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治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言

要义

言,言论。言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揭示了道理,给人以启迪和引导。儒家非常重视道理,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表达的就是道理对人生的意义,为了放大它的价值,竟不惜把其置于生命之上。佛家也这么看,《金刚经》中有一段对话,佛问弟子须菩提:如果有一个人,能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回答是非常多。佛说:如果有人信奉佛经中的道理,哪怕给别人解释其中的一个四句偈,他所获得的福报也会超过这个人。道理大于财富,大于生命,而言论则是道理的载体,所以它才得以传颂,经久不衰,成为古人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的一项。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经典著述,如《论语》、《老子》、《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其影响力无须多言。其实还有一种言论,虽然仅是只言片语,但流传甚广,被当代或后世奉为至理名言,载入史册。下面列举的就属于后一种。

故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朝征调百姓前往渔阳屯戍守边,9百人途中驻扎大泽乡,陈胜、吴广被指派为屯长。天降大雨,道路不通,计算日期,已不可能准时抵达防地。秦法规定,延误戍期,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杀掉押送他们的官吏,把戍卒召集到一处,说:“你们都已经延误了戍期,该当杀头。即便侥幸躲过刑杀,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长久在外戍边,死去的要占到十之六七。再说了,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高扬威名!王侯将相难道是血统决定的吗(“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全都响应。(《资治通鉴·卷7》)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秦末,项羽率军进入秦朝腹地关中,驱兵西进,洗劫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宫室,大火燃烧了三个月不熄灭。然后带着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秦地民众大失所望。

韩生劝说项羽留守关中,建都称霸。项羽望着满目的残垣断壁,心中惦念东方的家乡,说:“富贵了不返归故乡,就像身穿绵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韩生退下道:“人家说楚人像是猕猴戴上人的帽子(“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不其然!”项羽听说后很不高兴,把韩生活活煮死了。(《资治通鉴·卷9》)

※养虎自遗患

楚汉相争,双方打得烦了,便约定平分天下,以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名为“鸿沟”的运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项羽随即领兵返回东方,刘邦也想西行回到关中。张良、陈平劝刘邦说:“我们已经得到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来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楚的大好时机。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这叫作‘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养虎自遗患”)。”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资治通鉴·卷10》)

※小不忍,害大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在平定吴、楚叛乱中立有大功,他与景帝一母所生,关系非常亲密。母亲窦太后想让梁王做帝位继承人,便借着酒宴机会对景帝说:“你乘车出入,要让梁王坐在你身边。”景帝直起上身答:“好。”酒后,景帝征询大臣们的意见,袁盎等人说:“不可。春秋时宋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造成的祸乱持续了整整五代人。小处下不了狠心,则会伤害大义,所以《春秋》赞成以大义为主宰。”(《资治通鉴·卷1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西汉宣帝时,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丞相长史黄霸批评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被逮捕下狱。坐牢的时间很长,夏侯胜有学问,黄霸提出跟他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夏侯胜不愿讲,心想已经定了死罪,学了也没用。黄霸引用孔子的话说:“早晨明白了道理,即便晚上就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赞赏他的志向,便答应了。二人在狱中度过了两个冬天,一个不倦地讲,一个不倦地听,就没间断过,直到出狱。夏侯胜获释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专门给皇子讲课,90岁上去世。为报答师恩,太后特赐奠仪2百万钱,为夏侯胜穿了5天丧服,天下儒生都觉得脸上有光。黄霸获释后,先任地方长官,后任朝廷丞相,口碑极好,他关注民生,打击邪恶,宽厚而明察,被评为政绩天下第一。(《资治通鉴·卷24》)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西汉哀帝时,董贤得宠,哀帝给他增加采邑2千户。丞相王嘉上密奏劝谏说:“财富都是百姓创造的,从前孝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因为要耗费百金而没有动工。如今董贤却把国家的赋税作为私人恩惠随意施舍,甚至一家就可得到千金的赏赐。古往今来的贵臣,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有关董贤的流言四处传播,没人不恨他。俗谚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我时常为他感到寒心。”(《资治通鉴·卷35》)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跟她闲聊,把话头引到朝臣身上,察看她的心意。公主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道德气度,群臣里没人能赶得上他。”不久刘秀召见宋弘,事先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谚语说‘地位贵重了就要更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要更换妻子’,这符合人情吧(“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答:“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困难时的妻子不能分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回头对着屏风后面说:“得,没戏了!”(《资治通鉴·卷40》)

