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治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高路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作者简介】

高路,曾任大学哲学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著有《儒家怎么说》《道家怎么说》《法家怎么说》《佛家怎么说》《跟孔子学做人》《跟老子学生存》《跟父母读中国智慧》《影响人类心灵的十大哲学观念》《孝是大幸福》等。

【内容简介】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9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威望、奖惩、利用、做势、同盟、控权、无为、经权、决策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治政之术。术是一门学问,治政、生活、工作、交往、经营、战争等都离不开术。治术是理政的必要手段,是官员必备的一种能力。

【目录】

一、威望

(一)德

以德报怨

麑之死

立德、立功、立言

大夫叔孙豹

虎会的尊严

韩起的清贫

瓜田

全郡的表率

退敌

孙策的仁义之师

刘裕不成大事的原因

以命相救

(二)恩

桑下饿人

扯断帽带的夜宴

一定要向民众施恩惠

三个追随者

管燕的眼泪

两匹骡子

吴起吮疮

李固感化盗贼

一份烤肉

黄金饼

(三)功

太子忽的功劳

五国联军统帅

政绩天下第一

一件政绩

士子们的偶像

书生陆逊

造桥

对政绩卓著官员的评语

朝堂空矣

(四)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养虎自遗患

小不忍,害大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臣亦择君

为将当有怯弱时

汉、贼不两立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今九州糜沸,群雄竞逐

见此张缓

譬如写水著地

此子疲于津梁

迷众之罪大也

我甲在心

忠孝之道,难以两全

直唱大言

不足劳少壮故耳

宁为南鬼,不为北臣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怯防勇战

两姑之间难为妇

丈夫不死,当立大功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吾当折杖驱之耳

因人所利而行之

当笑而受之

口有蜜,腹有剑

不敢忘本

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天下其谁容我

(五)能

先蔑的朋友

子产的判断

不争而获

让战鼓敲不响

孟贲的选择

平民之怒

孟尝君与门客

一头小牛

破釜沉舟

舍命救民

梦中杀人

三分天下

思念

(六)力

怎能不效力

一切遵从大将军命令

硬汉桥玄

群臣的选择

唐太宗退敌

韩信就是榜样

让禁军害怕的人

铁鞭、铁棍、匕首

杀鸡给猴看

万里之遥

二、奖惩

(一)意义

一座城邑

赵鞅的动员令

受奖的孝子

勾践的办法

刘邦分封

曹操封赏张鲁

奖罚关系人心

封王的妙用

治政前提

赏罚是天道

治政要义

诱导

(二)主体

子罕的阴谋

十个田常也没戏

您想夺取我的民众吗

赏罚权不可出借

烧掉底稿

权力在君

祸乱的根子

君主的职责

恩典出于上

赎回魏徵故居的背后

(三)原则

1.赏罚分明

国家混乱的根源

不敢受赏

奖赏只对功劳

猎狗和猎人

萧何第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自我矛盾

不可公器为私用

不能奖赏罪恶

2.赏罚适度

赏不僭,刑不滥

赏亲的危害

狗尾续貂

不以功劳赏官

拉开距离

赏赐本身也要节约

赏官的危害

不以关系赏官

失望与愤怒

众叛亲离

3.赏罚兑现

白起之死

空诺

亡国的一个原因

拿什么赏赐?

虚赏

该怎样判处

不以个人喜怒为转移

三、利用

(一)利益

唇亡齿寒

孔子的预言

一口大钟

被贪婪吞噬的智氏

长平之战的起因

机会不可错过

重赏之下必有叛徒

奇货不可失

(二)境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苏秦和张仪

甘罗说张唐

李斯是怎样被拖下水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

是狗都要狂吠

五日京兆尹

法真的名声

穷途末路的猴子

(三)心理

神龟

子贡救鲁

您的田地太辽阔了

得民心者

安陵君

神人军师

反正是一死

请托

口蜜腹剑

(四)矛盾

壶丘之城

二桃杀三士

九鼎

管庄子刺虎

吃两头

荡平袁氏的策略

可汗的得意

(五)道义

以土地换人心

歌舞伎

从内部进攻

盟约

公孙弗忌的办法

忠义

君德臣节

(六)人

强人

部属

贤人

众人

自身

邻人

能人

多余的人

关系人

权威

朋友

仇人

名人

老实人

同伙

四、做势

(一)立势

商盖的降服

孔子与鲁哀公

高阳酒徒

扼住咽喉攻击后背

冒顿的威势

来歙的气势

班超威震西域

可悲啊

两个女人

老头辛毗

眼中铁光

苻坚与势

镇恶

谢安的风度

骑虎之势

席卷之势

取天下易如反掌

安定异族

(二)顺势

从哪儿下刀

巫师

大力士与小孩子

按到水底

勾践的怂恿

骄横的齐王

疏导

治水三策

廉范不禁夜火

顺流而下的军威

赤胆忠心

(三)借势

周天子的册封

晏子的忠告

狐假虎威

互为支撑

利剑与箭矢

海大鱼

她为什么能达到目的

又一个楚怀王

奴仆的跪拜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都赋》的命运

王羲之的起步

(四)造势

阴姬是怎样当上王后的

不自量力

陈胜王

四面楚歌

铜匣及其他

虚张声势

增灶和增兵

天子之势

五、同盟

(一)结盟

管仲与鲍叔牙

沈尹茎与孙叔敖

鲁国三家

抗秦同盟

苏代是怎样完成使命的

将相联手

“三游”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断绝朋党的关键

(二)分化

烛之武化敌为友

廉价的承诺

虚晃一枪

盟国的下场

一根骨头

各怀鬼胎

放在一起的公鸡

趁机捞一把

曹操的离间计

六、控权

(一)集权

责任与权位

车队

公子的师傅

韩昭侯的处罚

哪来的大王

郡县制

太学生的忠告

孙权的醒悟

重臣和亲信

政出多门

杀兄

杀母

宗悫的怒火

比君主还厉害的幸臣

权力与纳言

天无二日

大唐为什么处于下风

杜绝苗头

重臣的下场

权力秩序破坏的后果

(二)制衡

分权

韩国危险了

魏国为什么能保住

分土

分民

分族

分军

分制

分众

分州

分官

天下无贼

突厥为什么能够骚扰中原

分事

设立机构的前提

分镇

七、无为

(一)抓大事

事倍功半

宽政与无为

上当的君主

汲黯出巡

潇洒的马援

丞相诸葛亮

老糊涂

人君执要

什么是贵人

高洋的治政之术

制度的无为意义

皇帝应该怎么当

唐太宗的无为

不听小事

庸人自扰

木匠与宰相

大事与小节

(二)抓人事

做君主的道理

宓子贱的办法

乐器与乐官

臣子的心计

赶鸟与治政

汉文帝的提问

巫蛊之祸的起始

聪明

来去

为治之要

治本在得人

厨子与皇帝

唐太宗与隋文帝

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正己

治政的程式规则

怎样达到无为而治

把自己当臣下的皇帝

八、经权

(一)权衡

手和脚

两个官职

美女

郑国渠

上党与邯郸

万金与天下

刘邦就封

权衡对制胜的意义

决断

两件破衣服

舍近求远

上、中、下三策

天算与人算

壮士断腕

一个和五个

现在和将来

凡事先权衡利弊

计算

取舍

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变通

师生论管仲

礼节的灵活

韩咎的弟弟

此一时彼一时

背誓

圣人知变

父子俩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大与小

政贵知变

九、决策

(一)前提

传闻

商臣的决定是怎样作出的

借粮

南辕北辙

远近

不可行之中有可行

不喜欢实情的昏君

举孝廉的条件

北伐中原

不自量力

鞭长莫及

知彼不知己

(二)决断

匹夫

力排众议

不怕人笑话

立足于谁

鸿门宴

六国印信

破碎的瓦罐

谁是国贼

矛头对准谁

纲要与末节

大人虎变

塞源断本

玄武门之变

不纠缠细微

【精彩书摘】

前言

治术,治政之术。术,本指城市中的道路。这样的路有许多条,或长或短,或直或弯,术的繁体字“術”就是一个人站在中间,两边分布着纵横交错的街巷,供他挑选行走。

“术”与“道”不同,虽然都是路,但道是不分岔的路,即唯一的路,所以叫光明大道;而术则有多条,遍布城市,是小路。用在治政上,道表示规则,具有唯一性,譬如仁政和仁爱,只要从政,就必须遵守,违背了就是无道和无德,就是一个失职失败的官员。术则不然,没有死规定,你可以走这条路,也可以走那条路,反正有好多条路,只要能够到达目的地就成,无所谓对错,谁也说不出什么。譬如建立威望,就有德、恩、功、言、能、力等多种途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任意选取。术表示的是达到目的的方式或手段,本书概括的9 个方面,即威望、奖惩、利用、做势、同盟、控权、无为、经权、决策,所包含的内容就是这样的手段。

