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百年新闻经典》丛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摄影卷]前言

光影“史记”传千秋

于宁

老子、孔子长什么样?诸葛亮、关公长什么样?

画家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大多数人认可就行,因为谁也没见过。数千年来,我们的先人记录当时的人和事、追述历史的人和事,基本是靠书写文字。司马迁名垂千古的不朽巨著《史记》,以及比之早数百年的《春秋》等莫不如此。有了人物的肖像画和史实画以后,情况有所改善,但画的与实际的相比难免有差异。后人要想知道当年的秦皇、汉武风采如何,垓下之战、赤壁大战是何景象,只能靠各自的想象了。

自从法国人达盖尔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记录当代的人和事,除了文字和绘画以外,还有了摄影。而后人要了解当年的人和事,除了读文赏画以外,还可以凭借当时拍摄的照片,准确清楚地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长什么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场景如何,等等。摄影与文字相辅相成,成为报道新闻、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于是在我们面前所呈现的人类历史,不再仅仅是由一大片黑压压的文字而引发的想象图景,而是由成千上万的图片配合文字来共同绘就的五光十色的真实画面。人类的历史变得可视、可载、传之千古了。

摄影真是神奇!

摄影术发明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但在19世纪为中国留下影像的绝大多数还是西方人。到了20世纪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从事摄影的逐渐多起来。100年来,中国的摄影事业从蹒跚起步到蔚为大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可歌可泣。百年历史值得珍视,正反经验值得总结,经典之作值得研究,摄影前辈的不朽业绩和献身精神更值得我们景仰、师法。

粗略划分,100年来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一)革命战争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喜欢摄影、热爱摄影以至专门从事摄影的人是一支异常活跃的力量。如果说,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摄影事业还仅仅是初始阶段、萌芽阶段,那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抗日的新闻摄影事业便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和摄影家,例如:沙飞、吴印咸、石少华、徐肖冰等等。他们的摄影作品或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的暴行,或歌颂前线将士、游击健儿与日寇英勇奋战的壮举,或反映边区群众踊跃支前的感人场景,或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者为民族解放日夜操劳的风采。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所领导的摄影队伍进一步壮大,在短短三年多时间,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影像资料。高帆、高粮、邹健东等人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他们留下的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已经成为那段历史最宝贵的记忆。

(二)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时期

新中国成立如日初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红红火火,人民精神昂扬向上。虽然在这个时期的后半段“左”的指导思想日趋严重,但是总体来讲,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在正常进行。这一时期的新闻摄影便反映了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战天斗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并展示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这个时期的著名摄影记者有陈正青、侯波、吕厚民、徐永辉、吕相友、孟昭瑞、张峻等等。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极左思潮猖獗,个人崇拜盛行,新闻摄影同整个宣传文化事业一样,遭到极大破坏。作品数量少、题材窄、摆布造假盛行,基本上都是为左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这个时期虽然只有10年左右时间,但其创深巨痛的影响是不应遗忘的。作为反映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摄影作品有:批斗游街破四旧、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工农兵开展大批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唱“革命样板戏”等等。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思想的解放催生了摄影生产力的解放。新闻摄影同整个文化事业一样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优秀作品百花争艳,摄影园地新人辈出。作品的题材大大拓宽,不仅有讴歌伟大成就的,也有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不仅有反映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也有反映群众艰难困苦的。80年代中期穆青、蒋齐生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后,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和影响迅速扩大。这个时期活跃在摄坛的不仅有在“文革”时期被剥夺工作权利的老摄影人,更有一大批摄坛新秀异军突起,例如:王文澜、贺延光、司马小萌、于文国、王瑶等等。

(五)数字技术助腾飞时期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数字技术在摄影摄像、影像传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与手机的普及,使新闻摄影迅速从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新闻摄影,参与到新闻摄影的行列中来。同时,摄影与摄像并驾齐驱,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融合,摄影作品施展的天地空前广阔了。这对专业新闻摄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经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和中国记协批准,自2005年起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华赛”(全称“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架起了中外摄影界友好交流的新平台,使中国新闻摄影人更方便地与各国同行同台竞技,及时了解、学习和借鉴世界新闻摄影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最新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新闻摄影迅速跻身世界新闻摄影的前列。一大批年轻的摄影记者和摄影师佳作迭出,令人称道。特别是在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近几年,广大摄影记者和摄影师以人为本,深入贯彻“三贴近”,坚持搞好“走转改”,拍摄了大量反映社情民意的优秀作品,促进了下情上达,密切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推动了党和政府利民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