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很受太宗皇帝赏识。太宗对他说:“我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你,如何?”尉迟敬德叩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然卑微,但跟我同甘共苦多年。尽管我才疏学浅,却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更换妻子的言行(“富不易妻”)。”太宗只好作罢。(《资治通鉴·卷195》)

※臣亦择君

王莽新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刘秀在洛阳称帝。隗嚣派马援到洛阳去见刘秀。刘秀坐在廊屋中,只戴着头巾,笑迎客人,令马援非常感动。叩头说:“当今的天下,不光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我曾受命到成都去见公孙述,我与他是同县人,自幼关系很好,可他却布置武士持戟站在殿阶下,然后才接见我。我远道而来,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人,如此毫无防备地对待我?”从这件小事上马援认定刘秀是汉高祖一类的人物,归附了他。(《资治通鉴·卷41》)

※为将当有怯弱时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部将夏侯渊能征惯战,打了不少胜仗。曹操时常告诫他说:“作为将领,应当有胆怯的时候(“为将当有怯弱时”。),不能单凭勇猛。将领当然要以勇敢为根本,但要学会使用智谋计策;如果只晓得依凭勇气,不过只是敌得过一个汉子的寻常人罢了。”(《资治通鉴·卷68》)

※汉、贼不两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后主说:“先帝(刘备)心中最大的事情是汉朝与魏贼(曹操)不能同时并存(“汉、贼不两立”。)。”(《资治通鉴·卷71》)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

三国时,王沈出任魏国的豫州刺史,到任便悬赏征求各方意见。一位姓褚的主薄说:“冰炭不会说话但冷热本质自己便显示出来,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资治通鉴·卷77》)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西晋时,益州刺史重用巴人李庠,派他在外统军。长史杜淑、张粲反对,说:“不是我们的族类,一定不会跟我们一条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倒转长矛交给别人让他刺杀我们,应当尽早除掉他。”(《资治通鉴·卷84》)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西晋惠帝时,关内侯索靖察觉到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皇宫门前铜铸的骆驼叹息着说:“以后会在荆棘丛中见到你吧(“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资治通鉴·卷83》)

※今九州糜沸,群雄竟逐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前司隶校尉刘暾对王弥说:“当今的九州像一锅沸腾的粥上下翻滚,群雄竞争,逐鹿中原(“今九州糜沸,群雄竟逐”。)。”(《资治通鉴·卷87》)

※见此张缓

晋人孙绰作《庾公诔》,袁桥看了说:“从文章中能看出一张一弛的治国之道(“见此张缓”)。”时人认为这是著名的鉴赏评语。(《世说新语·文学》)

※譬如写水著地

东晋时,殷浩问:“上天赋予人禀性,本来是无心而为,然而为什么恰恰是好人少,坏人多呢?”在座的人无法回答。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这好比把水泼在地上,水只是自然流淌,断不会成为规整的方形或圆形(“譬如写(泄)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园者”)。”时人极为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世说新语·文学》)

※此子疲于津梁

晋人庾亮曾经去佛寺,看见一尊卧佛,便说:“这位先生因为普渡众生而疲劳过度(“此子疲于津梁”)。”被时人奉为名言。(《世说新语·言语》)

※迷众之罪大也

东晋范宁,喜好儒学,性格质朴正直。他常说王弼、何晏的罪恶比夏桀、商纣还要大,有人认为这个评价太过分。范宁说:“王弼、何晏蔑视、抛弃经典文献,贬斥仁义,醉心于飘忽的言辞和空泛的学说,影响后世学子,造成士大夫们翻然改弦易辙,以至于礼崩乐坏,晋室倾覆,中原大地沦落于异族统治。其流毒直到今天还在害人。夏桀、商纣的暴政不过一时,但也足以使他们身败名裂、国家覆灭,成为后世的戒鉴,是躲不过百姓的谴责的!在我看来,为害一个时代的祸患轻,为害数代的祸患重;自己身败名裂的罪恶小,迷惑众人的罪恶大(“一世之祸轻,历代之患重;自丧之恶小,迷众之罪大也!”)!”(《资治通鉴·卷101》)

※我甲在心

十六国时,前秦进攻后燕。燕主慕容农说:“善于用兵的人,凝聚士众靠的是人心,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参军赵谦认为,敌军铠甲兵仗精良,但军心不稳,应该迅速出击。慕容农说:“他们的铠甲在身外,我们的铠甲在心里(“彼甲在外,我甲在心”。),白天交战,士兵们看见他们装备精良,容易心生畏惧,不如等到晚上出击,定然获胜。”(《资治通鉴·卷105》)

