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古拉格:一部历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注释:

[*] 公历一九一七年三月八日圣彼得堡爆发革命,其时尚为俄历二月,故史称“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公历三月十五日宣布退位,其时已是俄历三月。

[?] 中央咖啡馆是维也纳一家著名的咖啡馆,位于市中心的男人街(Herrengasse)十四号,一八六○年开业。十九世纪后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这里是维也纳知识界的主要聚会场所。一九○七年以后托洛茨基曾在维也纳流亡多年,其间经常出入中央咖啡馆。

[?] 薇拉·尼古拉耶夫娜·菲格纳(Вера1 Николаевна Фигнер,1852-1942),俄国民粹派领导人。她放弃学医和婚姻,毕生从事革命活动。她是俄国第一个公开鼓吹革命的组织“土地和自由社”的成员,属于其中的恐怖行动派,一八七九年该社分裂后担任民意党执委会委员,参与制订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主要政治人物的计划。一八八一年三月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她离开圣彼得堡前往俄国南方组织恐怖暗杀活动。一八八三年二月被捕,一八八四年九月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在施吕塞尔堡囚禁了二十年。一九○四年被流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九○六年获准出国。她在国外加入俄国社会革命党。一九一五年返回俄国,著书并从事社会工作。菲格纳在十月革命后发表回忆录《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她还是“前政治犯和流放者协会”的成员。

[1] 引自《玻璃的永恒》,第172-173页。

[2]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回忆录》,第118页。

[3] 派普斯:《俄国革命》,第336-337页。

[4] 实例见罗伯特·瑟维斯所著《列宁传》。

[5] 派普斯:《俄国革命》,第439-505页;菲格斯:《人民的悲剧:俄国革命》,第474-551页。

[6] 黑勒:《集中营和苏联文学》,第23和24页。

[7] 迈克尔·雅各布森:《古拉格的起源:苏维埃监禁营体系,1917-1934》,第18-26页。

[8] 《苏维埃政权法令》,第二卷,第241-242页和第三卷,第80页。另见黑勒:《集中营和苏联文学》,第10页;派普斯:《俄国革命》,第793-800页。

[9] 雅各布森:《古拉格的起源》,第18-26页;“关于革命法庭”的法令,见《关于对政治迫害受害者镇压和平反的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第9-10页。

[10] 加州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档案,梅尔古诺夫档案集,第一档案柜,第六十三文件夹。

[11] 奥霍京和罗金斯基编:《苏联劳改营系统手册》,第13页。

[12] 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76/3/1和13。

[13] 雅各布森:《古拉格的起源》,第10-17页;奥霍京和罗金斯基编:《苏联劳改营系统手册》,第10-24页。

[14] 《苏维埃政权法令》,第一卷,第401页。

[15] 胡佛研究所档案,梅尔古诺夫档案集,第一档案柜,第四文件夹。

[16] 《在省契卡的管制下:回忆无名神父》,作者不详,第3-11页。

[17] 胡佛研究所档案,梅尔古诺夫档案集,第一档案柜,第四文件夹。

[18] R.布鲁斯·洛克哈特:《一名英国间谍的回忆录》,第326-345页。

[19] S.G.叶利谢耶夫:《监狱日记》,见《愤怒与爱的教训:镇压时期回忆文集》,第17-19页。

[20] 奥霍京和罗金斯基编:《苏联劳改营系统手册》,第11页。

[21] 黑勒:《集中营和苏联文学》,第43页。

[22] 同上,第44页;莱格特:《契卡:列宁的政治警察》,第103页。

[23] 最初,要求契卡与中央战俘与难民委员会(Центропленбеж)共同改造战俘营。奥霍京和罗金斯基编:《苏联劳改营系统手册》,第11页。

[24] 莱格特:《契卡:列宁的政治警察》,第108页。

[25] “关于红色恐怖”的法令见《关于对政治迫害受害者镇压和平反的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九一八年九月五日,第11页。

[26] 加琳娜·M.伊万诺娃:《劳改营社会主义》(卡罗尔·弗拉思英译),第13页。

[27] 《历史档案》,一九五八年第一期,第6-11页;黑勒:《集中营和苏联文学》,第52页。

[28] 据历史学家理查德·派普斯说,列宁不想让他的名字与这些早期的劳改营发生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法令不是由他担任主席的人民委员会颁布,而是由苏维埃中央特别委员会颁布的(派普斯:《俄国革命》,第834页)。

[29] 《苏维埃政权法令》,第五卷,第69-70和174-181页。

[30] 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76/3/65。

[31] 胡佛研究所档案,梅尔古诺夫档案集,第十一档案柜,第六十三文件夹。

[32] 《在省契卡的管制下》,作者不详,第47-53页。

[33] 亚历山大·伊兹戈耶夫:《苏俄五年》,见《俄国革命档案》,第十卷,第36页。

[34] 詹姆斯·布尼安:《苏维埃国家强制劳动的由来》,第54-65页。

[35] 黑勒:《集中营和苏联文学》,第55-64页;布尼安:《苏维埃国家强制劳动的由来》,第54-114页。

[36] 奥霍京和罗金斯基编:《苏联劳改营系统手册》,第11-12页;关于二十年代该机构变化的全面记述见雅各布森的著作《古拉格的起源》和乔治·林的博士论文《徒劳的争斗:二十年代的苏俄内务人民委员部》。

[37] 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17/84/585。

[38] 关于这些讨论的实例见胡佛研究所档案,背景资料89,73/25,26和27。

[39] 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列宁:生平和遗产》(哈罗德·舒克曼英译),第179页。

[40] 瑟维斯:《列宁传》,第186页。

[41] 胡佛研究所档案,尼古拉耶夫斯基档案集,第九档案柜,第一文件夹。

[42] 同上,第九十九档案柜;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背景资料76/3/87;《亨利希·雅戈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第265页。

[43] 列夫·拉兹贡,《真实的故事》,第266页。

[44] 胡佛研究所档案,尼古拉耶夫斯基档案集,第九十九档案柜。

[45] 同上。

[46] 《来自俄国监狱的书信》,第1-15页。

[47] 同上,第20-28页。

[48] 同上,第162-165页。

[49] 同上;A.梅尔尼克和A.索申娜:《彼得罗明斯克和索洛韦茨基在押政治犯的请愿书》,载《铃声》,第一卷,第245-251页。

[50] 《来自俄国监狱的书信》,第162-165页。

[51] 梅尔尼克和索申娜:《彼得罗明斯克和索洛韦茨基在押政治犯的请愿书》。

[52] 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17/84/395。

[53] 尤里·多洛伊:《北方的红色恐怖》。

[54] 伊戈尔·古别尔曼:《素描与肖像》,第72-74页。

[55] 别尔塔·巴宾娜-涅夫斯卡雅:《我的第一所监狱,一九二二年二月》,见西梅翁·维连斯基所编《直到说出我的故事》,第97-109页。

[56] 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76/3/149。

[57] 俄罗斯国家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76/3/227;胡佛研究所档案,背景资料89,73/25,26和27。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14:31 来源:新星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