可以说,100年来的中国新闻摄影史,就是一部中国摄影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散到全面的历史。中国摄影的真实性越来越高、对促进中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果说收入本书的图片大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看看文字说明,就可以知道在每一幅图片后面还有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故事。至于这些图片的作者,他们本人艰辛探索、勤奋敬业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纵观100年来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名家大师以及今天仍然活跃在新闻摄影第一线的优秀记者和摄影家,不但业专技精、作品上乘,而且品德高尚、风清气正,堪称中国新闻摄影人的表率和楷模。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忠诚为国,不怕牺牲

这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对祖国无限热爱,对侵略者无比憎恨,他们以自己手中的相机为战斗的号角,揭露敌人的罪恶,唤醒人民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为了抵御侵略,保卫祖国,有不少记者浴血沙场。例如,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摄影记者方大曾活跃在抗日前线,发表了不少图文结合的出色的战地报道,正当人们期待看到他更多的报道时,他却突然消失了,究竟是何时何地怎么牺牲的?谁也不知道,让人扼腕唏嘘。

(二)热爱事业,精益求精

这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人对摄影事业非常热爱,倾情投入,认真钻研,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摄影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是为摄影而来到世间的。离开摄影,人生就没有意义。为了摄影,有的人放弃了从政当官的机会,例如高粮、贺延光等,始终坚守在摄影记者的岗位上。更多的人,即使是退休多年,仍然随身带着相机,随时聚焦有价值的人物、场景。

(三)以人为本,心系百姓

这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人都富于人文关怀,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疾苦特别关注。在坚决贯彻“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歌颂社会光明面的同时,他们也勇于揭露社会上的消极落后现象和丑恶现象,以唤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共同为克服落后、消除丑恶而斗争。对于处在贫穷落后环境中的妇女和儿童,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用照片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诉求,帮他们排忧解难。例如解海龙的《大眼睛》、居杨的《丢丢的故事》等,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四)坚持真实,反对虚假

这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人在工作实践中忠于事实、忠于真理,反对摆布造假,坚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为了追寻事物的真相,不管冒多大的风险,自然界的也好,社会上的也好,他们都义无反顾,挺身向前。某些时候迫于当时的情势,有些照片不能发表,他们也抓拍不误,保存起来,留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记录。

新闻摄影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操守?有怎样的创新?在每位作者的综合素质资料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奉献给读者朋友的这部《中国百年新闻经典·摄影卷》是从100年来数百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数千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我们力求选入本书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称得上是经典或有经典性的意义,能够成为百年来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发展史上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的代表性作品。为此,特作几点说明:

(一)所选作品大多具有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但是也有个别作品只是某个特定时期有代表性的符号,这并不表示编者对那一时期或那一事件持肯定的评价。

(二)对领袖人物、重大事件可能有很多出色的摄影报道,为尽量减少雷同的题材,我们只能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从中选择比较起来影响最大的,其余的只能割爱。

(三)外国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也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优秀摄影作品,例如埃德加·斯诺和罗伯特·卡帕等都拍过很多,本书均未选,只选中国记者和摄影师拍摄的作品。

(四)为了吸纳更多作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一个记者和摄影师的作品一般只选一幅,个别作者确有多幅作品特别优秀、影响重大的,则选了两幅,例如沙飞、吴印咸、石少华、侯波、吕厚民、贺延光等。

(五)因为本书选的是新闻摄影的经典,而不是艺术摄影的经典,所以许多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包括风光摄影、景物摄影、人像摄影、创意摄影等,未在本书的选择之列。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曾征求过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特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选人手和掌握资料的限制,本书所选作品与评点很可能有不当之处和遗珠之憾,恳望读者朋友予以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补正。

2013年9月

(于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范长江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1日 17:03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