※忠孝之道,难以两全

十六国时,南凉王秃发檀兵败,部众逃散,只有散骑侍郎阴利鹿跟随。秃发檀问阴利鹿:“我的亲人和部属全都各自逃命,你为什么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阴利鹿说:“我家里有老母在堂,不是不想回家,然而既然委身为臣,忠孝就难以两全(“忠孝之道,难以两全”。)。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能为陛下两眼哭出血来向邻国求救,但怎么能够离开您的左右呢?”秃发檀叹息说:”真正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如今众人弃我而去,在忠义上始终无亏的只有你一人!”(《资治通鉴·卷116》)

※直唱大言

十六国时,西凉司马索承明上书君主李暠(gao一声),建议讨伐北凉的沮渠蒙逊。李暠召索承明进宫,对他说:“沮渠蒙逊是百姓的祸患,我怎么能够忘了他!只不过我的实力还不足以除掉他。你如果确有可以擒获他的计谋,应该告诉我,只是一味地唱高调说大话(“直唱大言”),让我向东讨伐,这和说‘石虎(后赵君主)这小崽子,应该抓起来绑到市井上砍掉脑袋’的人,有什么区别?”索承明满面羞愧,惶恐退下。(《资治通鉴·卷117》)

※不足劳少壮故耳

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起兵反抗朝廷,孝武帝任命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领军前去讨伐。沈庆之到达广陵城下,刘诞登上城楼,对沈庆之说:“沈公已到满头白发的年龄了,何苦还来这里呢!”沈庆之答:“朝廷认为你狂妄愚蠢,不需要烦劳青壮年出马(“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耳。”)。”(《资治通鉴·卷129》)

※宁为南鬼,不为北臣

南北朝时,北魏将领李佐攻打南齐的新野,城破,活捉太守刘思忌。李佐问他投降还是不投降?刘思忌答:“宁可做南国的鬼,也绝不当北国的臣(“宁为南鬼,不为北臣”)!”(《资治通鉴·卷141》)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南北朝时,南齐君主东昏侯萧宝卷无道,雍州刺史箫衍起兵讨伐,朝廷派萧颖胄等人迎战。萧颖胄的谘议参军柳忱劝他说:“朝廷的昏狂悖乱日益严重,京城里有地位的人无不人心惶惶。如今我们幸好远离朝廷,获得了暂时安全。朝廷要我们与雍州作战,是想使双方相互残杀。难道您忘记了尚书令萧懿的事情吗?他以几千精兵击败崔慧景的十万之众,却遭到一群邪恶小人的陷害,灾祸很快找上门来。‘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后面的事情才能明白。’”(《资治通鉴·卷143》)

※怯防勇战

南北朝时,梁朝冯道根戍守阜陵,一到任,便张罗着修筑城壕,派人四出侦察放哨,好象敌人马上就要到来一样。大家都讥笑他。冯道根却说:“防御要怯懦,作战要勇敢(“怯防勇战”),说的正是我现在做的呀。”城壕还没完工,北魏2万兵众突然出现在城下,众人大惊失色。冯道根命令敞开城门,自己身着宽袍大袖的便服登上城楼,挑选2百精兵出城交战,击败了对手。北魏人见冯道根神态悠闲,初次交锋又不顺利,便撤走了。(《资治通鉴·卷145》)

※两姑之间难为妇

南北朝时,北周丞相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与皇帝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宇文护相中了开府仪同三司杨坚,想引为心腹。杨坚回家跟父亲杨忠商量,杨忠说:“两个婆婆之间的媳妇最难当,你不能去(“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杨坚便推辞了。(《资治通鉴·卷170》)

※丈夫不死,当立大功

隋朝人窦建德,年轻时就崇尚豪侠义气之举,胆识力气过人,在乡里很有号召力。隋炀帝时,朝廷招募人远征高丽,窦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同县的孙安祖也在招募之列,他家遭水淹,妻子饿死,他以此为由,推辞不去。县令鞭打孙安祖,他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建德家,官军循踪追来。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帝时就征讨过高丽,那时国家富庶强盛,尚且不能成功,如今水涝成灾,百姓穷困,定然造成天下大乱。大丈夫不死,应当建立伟大功业(“丈夫不死,当立大功”),怎么能够甘心作逃奴呢!”于是率众起义。(《资治通鉴·卷181》)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朝末年,天下反叛。义军首领李密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说:“砍光南山竹子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引来东海万顷波涛,也洗刷不尽他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祖君彦的手笔。(《资治通鉴·卷183》)

