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百年新闻经典》丛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消息卷]前言

我对经典消息的理解

孙德宏

先谈谈我对“消息”的理解。

消息是新闻中最简捷,也最重要的文体。甚至也可以说,如果新闻报道只需要一种文体,那也只能是消息,而不可能是通讯、评论等其他任何文体——这是由消息本身所特有的基本品质所决定的,更是新闻之所以存在的合法性之所在。具体地说,消息具有“真、短、快、新、活、深”等特点,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要求,以简短而生动的文本形式,真实而快捷地告诉受众我们这个世界新近发生了什么,甚至还客观而深刻地告诉我们事态将可能怎样发展。进而,尽可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欲望,甚至影响公众对事物的判断。

由此,也决定了我对一个优秀的,乃至经典的消息文本的理解。

在具备上述诸特征的基础上,我以为“经典的消息”应突出这样三个品质:一是它所报道的应该是受众最希望或最应该知道的事情,即我们所常说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二是报道极其具体客观,传播者(记者、媒体)只是个“报告人”,不可以“根据自身好恶选择事实”;三是其文本形式极其“干净”,这包括语言、行文、结构等。

价值大、极其具体客观等等,这些都是消息,尤其是被称之为“经典消息”所必备的品质。其实,这与“新闻”的本初意思,“传递有用信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用事实说话”是一致的。尽管在学理上大家对后两句话尚有争议或补充,但总的讲,大家对“新闻”必须是个具体的“事实”“事件”的报道,“好新闻”必须是个具体的、“价值大”的“事实”“事件”的报道,还是有基本共识的。从哲学上讲,这与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极为一致。“理念”讲的是理想及其价值,“感性显现”讲的是“理想及其价值”的实现方式要具体——这两者恰切结合的文本,显然就是康德所期待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形式,亦即“美”的,就是满足受众需要、对受众有益并易于被受众接受的,就是“好的消息”,就是“美的消息”,就可称之为“经典”。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而言,我更愿意把“干净、生动”理解为“经典消息”的极为重要品质。一个极有价值的新闻,能把它简洁地说清楚,尽快地报道出去,就是好的文本。相反,在采写上啰唆、花哨,乃至“东拉西扯”等的结果,必然是使真正的新闻被湮没或冲淡。而行文“干净、生动”者,必将使新闻更突出——这才是新闻的本意。因此,那些只保留主要新闻事实及与此有必要关系的相关背景,其他均删去的新闻文本才可能是好的文本。“干净”是尽可能保证客观的极重要的技术方法,当然也是传播主体思想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重要表现。所以,这一要求既反映了传播主体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高下,也反映了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价值能力的高下。就这一点而言,史上那些经典者,真是令人激赏不已:价值重大,文本干净。比如《袁世凯挥泪取销帝制》这则消息:(袁世凯)“连开密议数日,对军政财政皆无解对策”,“召梁士诒等密议至半夜,聚泣良久”,尤其是“密议至半夜,聚泣良久”,一个已经走上绝路,甚至连垂死挣扎亦无机会的袁世凯及其“帝国”的临终形象跃然纸上。再如《瞿秋白毕命记》这则消息:(瞿秋白)“书毕乃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继而高唱《国际歌》,以打破沉默之空气,酒毕徐步赴刑场”,“空间极为严肃”,“既至刑场,彼自请仰卧受刑”……至此,共产党人瞿秋白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形象栩栩如生,报道感人至深。

从这样的角度而言,这本选集里的很多文本都是较为靠近或追求上述“标准”的,其中很多文本被称之为“经典”是不过分的。

最后,就本书的选编情况向读者报告一下几个具体问题。

首先,虽然选编者们花了较长的时间,做了不少的功课,但在一百多年浩如烟海的新闻文本里,选择七八十个消息文本,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被大家公认为“经典”,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选编者也尽量拿出一些客观的标准,但把握这些标准者毕竟也是具体感性的个体,加之大家学识所限,因此,这个选本中的具体文本的入选及其点评也只能是部分专家的有限评价,敬请读者谅解;其次,晚清和民国时的消息文本几乎都无作者(记者)署名,因此本书最初设计中每篇的“作者简介”和“综合素质”部分只能有一些空缺;第三,在“作者简介”“综合素质”和“点评”中,选编者参考了一些学者、业者和被选文本作者的相关文献,这些都尽可能地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作了列举,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对遗漏者深表歉意,希望再版时能有所改进。

2013年 8月

(孙德宏,工人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高级编辑、文学博士,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和“全国新闻出版系统领军人物”,担任国内多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1日 17:03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雍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