术是一门学问,治政、生活、工作、交往、经营、战争等都离不开术。在治政领域,术从性质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哪两类?这里可以看一下历史上那个著名事例“吴起吮疮”:吴起手下一个士兵生了毒疮,痛得要命,吴起伏在士兵身上用嘴吸吮疮中脓血,感动了一大片。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则痛哭不已,非常难过,问她何至于此?回答是:大将军曾经为我儿子的父亲吸吮创口,没多久他便战死了,如今大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吮创口,他也活不了几天了。不能说吴起这一举动纯属作秀,但从他连亲人都不爱都不顾的表现来推断,出于功利的考虑居多。在本书讲述这个故事的前后,还说到两个人,一位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赵盾,

另一位是东汉名臣李固,不妨让他们也在场,相信这两人也会为士兵吮疮,他们这么做要简单得多,是平时形成的仁爱(恻隐之心)观念使然,作为人、作为官遇上了这样的事,就要出手相救,没什么可说的。不是说他们的做法跟功利没关系,而是强调出发点的非功利性。既然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赵盾、李固也会跟吴起一样,赢得爱戴和信任,换取士兵以命相报。如果让人们评判,尽管他们的表现相同,做法类似,但结论肯定不一样。这就是术

的区别,一正一邪,人们喜欢把后者称为“谋术”,就是民间说的“斗心眼”,而把前者称为“道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术与道的关系,二者虽然分属两个领域,但却是相通的,所以术字的解释特别指出,术是由大道分出的小路。

离开了道的术,当然也可以取得功效,但肯定要打折扣。你另有目的,你把人当工具使,别人心里自然有数,那位士兵的母亲就看得很清楚,恩德一定要报,但也仅此而已,不像赵盾救助的桑下饿人和李固感化的盗贼,他们的回报自觉自愿,全力以赴,一生一世。

治术是理政的必要手段,是官员必备的一种能力。增强和提升这一能力,不只要了解治术、掌握治术,同时也要学习为政之道、为官之道,背靠“道”的术才真正有力量。

一、威望

官员是治理者,治民理政,除了依靠权力、法律、制度等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个人威望。没有威望,或者威望不够,便不能服众,领导力和执行力就要打折扣,工作、政绩、前途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树立并提升个人威望呢?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可视为建立威望的具体努力方向,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六个途径,即德、恩、功、言、能、力。

(一)德

要义

人生存于社会,就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官员整天与人和事打交道,社会性更强。个人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是四个方面:与他人的关系,与群体的关系,与工作的关系,与物质的关系。人们处理这些关系,总是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由此表现出个人品德。品德好,各种关系的处理才能好,威望也就随之走高。

故事

※以德报怨

春秋时期,北方的边民经常袭扰中原,周王室已经衰落,无法承担起领导各诸侯国保卫中原的重任。

齐桓公接过这个使命,准备讨伐北方的山戎族和孤竹国。桓公担心自己力量不足,派使者到鲁国求援。鲁国君主召集群臣商量,大家一致认为,齐军转战数千里,孤军深入险地,凶多吉少,别指望回来了,鲁国不能当殉葬品;但又不好公然回绝,因为齐桓公是为中原诸国着想,这其中也包含鲁国在内。于是便答应协助齐国,但实际上并不行动。

不想齐国大获成功,攻破了山戎和孤竹国。桓公回军,打算讨伐鲁国,因为它不讲信用。管仲说:“不可以这样做。诸侯还不信任齐国,如今我们刚刚攻下远方的山戎和孤竹国,又立即攻打临近的鲁国,这一定会增加诸侯的疑虑,不利于国君您的霸业,所以此时应该向鲁国示好。您这次远征北方,得到了不少珍宝,其中许多是中原没有的,为什么不拿出一些献给周公庙呢?”

鲁国君主是周公的后裔,周公庙设在鲁国。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拿出一部分珍宝进献周公庙。

第二年,齐国讨伐南边的莒(ju三声)国。鲁国君主下令征发全部成年男子,连五尺高的少年也前往帮助齐军。

孔子说:“圣人把祸患转化为福分,用恩德回报怨恨,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吧。”(《孔子集语·主德》)

※鉏麑之死

晋国国君晋灵公残暴无道,为了取乐,竟然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嫌熊掌炖得不烂,杀了厨师还不解气,竟然将尸体肢解。执政大夫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仅不听,还恨上了他,决心拔掉这颗眼中钉,于是便悄悄布下杀手。

灵公找的杀手叫鉏麑(chu二声ni二声)。一天,刚刚发亮,鉏麑便潜入赵盾家。他发现卧室的门已经打开,往里一瞧,就见赵盾一身朝服,端端正正地坐在席子上闭目养神——原来赵盾早就起身了,因为天还早,便在屋里等待。

鉏麑退了出来,自语道:“赵盾侍奉国君忠心耿耿,从早忙到晚。即使在家里也如此恭敬,真是国家的栋梁啊!这样的人怎么能谋害呢?刺杀赵盾就是对国家不忠。然而我已经接受了国君的命令,答应刺杀赵盾,如果我不下手,就是不守信用。不忠与不信是一样的罪过,都不配活着,唉,还不如死了呢。”

结果,鉏麑一头朝院子里的大槐树撞过去,自杀了。(《国语·晋语五》)

※立德、立功、立言

春秋时期,鲁国派叔孙豹出使晋国。

晋国执政卿大夫范匄(gai四声)问他:“古人有句话‘死而不朽’,应该怎么理解?”叔孙豹还没来的及张口,范匄就说:“过去我的祖先就很伟大,在舜帝之前封地在唐,后来在陶,称陶唐氏。到了夏朝,因为善于驯龙,称御龙氏。商朝时被封在豕(shi三声)韦(今河南省滑县),称豕韦氏。周朝时在杜(今西安市东南)建立国家,后代称唐杜氏。在周朝衰落、晋国成为天下霸主的今天,我的封地在范(今河南范县),称范氏。所谓的‘死而不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叔孙豹笑了笑,回答说:“就我所知道的,大夫您说的这些只能叫做俸禄在世代延续,谈不上不朽。我们鲁国先大夫臧文仲,人死了以后,生前言论一直在世间流传,这才叫做‘死而不朽’呢。”

见对方不太明白,叔孙豹进一步解释道:“我听说,顶好的是树立品德,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如果一个人的德、功、言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不朽。至于维护祖先姓氏,延续血脉,使家族宗庙香火不绝,什么地方都有,即便俸禄再高,也不能说是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大夫叔孙豹

公元前541年,各诸侯国在虢(guo二声)地(今河南省郑州市北)举行会盟。鲁国派大夫叔孙豹出席。

会开到一半,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私自出兵进攻莒(ju三声)国,夺取了郓城。莒国派人到会上控诉。当时楚国和晋国最为强大,代表楚国的是令尹王子围,代表晋国的是执政大夫赵武。听了莒人的控诉,王子围主张杀掉叔孙豹,以示惩戒。

有个人叫乐王鲋,担任赵武的副手,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他看上了叔孙豹的腰带,派人传话说,只要把带子送来,他就向赵武求情,保护叔孙豹不被杀害。不想叔孙豹一口回绝了。家臣劝他:“钱财本来是用来保命的,您为什么把财物看得比生命还贵重呢?”