※吾当折杖驱之耳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逼死隋炀帝,回师向西,与义军李密对峙。李密隔着淇水斥责宇文化及,说:“你本来不过是匈奴人的奴才,父兄子弟深受隋朝恩典,才有了世代富贵,满朝文武找不出第二家。主上失德,你不能以死规劝,反而弑君背叛,竟想窥测篡夺天下。你不效法蜀汉诸葛瞻的忠诚,却效法汉朝霍禹的背逆,实为天地所不容,还有什么前途!如果立即投降,还可以维持你家血脉延续。”宇文化及沉默不语,低头看地,若有所思,良久,突然抬起头瞪大眼睛高声叫道:“我是来跟你打仗的,掉什么书袋!”李密对身边的人说:“化及糊涂至此,竟然做起了帝王梦,我要折根树枝做棍子把他赶跑(“吾当折杖驱之耳!”)!”(《资治通鉴·卷185》)

※因人所利而行之

唐朝高宗时,吐蕃派遣大臣仲琮入朝进贡,高宗询问吐蕃风俗。仲琮说:“吐蕃土地贫瘠,天气寒冷,民风纯朴厚重,但法令严整完备,上下一心,讨论政事常常自下而上,根据人们的利益决定取舍(“因人所利而行之”。)。这是吐蕃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资治通鉴·卷202》)

※当笑而受之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娄师德被任命为同平章事。他为人宽厚,清廉谨慎,被冒犯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迟缓,李昭德总是等他,心中来气,骂他“乡巴佬”。娄师德笑着说:“师德不作乡巴佬,谁还作乡巴佬。”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将要动身,娄师德对他说:“我当宰相,你又当刺史,得到的恩庞太盛,别人会眼红的,怎样做才能避祸呢?”弟弟长跪不起,说:“今后就是有人唾我的脸,我也只是擦拭而已,这样兄长就不会担心了。”娄师德面现忧虑,说:“这正是我不放心的地方!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是违背人家的意志,只能加重对方的怒气。唾液不擦自干,应当笑着承受它(“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205》)

※口有蜜,腹有剑

唐朝玄宗时,李林甫做宰相,凡是才能、名望、功业在自己之上的人,凡是与玄宗皇帝关系比较密切、权势将要接近自己的人,一定千方百计地搞掉。尤其忌恨文学之士,表面做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满口甜言蜜语,但暗地里使坏。时人说到李林甫,称之“嘴巴似蜜糖,肚腹藏利剑”。(《资治通鉴·卷215》)

※不敢忘本

唐朝昭宗时,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手握重兵,权势极大。他出行路过泗州,泗州防御使台招待他住宿,房间装饰华贵,杨行密很不高兴。杨行密离开泗州后,人们在卧室中发现了一件补钉衣服,官员驰马追赶,送还衣服。杨行密笑着说:“我出身卑微,幼时家中贫困,不敢忘本(“吾少贫贱,不敢忘本”)。”官员听后十分惭愧。(《资治通鉴·卷260》)

※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五代时,后唐有位名叫李存审的高官,曾任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蕃汉马步总管,此人出身寒微。他时常告诫孩子们说:“你们父亲小时候提着一把剑离开家乡,40年间,官至将相,这期间,万死一生的遭遇不是一回两回,光剖开骨头取出的箭头就有一百多个。”他把这些箭头交给孩子们,吩咐他们收藏好,叮嘱道:“你们生活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起家如此艰难(“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资治通鉴·卷273》)

※天下其谁容我

五代时,南唐征讨闽国,久困建州。城中人心涣散,有人建议守将董思安及早决定去留。董思安说:“我家世代事从闽主王氏,危难关头却背叛他,天下谁还能容我(“天下其谁容我”)!”众人敬佩他的话,没有一人背叛。(《资治通鉴·卷285》)

小结

古人有一言兴邦之说,足见言的价值。言的效力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位的,孔子,还有墨子,生前无权无势无财,却被誉为“素王”,尽管不是君王,但凭着言论,声望很大,就影响力说,跟君王完全有一拼。至于身后,那就更不用提了,上至天子,下至将相,来来去去多少风云人物,没有一个能跟孔子比肩。官大官小,个人不好做主,但言论有没有水平,能不能切中要害,是否可以服众,完全取决于自己。提高言论水平的办法只有一途,那就是学习,具体说,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6日 13:12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