登,让其接受美国法律审判,并表示他既不会被判处死刑,也不会受到严刑逼供,而且将依法保证他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诉诸法律是奥巴马政府应对斯诺登事件的举措之一,但在斯诺登的最终归宿确定之前,可能只有象征性和程序性而非实质性意义。

  (3)披露文件,宣布改革。随着国内外对监控计划质疑的增多,美国政府被迫承诺“提高透明度”。美国国家情报办公室7月31日公布了三份关于国安局收集电话数据的解密文件,包括2009年和2011年国安局电话数据收集计划的报告,以及司法部要求国会按照《外国情报监听法案》的规定来授权收集商业数据记录的命令。该办公室还将就情报机构工作的“某些方面”发布年度报告,首份报告将在2013年秋季发布。国安局8月9日也发布一份文件,解释该局的使命、法律基础和监督机制等。美国官员还主动爆料称,国安局有人利用职务之便监听前伴侣或配偶,此类案例不多,每年平均只有一例,都受到行政处分或被解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奥巴马呼吁并支持对监控计划的辩论。奥巴马8月9日也宣布了针对监控项目的四项改革步骤,表示将调整法律,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衡,增加情报监控的透明性,组建外部专家小组来审核情报机构的监控手段。奥巴马希望借此在反恐与民权保护之间划出界限,期待同时满足国家安全和民众隐私权利之需,并试图以此恢复民众的信心。这被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等人视为斯诺登及其支持者的部分胜利。然而,隐私和民权支持者对奥巴马的改革计划比较冷淡。美国民权联盟表示,“它们还远远不够”。

  (二)美国互联网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应对

  在斯诺登事件中,美国电话和互联网公司的角色比较尴尬。它们既要保护用户信息,为其隐私负责,又要遵守美国法律,甚至听命于政府的要求,交出用户信息,可谓左右为难。“棱镜”计划曝光后,它们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

  (1)断然否认,主动披露。就像政府一样,“棱镜”计划涉及的九家公司明确否认政府能“直接接入”它们的服务器。微软、脸谱、苹果等互联网公司为维护自身信誉,还主动发布透明度报告,披露政府要求的信息。苹果公司6月16日在其网站上发布声明称,从2012年12月1日到2013年5月31日的六个月里,美国执法机构提出了4 000-5 000次索取用户数据的要求,涉及9 000-10 000个账户或设备。声明说,通常情况下,这些要求都与刑事调查、寻找失踪儿童或老年痴呆症患者,以及希望阻止自杀有关系。声明强调,“不论是何种情况,我们的法律小组都会对每项要求进行评估,如果要求合理,我们就会搜出和发送尽可能少的数据给当局”,苹果有时还会拒绝对方的所有要求。

  (2)争取权利,提起诉讼。尽管互联网公司先后发布透明度报告,但其中却不包括依据《外国情报监听法案》收到的请求,因为该法案规定“被要求提交数据”的公司要严守秘密,不能对外公布这一行为的存在。谷歌等互联网公司对此发起挑战。谷歌6月11日公布了致司法部长霍尔德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的公开信,要求获得准许,以公开履行《外国情报监听法案》之要求的机制。之后,脸谱也加入进来。7月18日,苹果、微软和谷歌等22家互联网公司,美国民权联盟、电子前沿基金会等36家非营利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及7家投资商共同向美国政府和国会发出一封公开信,敦促美国政府在向互联网、电话和网络服务供应商提出的国家安全方面的请求上更加透明。9月30日,它们再次向国会发出公开信,其他10家公司和24家非营利组织和行业协会也加入进来。此外,互联网企业还诉诸法律,维护自身和用户权利。谷歌公司早在斯诺登事件之前就已对国安局提起诉讼,与政府打起了官司。

  (3)加速研发加密技术。为加强监控能力,美国国安局还试图突破加密技术,以避开不必要的法律麻烦,拥有“自由”获取互联网公司数据的能力。面对政府部门咄咄逼人的攻势,谷歌公司2012年就已开始研究新加密技术,斯诺登事件发生后,更是加速了这方面的进展。美国私营通信部门也行动起来,准备放弃使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加密算法,因为NIST的加密标准不可信赖,其技术专家也是“国安局背信弃义的牺牲品”。