叔孙豹说:“各国举行会盟,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国家不遭侵犯。如果我进行贿赂得到了好处,别人也会这么做,如此一来盟会的宗旨还能得到贯彻吗?我虽然可以免除杀身之祸,但鲁国一定会受到攻击,所以行使贿赂对国家没有一点益处。”

停了停,叔孙豹又说:“季武子攻打莒国,应该受到惩罚,但这是他季孙氏个人行为,并没有得到国君的支持,鲁国没有过错。”

说罢,叔孙豹从自己的裙子上撕下一条布交给来人,说;“腰带恐怕太小了,把这个拿回去吧。”

赵武听到后感慨道:“面对死亡,念念不忘国家,这是忠心耿耿;宁可死也不放弃职守,这是至诚至信;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生命,这是坚贞不屈。遇事能做到这三点,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了,怎么可以杀害呢?”于是便从中斡旋,将叔孙豹保了下来。(《左传·昭公元年》)

※虎会的尊严

晋国卿大夫赵鞅(赵简子)出门,车子走上羊肠小道,家臣都挽起袖子上前推车,只有虎会把戟抗在肩上,边走边唱,好像没看见一样。

赵鞅很不高兴,叫住虎会,板起脸问:“我的车子上坡,大家都来推车,只有你没事人一样,这是做臣下的看不起自己的主君。臣子侮辱主君,你知道是什么罪吗?”

“知道。”虎会回答,“臣子侮辱主君,死上加死。”

“什么叫死上加死?”赵简子追问一句。

“就是不光自己死,妻子儿女也得跟着死。”虎会说。

“好啊。”赵鞅说,眼睛瞪着虎会。

“现在您已经听到臣子侮辱主君应该受什么惩罚了,那么,您听说过主君侮辱臣子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吗?”虎会望着赵鞅的眼睛问。

“什么后果?”赵鞅问。

“有智慧的人不会为他出谋划策,有口才的人不会为他出使国外,有勇力的人不会为他上战场。有智慧的人不出谋划策,国家就危险了;有口才的人不出使国外,国家就孤立了;有勇力的人上战场,国家就灭亡了。”

“说得对。”赵简子说。然后叫大家停止推车,摆上酒肉,请虎会坐上席,君臣开怀畅饮。(《新序·杂事第一》)

※韩起的清贫

晋国大夫叔向去见执政大夫韩起,他正在为钱发愁。叔向赶紧表示祝贺。

韩起皱起眉头,说:“有什么好祝贺的?我有执政之名,却没有执政之实,如今我连跟其他掌权大夫交往的钱财都没有,都快愁死我了,你倒祝贺,什么意思?”

叔向说:“从前栾书担任执政大夫,他的田产不足100顷,还不到卿大夫爵位应有田产的五分之一,家里连祭器都不齐备。但他品德高尚,遵守法度,名声传遍诸侯,因此在他杀了国君晋厉公后,也没有受到国人的责难。他的儿子栾黡(yan三声)正好翻了个个儿,目无法纪,贪婪放纵,竟然放高利贷敛财,多亏父亲留下的余德,他才得以善终。到了栾黡的儿子栾盈,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栾盈虽然有他祖父栾书的遗风,注重品行修养,但因为受到父亲栾黡恶行的连累,被迫逃亡楚国。

“如今您有栾书的清贫,我认为您也具有他的美德,所以向您表示祝贺。假如您追求的不是德行而是钱财,我恐怕吊唁还来不及呢,那里会向您祝贺?”

韩起听罢,立即对叔向下拜,叩头说:“我韩起差点灭亡,多亏您的及时教导保护了我。不光我韩起,就是我韩氏的先祖曲沃恒叔以下先人,也都要感激您的恩德。”(《国语·晋语八》)

※瓜田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叫宋就,曾经在魏国与楚国交界的地方当县令。那一带的人喜欢种瓜,魏国人肯下工夫,瓜长得好;楚国人敷衍了事,瓜长得不好。楚国的百姓见了眼气,半夜里偷偷溜过边境摸到对方的瓜田搞破坏,弄得瓜秧每天都有枯死的。

魏国人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请示守卫边界的亭尉,提出对楚国的瓜田进行报复。亭尉做不了主,请示县令宋就。宋就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这是结仇起祸的做法呀!别人可恶,你也可恶,为什么心胸这样狭窄呢!如果让我拿主意,就应该每天晚上派人偷偷过去,浇灌楚国的瓜田,却不让他们知道。”

就这样,一到晚上魏国人就不声不响的替楚国人浇灌瓜田。楚国人早上巡视瓜地,总是发现他们的田地被浇过,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国人非常奇怪,进行调查,发现竟然是魏国人干的。

楚国的县令得知了这一情况,非常感动,上报楚王。楚王很惭愧,也很生气,对县令说:“这是魏国暗中对我们礼让啊!追查那些去魏国瓜田搞破坏的人,也许还会发现其他罪过。”于是,楚国向边界那边的魏国人送去厚礼,赔礼道歉,并请求与魏王结交。

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魏王也认为自己的臣民做得对。可以说,魏国与楚国的交好是从宋就开始的。俗语说:“转败为功,转祸为福。”老子说:“报怨以德。”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既然知道别人的行为不好,我们就不要去加以效仿。(《新序·杂事第四》)

※全郡的表率

西汉宣帝时,韩延寿任左冯翊,出巡各县,来到高陵。有兄弟二人,因为争夺田产而相互控告,分别向韩延寿申诉。韩延寿为此深感悲哀。说:“我有幸被置于这一职位上,是全郡的表率(“幸得备位,为郡表率”。),而今却不能宣明教化,致使民间出现骨肉相争而进行诉讼的丑事,既有伤风化,又使贤德的地方长官以及啬夫、三老、孝弟等民间乡官蒙受耻辱,过错在我,我应该首先退下。”

韩延寿当天便自称有病,不再处理公务,把自己关在驿站客舍中思过。全县官员都不知如何是好,县令、县丞、啬夫、三老也都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等待处罚。于是与诉讼者同宗族的人开始相互责备,两兄弟也都十分悔恨,各自剃去头发,袒露身体,前来谢罪,表示愿意把土地让给对方,终生不敢再争执。全郡上下一片和睦,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大家互相告诫,避免出现类似的现象。韩延寿的恩德威信遍及所属24县,再没有人敢挑起诉讼争端。韩延寿以至诚待人,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资治通鉴·卷26》)

※退敌

东汉桓帝时,荀巨伯出远门探望生病的朋友,正遇上胡人攻城。朋友对他说:“我今天看来是必死无疑了,你快逃走吧。”荀巨伯说:“我大老远跑来看你,如今你却赶我走,这种为求活命而损害道义的事情,哪里是我荀巨伯能做出来的!”

胡人进城后,问荀巨伯:“我们大军一到,全郡的人都逃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生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命来换他的命。”

胡人相互议论说:“我们一群不懂道义的人,来到了讲道义的地方。”于是撤回军队,整个郡由此得到保全。(《世说新语·德行》)

※孙策的仁义之师

东汉末年,孙策南渡长江,谋求发展。他率军征伐,所向披靡,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他的强大攻势。江东民众听说孙策要来了,无不惊慌失措;官员们纷纷弃城出逃,躲进深山。不想孙策到达后,军队严守不扰民的命令,不要说掳掠了,就是一只鸡、一条狗、一棵蔬菜,也没人敢动。民众非常高兴,拿出牛肉和美酒争着去慰劳孙策的兵将。

孙策相貌英俊,谈吐幽默,性格豁达,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使用人才。不管是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只要跟他接触过的,没有不为他尽心尽力的,心甘情愿地为他去死。

孙策击败了据守秣陵的下邳国相笮融,接着又击败了占据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孙策进入曲阿,发布告示说:“凡是刘繇、笮融等人的亲朋故旧和部众,只要前来归降,一律既往不咎。愿意继续当兵的,一户只留一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和劳役;不愿意再当兵的,也不勉强。”四方应募者云集,不到10天,便得到兵众2万余人,战马1千余匹。孙策的名声威震江东。

后来,孙策攻克了皖城,安抚照顾袁术留在那里的妻小家人;他又攻克了豫章,运送刘繇的棺柩回乡安葬,厚待刘繇的家属。孙策的所作所为获得了士大夫们的赞扬。(《资治通鉴·卷61~63》)

※刘裕不成大事的原因

十六国时,东晋太尉刘裕渡过长江北伐,灭南燕国。刘裕忿恨南燕广固城久攻不下,打算将城中军民全部活埋,然后把他们的妻子女儿奖赏给自己的将士。韩范劝道:“晋朝帝室迁往江南之后,中原地区混乱不堪,士人百姓无所依靠,面对异族的强权,只有依从。既然做了人家的臣民,自然一定要尽心尽力。这些人家都是晋朝旧族,是先帝遗留下来的子民。如今王师前来讨伐异族,本应拯救他们,您却要将他们全部活埋,这难道就是他们的归宿!我私下里担心北方民众从此将断绝对王师解救他们的期盼。”刘裕肃然起敬,向韩范表示歉意,但还是杀了王公以下3千多人,没收入官的人口达到1万多。

司马光就此评论道:晋朝自从南渡长江以来,国力威望下降,无法与异族竞争,致使戎狄横行,吞噬中原。刘裕率领王师平定华东,然而却不借此大好时机礼贤下士,表彰才俊,抚慰疲惫的民众,提倡教化,荡涤劣政,从而造成士族望风响应、遗民踮脚盼望之势,反而变本加厉地肆意而为,大开杀戒以发泄自己一时的愤怒。观察他的所作所为,竟然连前秦的苻氏和后秦的姚氏都不如,这也正是他不能平定四海,成就一番美好大业的真正原因,这难道不是由于仅仅追求智谋和勇气而缺少仁义才造成这种情况的吗!(《资治通鉴·卷115》)

※以命相救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义军蜂起,其中一支以窦建德为首。窦建德攻下景城,捉住隋朝官员户曹张玄素,要杀死他。县里一千多百姓嚎啕大哭,请求代替张玄素去死。他们说:“没有比张户曹更清廉谨慎的官吏了,大王杀了他,又怎么劝人向善?”

窦建德释放了张玄素,让他在自己手下担任治书侍御史,张玄素坚决推辞。等到隋炀帝死于江都,窦建德又委任他为黄门侍郎,张玄素这才就职。(《资治通鉴·卷185》)

小结

关于人生处世,孔子有一个指导性意见,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是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依托。故事中的治政者之所以威望高,就在于“据于德”,一个县里的小官张玄素,竟有一千多人心甘情愿地以自己的生命去换他的生命,没有别的,只因为他为官清廉,理政谨慎。反面的是刘裕。刘裕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创者,算是一位不错的帝王,以掌握的资源和时势论,功业绝非仅仅限于江南一隅,然而就是无法做得更大,其中原由就是司马光总结的,德行上不去。

(二)恩

要义

恩,恩惠,也就是使人受益。由于它属于德行的延伸,通常被称为恩德。恩德意味着牺牲自己而让益于人,所以是得众的一个来源。不要说官员了,就是想当一伙盗贼的领导,舍不得或者说不会施恩惠也不成。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大强盗跖(盗跖)的手下向他请教:“做强盗的也有德行吗?”“当然,”跖说,“猜测别人家里有什么东西,这是明;带头闯进事主家里,这是勇;惊动了四邻,慌乱之中最后一个逃出来,这是义;分析事主情况,决定能不能下手,这是智;抢来了东西,能够平均分配给大家,这是仁。听着,不具备这五种德行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还没有。”(《庄子·胠箧》)这里的明、勇、义、智、仁所带来的都是恩惠,可见恩惠对树立威望有多么重要。

故事

※桑下饿人

晋国执政大夫赵盾(赵宣子)出门,看见路边一棵枯萎的桑树下躺着一个人,这人快饿死了。赵盾连忙吩咐停车,拿出食物,收拾干净了喂给那人吃。那人咽下两口食物,勉强睁开眼睛。赵盾问:“你怎么饿成这个样子?”那人回答:“我在外面给人当仆役,回家路上断了粮,张不开嘴跟人要吃的,也伸不出手去偷东西,结果饿倒了。”

赵盾心想,这是个好人,又拿出两条肉干给他。这人行礼接受了,但没有吃。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给老母亲带回去。赵盾让他把肉吃了,又送他两捆干肉和100枚钱,然后登车离去。

两年后,国君晋灵公受人挑唆,密谋除掉赵盾。他请赵盾喝酒,事先在房中埋伏好了武士。赵盾感觉情况不对,酒喝到一半就出了屋子。灵公命令武士追上去杀死他。一个武士跑得特别快,追上赵盾,说:“喂,您赶快上车逃走,我来断后,挡住追兵。”

赵盾问:“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说:“问名字干什么?我就是当年桑树下快要饿死的那个人。”说罢,返身与追兵拼杀,寡不敌众,力尽而死。赵盾得以逃脱。

这就是《尚书》上讲的“恩德再微薄也不能说是小”的意思。赵盾对一个人实施恩德,尚且能够换来以命相报,更何况是对万人实施恩德呢!(《吕氏春秋·报更》)

※扯断帽带的夜宴

楚国君主楚庄王举行酒宴,日落之后,火烛突然熄灭了。趁着黑暗和混乱,有人拉扯美人的衣服。

美人一把拉断了这个人帽子上的带子,向庄王告发说:“有人调戏我。我揪断了他的帽带,请命令立刻点燃灯烛,抓住那个无礼的人。”

庄王说:“请人家喝酒,喝多了难免失礼,怎么能够因为显示你的节操而羞辱士人呢?”于是命令大家说:“今天咱们一块儿饮酒,不扯断帽带不算尽兴。”结果一百多位大臣,统统扯断了帽带,然后才点起烛火,人人尽兴而归。

两年后,楚国与晋国开战。一个人始终冲在前面,两军5次交锋,他每次都能斩下敌人首级。在他的带动下,楚军人人奋勇,击败了晋军。

庄王感到奇怪,叫过那个人问:“我德行微薄,又从来没有特殊地照顾过你,你为什么这样拼死而战呢?”那人回道:“臣罪该万死。我就是那个夜宴中被美人扯断帽带的人。您不仅不追究我的罪过,还替我遮掩。我时常想报答大王,现在终于等来了机会。”

积累德行的人一定会得到回报。(《说苑卷六·复恩》)

※一定要向民众施恩惠

齐国君主齐景公出访晋国,晋国君主宴请他,请晋国的贤人、盲音乐家师旷坐陪。

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事。师旷说:“您一定要向民众施恩惠。”

喝到一半,景公又问师旷治理国家的事。师旷说:“您一定要向民众施恩惠。”

宴会结束,师旷送景公,他又再次向师旷请教。师旷回答的还是那句话:“您一定要向民众施恩惠。”

回到馆舍,景公的心里还在琢磨这个问题,酒虽然没有醒,但已经明白了师旷话中所指。原来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他们很会笼络百姓。他俩地位高,又很富有,民众都很欢迎两位公子,他们已经威胁到了景公的国君位置。师旷建议他向民众施恩惠,就是要他与两个弟弟争夺民众。

景公回到齐国后,打开仓库把粮食分给民众,把财物赐给孤寡人,直到仓库里没有了积压的粮食,没有了多余的财物。他还把没有临幸过的宫女嫁出去,定期供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口粮。

过了两年,两个弟弟逃走了,一个逃到楚国,一个逃到晋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三个追随者

孟简子担任魏国的国相,立有兼并卫国的大功,后来因罪出走,逃到东边的齐国,齐国的国相管仲前去迎接。

管仲问:“老兄您主政魏国兼并卫国时,家里面有多少门客?”

孟简子伸出三根指头:“3千多。”

又问:“如今有多少人追随您而来?”

孟简子伸出的还是三根指头:“3个人。”

接着问:“他们是什么人?”

答:“其中一个人死了父亲,无力安葬,我替他埋葬了;另一个人死了母亲,没钱办丧事,我替他尽了孝;再有一个人的哥哥被关进监狱,我把他救了出来。这样才有3个人随我一起来到这里。”

管仲登上马车,叹息道:“唉!看来我定然要走上穷途末路了。我没有做到像春风那样给人以温暖,也没有做到像夏雨那样给人以雨露,我定然要走上穷途末路了,唉。”(《说苑卷五·贵德》)

※管燕的眼泪

管燕得罪了齐王,想离开齐国到别的国家去谋事,问左右亲信:“你们谁跟随我去?”

没有一个人应答。

管燕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说:“可悲呀,士人为什么如此容易得到却又如此难以使用呢?”