  民权组织对美国政府的监控活动也予以强烈谴责。例如,作为威瑞森公司的用户,美国民权联盟6月11日以原告身份正式起诉联邦政府“搜尽美国国内、来自或打往美国的每个电话的信息”,秘密监控项目侵犯了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立即中止这一监控项目,并下令政府清除所有来源于监控项目的数据。人权监督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也降低了美国的自由度排名。

  (三)斯诺登事件搅动国际关系

  斯诺登事件也殃及了美国的欧洲盟友,甚至连欧盟都难逃被监控的命运,其中又以德国为甚,结果引发它们对美国的极大不满,纷纷要求美国作出解释。由于美欧正在谈判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涉及数据保护内容,所以“棱镜”计划曝光后,欧洲的一些政治家敦促欧洲委员会不要开始TTIP的谈判,欧洲议会的一些议员也威胁不会批准它,更有议员警告将重新审查欧美之间关于数据共享的协议。不过,在华盛顿的首轮谈判中,欧盟首席谈判代表未再重复这种观点。斯诺登的爆料表明,德国受到美国的监控比任何其他欧盟国家都多,结果德国接连发生抗议活动,反对美国监控互联网。6月19日,在奥巴马访问德国期间,柏林一直在发生反对“棱镜”计划的抗议活动。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尔更是称美国此举为“冷战重现”。

  除“口诛笔伐”外,欧盟及其成员国还积极采取举措,切实维护信息安全。6月14日,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欧盟—美国部长级会议上,双方同意设立专家组,讨论相关问题。欧盟委员会6月24日出台了关于保护电子隐私的“技术性落实措施”,以强化欧盟范围内的电子数据安全,并要求成员国执行同样的保护标准。7月4日,欧洲议会在有关美国国安局监控计划的决议中呼吁欧洲委员会“确保欧盟的数据保护……不会因为TTIP而受到破坏”。德国政府也派遣工作组前往美国调查“棱镜”计划涉及德国的情况,德内政部长弗里德里希更是亲自赴美参与调查工作。德国8月2日还宣布终止与美国和英国“冷战”时期签署的监视协议。面对欧盟的愤怒反应,美国一方面加紧“灭火”,另一方面却毫无反思和悔过之意,反而以“你也一样”主义驳斥欧盟对“监控门”的指责,为自己开脱。

  斯诺登在俄罗斯获得为期一年的临时避难后,白宫随即发表声明称对俄决定感到失望,美俄关系也由此紧张。奥巴马原定于9月5—6日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并与普京举行双边峰会,白宫8月7日却宣布,鉴于双方在诸多议程上缺乏进展,建议在取得进展前推迟首脑会晤,但奥巴马总统仍将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虽然“奥普会”取消,但双方接触并未受到很大冲击。8月9日,美俄外长和防长如期在华盛顿举行“2+2”会谈。双方均表示,近期波折不应影响“2+2”会谈推进。当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俄罗斯已为下次俄美总统会晤准备好一系列文件。9月,奥巴马也如期出席了二十国集团峰会。总体上,斯诺登事件未对俄美关系造成根本性影响,但在斯诺登避难期满后的去留方面,美俄还将有新一轮的博弈。

  在斯诺登逃亡过程中,一些拉美国家因可能成为斯诺登的目的地而备受国际舆论关注,玻利维亚总统专机事件和巴西总统取消访美更使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7月2日在俄罗斯出席世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峰会后,准备按原计划经第三国返回玻利维亚,但途中被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拒绝过境,最后只得迫降在奥地利,因为这些国家怀疑斯诺登在其专机上。莫拉莱斯滞留14个小时后,才飞离奥地利回国。南美国家对此非常愤怒,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古巴以及南美国家联盟纷纷谴责欧洲国家拒绝玻总统专机过境,表达对玻利维亚的大力支持。

  巴西媒体披露,美国国安局对巴西个人和企业实施重点网络监控,曾拦截、监听巴西总统罗塞夫及其助手,以及巴西石油巨头Petrobras公司的电话、邮件和信息。巴西政府对此反应强烈,要求美方以书面形式予以澄清。9月初,奥巴马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罗塞夫会晤时,曾承诺在一周内给予答复,但有关调查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致使其承诺难以如期兑现。9月17日,巴西总统罗塞夫宣布,由于美国未能按时就其监控巴西通信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她决定推迟原定10月23日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这是斯诺登爆料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也把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推向了新的低谷。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8日 17:1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