一个人说:“您面前的美食吃不完,而士人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您的侍妾穿的都是绫罗绸缎,而士人想用它们做个衣饰边儿都办不到。财物是您所看轻的,生命是士人所看重的。您不肯把您看所轻的财物给士人,却要求他们把自己所看重的生命献给您,这可能吗?”(《战国策·齐四》)

※两匹骡子

晋国的卿大夫赵鞅(赵简子)养了两匹白色的骡子,当宝贝看待。

一天半夜,有人扣门求见,来人叫阳城胥渠。赵鞅封地有一个叫广门的城邑,阳城胥渠担任这个地方的长官。他对门吏说:“请报告主君,他的家臣阳城胥渠病了,医生讲,只有吃白色骡子的肝脏,病才能够医治,要不只有等死。”

门吏报告了赵鞅。这时一个叫董安于的家臣在场,听说后怒火上窜,说:“这个阳城胥渠太不像话,竟然打起我们主君心爱之物的主意,这种无礼狂徒,不宰了干吗!”赵鞅说:“为了保住骡子的命而杀人,岂不是太不仁爱吗?为了保住人的命而杀掉骡子,这不是仁爱的要求吗?”于是命令厨师立即杀掉骡子,取出肝脏交给阳城胥渠。

不久,赵鞅讨伐北方的狄人,广门邑派兵跟随出征,左队700人,右队700人。人人奋勇,个个向前,抢先登上城头,斩获敌人无数。(《吕氏春秋·爱士》)

※吴起吮疮

战国时期,吴起在魏国当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躺在地上,痛得要命。吴起见了,心中不忍,近前跪下,伏在士兵身上用嘴吸吮疮中的脓血。不光这个兵,所有的兵都感动极了。这个兵的母亲当即就落泪了,哭得非常伤心。有人问她,大将军如此仁爱的对待您的儿子,您干吗这样难过呢?母亲摇摇头,答道,您有所不知,大将军曾经为我儿子的父亲吸吮创口,没多久他便战死了;如今大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吸吮创口,他也活不了几天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李固感化盗贼

东汉顺帝时,荆州(辖今湖南、湖北及周边地区)盗贼纷起,长期不能平定,朝廷任命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到任后,派遣官吏到所管辖的境内各地进行慰问,对盗贼从前的行为一律予以赦免,让他们重新做人。盗贼首领夏密等率领手下头目6百余人,将自己捆绑起来,自首投降。李固一律宽赦他们,让他们回去,互相转告,宣扬朝廷的声威和法令。半年之内,其余的盗贼全部投降,州内恢复了平静。

朝廷又任用李固为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北)太守。其时境内盗贼猖獗,盘根错节,官府派出上千名郡兵围剿,都不能取胜。李固到任后,将郡兵全部解散,遣送回家务农,仅选择善战的郡兵约一百余名留下,用恩德和威信招降盗贼。不到一年,盗贼全部散去。

杜乔到兖州(今鲁西南及豫东地区)视察后,向朝廷上表,称泰山郡太守李固的政绩为天下第一。于是,汉顺帝将李固征召到京都洛阳,任命他为大匠(掌管建筑工程的官)。(《资治通鉴·卷52》)

※一份烤肉

还是西晋初年,东吴名士顾荣住在洛阳。一次有人请他吃饭,他发现端菜的侍从好像非常想尝尝烤肉,便把自己的一份送给那人吃,引来一片讥笑。顾荣正色道:“哪有成天端着烤肉来来去去,却不知道肉味的道理的呢!”后来发生战乱,顾荣南渡长江避难,每遇危急,总有一个人出现在身边张罗。顾荣问这人何以如此,原来他就是当初的那位侍从。(《世说新语·德行》)

※黄金饼

南北朝时,南梁武陵王萧纪起兵与梁元帝萧绎争夺帝位,双方军队僵持不下。萧纪用一斤黄金做成一个饼,一百个黄金饼装一箱,积攒的黄金共有一百箱,银子五百箱,其他锦缎之类的东西也很多。每次作战,他都把这些东西挂起来让将士们看,但并不分给大家。宁州刺史陈智祖建议把这些财物分发下去,萧纪不听,陈智祖知到这样下去必败无疑,痛哭而亡。

由此将士离心离德,逐渐解体。萧纪兵败逃走,游击将军樊猛率军追上萧纪座船,萧纪绕床而走,边躲边把装金子的口袋扔向樊猛,说:“我用这袋金子雇你,送我去和萧绎见一面。”樊猛说:“天子怎么能随便见面,杀了你,金子还能跑了吗?”说罢,樊猛杀了萧纪和他的小儿子。(《资治通鉴·卷165》)

小结

施恩有两种情况,一种出于诚,是真心实意的,像赵盾、李固就属于这一类,他们这么做与所持观念有关,认为作为人,作为官员,就应该具备爱心。另一种主要出于功利,是假的,或者半真半假,做出来给人看,所谓假仁假义,收买人心,人们把这叫做小恩小惠,吃小亏占大便宜,齐景公、吴起就是代表。无论真假,都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所以才能够得到民众和将士的拥戴。如果一毛不拔,那就只好去做萧纪了。

(三)功

要义

功,功业,由于它是人们付出后所取得的收获,所以又叫功劳。具体到官员,就是政绩。关于政绩,老百姓最喜欢说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类似的表达还有,保一方平安,树一方新风。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官员有政绩,民众一定记在心里,口耳相传,放在古代,会立碑建祠,说不定还会当做城隍供起来。

故事

※太子忽的功劳

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忽,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忽。

齐国君主齐僖公看这个年轻人有出息,提出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他,不想竟然被他婉言回绝了。人们奇怪,不明白他为什么主动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太子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应该根据它选择配偶,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文姜跟我不合适。《诗》中唱道:‘自求多福’,福分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仰仗大国能有多少好处呢?”

君子都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设计。”

后来,北边的戎族侵犯齐国,诸侯纷纷派军援救,太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前往。戎族被击退了,太子忽的功劳最大。齐僖公再次提出结亲,这时文姜已经嫁到了鲁国,齐君打算把另一个女儿许配给他,又被太子忽婉言回绝了。

人们问他原因,他说:“上回我对齐国没有做什么,不好接受,如今我对齐国有功,就更不能接受了。如果我现在答应了,岂不是有仗着援军的威势强娶人家女儿的嫌疑?那时我真不知道民众将会怎么议论我。”(《左传·桓公六年》)

※五国联军统帅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国公子信陵君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挽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

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信陵君。贤士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有的事情不能知道,有的事情不能不知道;有的事情不能忘记,有的事情不能不忘记。”

“这话怎么讲?”信陵君问。

“别人憎恶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不能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不可以不忘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如今您杀了晋鄙,挽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极大的恩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等一会儿见到赵王,希望您能忘掉解救赵国的事。”唐且说。

“我遵从您的教诲。”信陵君恭恭敬敬地回答。

信陵君假传王命,回不了魏国,只好在赵国居住下来,这一住就是10年。秦国趁魏国无人,不断发兵攻打魏国。魏王吃不住劲,请回信陵君。信陵君被5个国家推举为对抗秦国的联军统帅,大家都听他的。在他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打得强悍的秦军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信陵君名动天下。各国宾客纷纷呈献兵法,信陵君一一题写书名,世人称《魏公子兵法》(《战国策·魏四》)(《史记·魏公子列传》)

※政绩天下第一

西汉宣帝时,黄霸出任颍川(治所今河南禹县)太守。他命令郡内驿站和乡官一律畜养鸡、猪,用以救济鳏夫、寡妇和贫困者。接着又订立规章制度,设置父老、师帅、伍长等乡官,由他们出面在民间推行。黄霸教育百姓行善防恶,务农养蚕,督促他们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增加财富,他特别告诫百姓节俭用度,避免浪费。黄霸的治理有些婆婆妈妈,开始时让人感到繁琐细碎,然而却易于推行,能够收到实效。黄霸善于发现问题,他接见官吏和百姓,注意从交谈中寻找线索,经过思考、核查把握事情真相,属吏和百姓不知其中奥妙,视他如神明一般,不敢有丝毫欺瞒。奸邪坏人纷纷逃到别的郡,颍川地区盗贼日益减少。

黄霸对下属官吏奉行教育和感化宗旨,对确实不遵从的,才施以刑罚,力求成全和保护他们。许县(今河南许昌)县丞年老耳聋,郡督邮禀告黄霸,打算命其退休。黄霸说:这位县丞是个清官,虽然年老,但尚能下拜起立,迎来送往,只不过有些耳聋,又有什么妨碍?应当好好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频繁地变换重要官吏,会增加送旧迎新的开销,奸猾官吏还会趁机藏匿档案记录,盗取财物,所消耗的全部费用,无论公私都要由百姓承担。再说新换的官吏也未必贤能,或许还不如原来的,会进一步增加混乱。黄霸认为,理政的方法其实不过是去掉过于不称职的官吏而已。

黄霸外表宽厚,内心明察,在官吏中威信非常高,很得民心,郡内户口连年增加,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汉宣帝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不久因被指控违法,连续受到降级处分。后来宣帝下诏让他重返颍川,以八百石官秩任颍川太守。

黄霸在颍川郡前后主政共8年,政通人和,当时吉祥鸟多次飞聚各郡国,以颍川郡最多。宣帝颁布诏书说:颍川太守黄霸,对各项诏令都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境内百姓向往礼义教化,孝顺父母的子女、相互友爱的兄弟、保持贞节的妇女、尊敬老人的子孙日益增多;郡内田界相邻的农人彼此谦让,路上遗失的东西无人拾取;人们奉养照顾孤寡老人,帮助贫苦穷弱,有的监狱连续8年没有重罪囚犯。宣帝特赐黄霸关内侯爵位和二千石俸禄,赏黄金一百斤,同时对当地孝顺、友爱以及其他品行突出的百姓,包括三老、力田等乡官,分别赐予不等的爵位和财帛。几个月后,宣帝征调黄霸担任太子太傅。

黄霸后来被任命为丞相。自汉朝建立以来,评价治理百姓的官吏,黄霸居第一位。(《资治通鉴·卷25~27》)

※一件政绩

东汉殇帝时,王涣任洛阳令。他勤于政务,逝于任上。百姓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他的灵柩运回家乡,途经弘农,家家在路旁设案,进行祭祀。官吏询问缘故,大家都说:以往我们运米到洛阳,屡屡遭受官吏和士卒掠夺,损失达到一半。自从王君到任,我们就不再遭受侵害和冤屈了,因此前来报恩。洛阳民众为王涣建立祠庙,并作诗纪念他。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合着音乐诵唱这些诗篇。执政的邓太后下诏说:“忠良的官吏是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治理的因素,朝廷急切地渴求忠良,但得之甚少。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勤奋的官吏。”(《资治通鉴·卷48》)

※士子们的偶像

东汉桓帝时,有一位御史叫朱穆,刚正不阿,皇帝下诏命他出任冀州刺史。朱穆北上冀州,各地主官听说他已经渡过黄河,弃官而去的达40多人。当时宦官得势,朱穆严惩犯法的宦官家人。桓帝大怒,命令廷尉问罪,判处朱穆服苦役。太学学生数千人前往宫门上书,为朱穆申辩,说:“天下有识之士,都认为朱穆如同大禹和后稷那样勤劳王事,却遭到了与共工和鲧一样的惩罚,如果死者有知,那么尧帝将在崇山的坟墓里发怒,舜帝也会在苍梧的坟墓里忿恨。宦官窃取大权,为非作歹,朱穆昂然而出,奋不顾身,并非不喜欢荣耀而喜欢羞辱,不喜欢生命而喜欢死亡,只是深感王道不振,担心天道丧失,故而满怀忧心,为朝廷深谋远虑(“非恶荣而好辱,恶生而好死也,徒感王纲之不摄,惧天纲之久失,故竭心怀忧,为上深计。”)。我们大家甘愿接受在脸上刺字的黥刑,,脚戴铁镣,代替朱穆去服苦役。”桓帝看到奏章后,赦免了朱穆。(《资治通鉴·卷53》)

李膺再度出司隶校尉,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成绩卓然。特别是对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的打击更是严厉,吓得他们连宫门都不敢出。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怎么回事。宦官们一齐叩头,哭着说:“我们害怕司隶校尉李膺。”时值朝政一天比一天混乱,法度崩塌毁坏,李膺对朝纲的维护、对法制的执行显得尤为可贵,因此声望一天高过一天。凡是读书的士子,只要得到李膺赏识,受到他的接见,便被称为“登龙门”。(《资治通鉴·卷55》)

※书生陆逊

三国时,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陆逊被吴王孙权任命为大都督。部下众将,不是当年孙策开创江东大业时的老部下,就是孙权的同族或亲戚,他们目中无人,根本不把陆逊这个年轻统帅放在眼里,不听从他的指挥调度。陆逊手按宝剑说:“刘备是名震天下的英雄,就连曹操都忌惮他,如今他的大军已经进入我国境内,是我们的强劲对手。诸位都受过国家大恩,应该上下和睦,齐心协力对付强敌,报效国家。然而你们却不服从我的命令,这样做对谁有利?我陆逊虽是一介书生,但深受主公重托,出任大都督一职,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作我的部将,是认为我还有一点点可以称道的地方,就是能够忍辱负重。大家各有职责,岂能推辞!军法无情,不可违背!”

大败刘备后,诸将得知计谋多出自陆逊,不由大为敬服,再也见不到不听从命令的人了。

孙权知道了当初情况,问陆逊:“将军当初为什么不向我举报那些不听指挥的人?”

陆逊答道:“主公对我倍加信任,恩重如山,这些将领,或者是陛下的心腹爱将,或者是陛下的得力助手,或者是国家的功臣,在陛下眼中都是共同成就大业的人,深得倚重。我仰慕蔺相如、寇恂为了国事委屈求全的高风亮节,我的言行也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国家为转移。”

孙权大笑,倍加赞赏,加陆逊辅国将军衔,兼任荆州牧,封江陵侯。(《资治通鉴·卷69》)

※造桥

西晋初年,尚书杜预认为黄河上的孟津渡口过于险要,请求在富平津渡口建造一座大桥。有人议论说:“殷、周时期的都城,都建在黄河边上,经历了圣人贤人的时代却没有造桥,想必是不适合建桥的缘故。”但杜预仍然坚持造桥。桥终于建成了。晋武帝召集百官进行庆祝,他举起酒杯敬杜预说:“如果不是你,这桥就建不起来。”杜预回答:“如果不是陛下圣明,我也没有机会施展我的技能。”(《资治通鉴·卷80》)

※对政绩卓著官员的评语

南北朝时,南梁任命右卫将军冯道根为豫州刺史。冯道根谨慎、憨厚、木讷,行军作战能督促约束士兵;诸将争夺功劳,只有冯道根一个人默不作声。他为政清廉、简要,官吏和民众都念他的好。梁武帝曾赞叹道:“道根所在之处,让朝廷想不起来还有这么一个州(“道根所在,令朝廷不复忆有一州。”)。”(《资治通鉴·卷148》)

也是南北朝时,北齐君主文宣帝高洋连年用兵塞外,给事中唐邕掌管军务,自督将以下将领们的履历以及各部兵力的强弱、人数、驻防、调动、器械、粮草,等等,没有不熟悉的。有时高洋检阅军队,虽然有好几千人,但他不拿文簿,挨个点名,竟然没有一个差错。高洋常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个人当一千个人用(“唐邕强干,一人当千。”)。”又说:“唐邕每次处理军务,手下写作文书,口里叙述处理意见,耳朵听着汇报,手嘴耳并用,实在是奇人啊!”在得到高洋的宠信和赏赐上,群臣中没有人能比得了唐邕。(《资治通鉴·卷164》)

周武帝宇文邕任命北齐旧臣李德林为内史上士,把朝廷昭告以及潼关以东人员的任用,全部托付给他。武帝曾对群臣说:“我平日只听说过李德林的名字,又经常看到他所作的齐国昭告文书,正是人们所说的天上的人物,哪里想得到今日能为我驱使。”神武公纥豆陵毅接话道:“我听说麒麟凤凰,是王者的祥瑞,只能以德行来感化,不能用强力而获得。其实,即使获得了麒麒凤凰,也没有什么用,哪里象李德林,既是祥瑞又有用处(“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宇文邕大笑着说:“就是您说的那样。”(《资治通鉴·卷173》)

唐太宗时,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世勣任职16年,令行禁止,无论是中原民众还是外族,无不归附。太宗说:“隋炀帝驱使百姓,修筑长城以防备突厥,最终也没见到什么好处。我只是把李世勣放在晋阳,朝野便不受惊于边境上马蹄扬起的烟尘,他做为长城,不是更加雄壮吗(“其为长城,岂不壮哉!”)!”不久,李世勣出任兵部尚书。(《资治通鉴·卷196》)

唐宣宗与宰相们议论宪宗朝官吏的政绩。周墀说:“我曾经在江西做官,走遍洪、江、鄂、岳、虔、吉、袁、抚八州,常常听当地百姓传颂一个名字——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已经死去40年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仍在歌唱思念他,就象韦丹还活着一样。”宣宗下诏指定史馆修撰杜牧撰写《丹遣爱碑》,以资纪念,并且提拔韦丹的儿子河阳观察判官韦宙为御史。(《资治通鉴·卷248》)

※朝堂空矣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当政时的重臣,为人正直无私,政绩突出,威望很高,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和倚重,在这方面没有哪个大臣能够比得上。武则天很少直呼狄仁杰的名字,常常称他国老。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也不计较,即使不合自己的心意,也往往接受下来。

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巡游,途中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落在地,他的坐骑受惊乱蹦乱跳,武则天命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马的笼头把它拴好。

狄仁杰因年老多病屡次提出退休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狄仁杰入朝参见,武则天不让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大礼,我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按照制度,朝臣须轮流在宫中值夜班,武则天免除了狄仁杰的这项差事,特别叮嘱他的同僚:“如果不是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不要去打扰狄老先生。”

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空了(“朝堂空矣!”)!”此后凡遇大事,或者朝臣不能决断,武则天便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国老夺走了呢!”(《资治通鉴·卷207》)

小结

政绩无疑是树立威望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因为它与民生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最受官员的关注,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最大。然而失误也往往出现在这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建立政绩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这个失误不难避免,只要坚持以民众的福祉为目的、为标准、为取舍,不参杂其他,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会赢得好口碑,既造福地方,也给自己加了分。

(四)言

要义

言,言论。言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揭示了道理,给人以启迪和引导。儒家非常重视道理,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表达的就是道理对人生的意义,为了放大它的价值,竟不惜把其置于生命之上。佛家也这么看,《金刚经》中有一段对话,佛问弟子须菩提:如果有一个人,能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回答是非常多。佛说:如果有人信奉佛经中的道理,哪怕给别人解释其中的一个四句偈,他所获得的福报也会超过这个人。道理大于财富,大于生命,而言论则是道理的载体,所以它才得以传颂,经久不衰,成为古人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的一项。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经典著述,如《论语》、《老子》、《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其影响力无须多言。其实还有一种言论,虽然仅是只言片语,但流传甚广,被当代或后世奉为至理名言,载入史册。下面列举的就属于后一种。

故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朝征调百姓前往渔阳屯戍守边,9百人途中驻扎大泽乡,陈胜、吴广被指派为屯长。天降大雨,道路不通,计算日期,已不可能准时抵达防地。秦法规定,延误戍期,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杀掉押送他们的官吏,把戍卒召集到一处,说:“你们都已经延误了戍期,该当杀头。即便侥幸躲过刑杀,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长久在外戍边,死去的要占到十之六七。再说了,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高扬威名!王侯将相难道是血统决定的吗(“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全都响应。(《资治通鉴·卷7》)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秦末,项羽率军进入秦朝腹地关中,驱兵西进,洗劫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宫室,大火燃烧了三个月不熄灭。然后带着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秦地民众大失所望。

韩生劝说项羽留守关中,建都称霸。项羽望着满目的残垣断壁,心中惦念东方的家乡,说:“富贵了不返归故乡,就像身穿绵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韩生退下道:“人家说楚人像是猕猴戴上人的帽子(“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不其然!”项羽听说后很不高兴,把韩生活活煮死了。(《资治通鉴·卷9》)

※养虎自遗患

楚汉相争,双方打得烦了,便约定平分天下,以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名为“鸿沟”的运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项羽随即领兵返回东方,刘邦也想西行回到关中。张良、陈平劝刘邦说:“我们已经得到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来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楚的大好时机。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这叫作‘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养虎自遗患”)。”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资治通鉴·卷10》)

※小不忍,害大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在平定吴、楚叛乱中立有大功,他与景帝一母所生,关系非常亲密。母亲窦太后想让梁王做帝位继承人,便借着酒宴机会对景帝说:“你乘车出入,要让梁王坐在你身边。”景帝直起上身答:“好。”酒后,景帝征询大臣们的意见,袁盎等人说:“不可。春秋时宋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造成的祸乱持续了整整五代人。小处下不了狠心,则会伤害大义,所以《春秋》赞成以大义为主宰。”(《资治通鉴·卷1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西汉宣帝时,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丞相长史黄霸批评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被逮捕下狱。坐牢的时间很长,夏侯胜有学问,黄霸提出跟他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夏侯胜不愿讲,心想已经定了死罪,学了也没用。黄霸引用孔子的话说:“早晨明白了道理,即便晚上就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赞赏他的志向,便答应了。二人在狱中度过了两个冬天,一个不倦地讲,一个不倦地听,就没间断过,直到出狱。夏侯胜获释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专门给皇子讲课,90岁上去世。为报答师恩,太后特赐奠仪2百万钱,为夏侯胜穿了5天丧服,天下儒生都觉得脸上有光。黄霸获释后,先任地方长官,后任朝廷丞相,口碑极好,他关注民生,打击邪恶,宽厚而明察,被评为政绩天下第一。(《资治通鉴·卷24》)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西汉哀帝时,董贤得宠,哀帝给他增加采邑2千户。丞相王嘉上密奏劝谏说:“财富都是百姓创造的,从前孝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因为要耗费百金而没有动工。如今董贤却把国家的赋税作为私人恩惠随意施舍,甚至一家就可得到千金的赏赐。古往今来的贵臣,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有关董贤的流言四处传播,没人不恨他。俗谚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我时常为他感到寒心。”(《资治通鉴·卷35》)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跟她闲聊,把话头引到朝臣身上,察看她的心意。公主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道德气度,群臣里没人能赶得上他。”不久刘秀召见宋弘,事先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谚语说‘地位贵重了就要更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要更换妻子’,这符合人情吧(“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答:“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困难时的妻子不能分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回头对着屏风后面说:“得,没戏了!”(《资治通鉴·卷40》)

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很受太宗皇帝赏识。太宗对他说:“我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你,如何?”尉迟敬德叩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然卑微,但跟我同甘共苦多年。尽管我才疏学浅,却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更换妻子的言行(“富不易妻”)。”太宗只好作罢。(《资治通鉴·卷195》)

※臣亦择君

王莽新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刘秀在洛阳称帝。隗嚣派马援到洛阳去见刘秀。刘秀坐在廊屋中,只戴着头巾,笑迎客人,令马援非常感动。叩头说:“当今的天下,不光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我曾受命到成都去见公孙述,我与他是同县人,自幼关系很好,可他却布置武士持戟站在殿阶下,然后才接见我。我远道而来,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人,如此毫无防备地对待我?”从这件小事上马援认定刘秀是汉高祖一类的人物,归附了他。(《资治通鉴·卷41》)

※为将当有怯弱时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部将夏侯渊能征惯战,打了不少胜仗。曹操时常告诫他说:“作为将领,应当有胆怯的时候(“为将当有怯弱时”。),不能单凭勇猛。将领当然要以勇敢为根本,但要学会使用智谋计策;如果只晓得依凭勇气,不过只是敌得过一个汉子的寻常人罢了。”(《资治通鉴·卷68》)

※汉、贼不两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后主说:“先帝(刘备)心中最大的事情是汉朝与魏贼(曹操)不能同时并存(“汉、贼不两立”。)。”(《资治通鉴·卷71》)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

三国时,王沈出任魏国的豫州刺史,到任便悬赏征求各方意见。一位姓褚的主薄说:“冰炭不会说话但冷热本质自己便显示出来,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资治通鉴·卷77》)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西晋时,益州刺史重用巴人李庠,派他在外统军。长史杜淑、张粲反对,说:“不是我们的族类,一定不会跟我们一条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倒转长矛交给别人让他刺杀我们,应当尽早除掉他。”(《资治通鉴·卷84》)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西晋惠帝时,关内侯索靖察觉到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皇宫门前铜铸的骆驼叹息着说:“以后会在荆棘丛中见到你吧(“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资治通鉴·卷83》)

※今九州糜沸,群雄竟逐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前司隶校尉刘暾对王弥说:“当今的九州像一锅沸腾的粥上下翻滚,群雄竞争,逐鹿中原(“今九州糜沸,群雄竟逐”。)。”(《资治通鉴·卷87》)

※见此张缓

晋人孙绰作《庾公诔》,袁桥看了说:“从文章中能看出一张一弛的治国之道(“见此张缓”)。”时人认为这是著名的鉴赏评语。(《世说新语·文学》)

※譬如写水著地

东晋时,殷浩问:“上天赋予人禀性,本来是无心而为,然而为什么恰恰是好人少,坏人多呢?”在座的人无法回答。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这好比把水泼在地上,水只是自然流淌,断不会成为规整的方形或圆形(“譬如写(泄)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园者”)。”时人极为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世说新语·文学》)

※此子疲于津梁

晋人庾亮曾经去佛寺,看见一尊卧佛,便说:“这位先生因为普渡众生而疲劳过度(“此子疲于津梁”)。”被时人奉为名言。(《世说新语·言语》)

※迷众之罪大也

东晋范宁,喜好儒学,性格质朴正直。他常说王弼、何晏的罪恶比夏桀、商纣还要大,有人认为这个评价太过分。范宁说:“王弼、何晏蔑视、抛弃经典文献,贬斥仁义,醉心于飘忽的言辞和空泛的学说,影响后世学子,造成士大夫们翻然改弦易辙,以至于礼崩乐坏,晋室倾覆,中原大地沦落于异族统治。其流毒直到今天还在害人。夏桀、商纣的暴政不过一时,但也足以使他们身败名裂、国家覆灭,成为后世的戒鉴,是躲不过百姓的谴责的!在我看来,为害一个时代的祸患轻,为害数代的祸患重;自己身败名裂的罪恶小,迷惑众人的罪恶大(“一世之祸轻,历代之患重;自丧之恶小,迷众之罪大也!”)!”(《资治通鉴·卷101》)

※我甲在心

十六国时,前秦进攻后燕。燕主慕容农说:“善于用兵的人,凝聚士众靠的是人心,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参军赵谦认为,敌军铠甲兵仗精良,但军心不稳,应该迅速出击。慕容农说:“他们的铠甲在身外,我们的铠甲在心里(“彼甲在外,我甲在心”。),白天交战,士兵们看见他们装备精良,容易心生畏惧,不如等到晚上出击,定然获胜。”(《资治通鉴·卷105》)

※忠孝之道,难以两全

十六国时,南凉王秃发檀兵败,部众逃散,只有散骑侍郎阴利鹿跟随。秃发檀问阴利鹿:“我的亲人和部属全都各自逃命,你为什么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阴利鹿说:“我家里有老母在堂,不是不想回家,然而既然委身为臣,忠孝就难以两全(“忠孝之道,难以两全”。)。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能为陛下两眼哭出血来向邻国求救,但怎么能够离开您的左右呢?”秃发檀叹息说:”真正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如今众人弃我而去,在忠义上始终无亏的只有你一人!”(《资治通鉴·卷116》)

※直唱大言

十六国时,西凉司马索承明上书君主李暠(gao一声),建议讨伐北凉的沮渠蒙逊。李暠召索承明进宫,对他说:“沮渠蒙逊是百姓的祸患,我怎么能够忘了他!只不过我的实力还不足以除掉他。你如果确有可以擒获他的计谋,应该告诉我,只是一味地唱高调说大话(“直唱大言”),让我向东讨伐,这和说‘石虎(后赵君主)这小崽子,应该抓起来绑到市井上砍掉脑袋’的人,有什么区别?”索承明满面羞愧,惶恐退下。(《资治通鉴·卷117》)

※不足劳少壮故耳

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起兵反抗朝廷,孝武帝任命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领军前去讨伐。沈庆之到达广陵城下,刘诞登上城楼,对沈庆之说:“沈公已到满头白发的年龄了,何苦还来这里呢!”沈庆之答:“朝廷认为你狂妄愚蠢,不需要烦劳青壮年出马(“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耳。”)。”(《资治通鉴·卷129》)

※宁为南鬼,不为北臣

南北朝时,北魏将领李佐攻打南齐的新野,城破,活捉太守刘思忌。李佐问他投降还是不投降?刘思忌答:“宁可做南国的鬼,也绝不当北国的臣(“宁为南鬼,不为北臣”)!”(《资治通鉴·卷141》)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南北朝时,南齐君主东昏侯萧宝卷无道,雍州刺史箫衍起兵讨伐,朝廷派萧颖胄等人迎战。萧颖胄的谘议参军柳忱劝他说:“朝廷的昏狂悖乱日益严重,京城里有地位的人无不人心惶惶。如今我们幸好远离朝廷,获得了暂时安全。朝廷要我们与雍州作战,是想使双方相互残杀。难道您忘记了尚书令萧懿的事情吗?他以几千精兵击败崔慧景的十万之众,却遭到一群邪恶小人的陷害,灾祸很快找上门来。‘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后面的事情才能明白。’”(《资治通鉴·卷143》)

※怯防勇战

南北朝时,梁朝冯道根戍守阜陵,一到任,便张罗着修筑城壕,派人四出侦察放哨,好象敌人马上就要到来一样。大家都讥笑他。冯道根却说:“防御要怯懦,作战要勇敢(“怯防勇战”),说的正是我现在做的呀。”城壕还没完工,北魏2万兵众突然出现在城下,众人大惊失色。冯道根命令敞开城门,自己身着宽袍大袖的便服登上城楼,挑选2百精兵出城交战,击败了对手。北魏人见冯道根神态悠闲,初次交锋又不顺利,便撤走了。(《资治通鉴·卷145》)

※两姑之间难为妇

南北朝时,北周丞相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与皇帝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宇文护相中了开府仪同三司杨坚,想引为心腹。杨坚回家跟父亲杨忠商量,杨忠说:“两个婆婆之间的媳妇最难当,你不能去(“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杨坚便推辞了。(《资治通鉴·卷170》)

※丈夫不死,当立大功

隋朝人窦建德,年轻时就崇尚豪侠义气之举,胆识力气过人,在乡里很有号召力。隋炀帝时,朝廷招募人远征高丽,窦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同县的孙安祖也在招募之列,他家遭水淹,妻子饿死,他以此为由,推辞不去。县令鞭打孙安祖,他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建德家,官军循踪追来。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帝时就征讨过高丽,那时国家富庶强盛,尚且不能成功,如今水涝成灾,百姓穷困,定然造成天下大乱。大丈夫不死,应当建立伟大功业(“丈夫不死,当立大功”),怎么能够甘心作逃奴呢!”于是率众起义。(《资治通鉴·卷181》)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朝末年,天下反叛。义军首领李密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说:“砍光南山竹子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引来东海万顷波涛,也洗刷不尽他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祖君彦的手笔。(《资治通鉴·卷183》)

※吾当折杖驱之耳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逼死隋炀帝,回师向西,与义军李密对峙。李密隔着淇水斥责宇文化及,说:“你本来不过是匈奴人的奴才,父兄子弟深受隋朝恩典,才有了世代富贵,满朝文武找不出第二家。主上失德,你不能以死规劝,反而弑君背叛,竟想窥测篡夺天下。你不效法蜀汉诸葛瞻的忠诚,却效法汉朝霍禹的背逆,实为天地所不容,还有什么前途!如果立即投降,还可以维持你家血脉延续。”宇文化及沉默不语,低头看地,若有所思,良久,突然抬起头瞪大眼睛高声叫道:“我是来跟你打仗的,掉什么书袋!”李密对身边的人说:“化及糊涂至此,竟然做起了帝王梦,我要折根树枝做棍子把他赶跑(“吾当折杖驱之耳!”)!”(《资治通鉴·卷185》)

※因人所利而行之

唐朝高宗时,吐蕃派遣大臣仲琮入朝进贡,高宗询问吐蕃风俗。仲琮说:“吐蕃土地贫瘠,天气寒冷,民风纯朴厚重,但法令严整完备,上下一心,讨论政事常常自下而上,根据人们的利益决定取舍(“因人所利而行之”。)。这是吐蕃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资治通鉴·卷202》)

※当笑而受之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娄师德被任命为同平章事。他为人宽厚,清廉谨慎,被冒犯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迟缓,李昭德总是等他,心中来气,骂他“乡巴佬”。娄师德笑着说:“师德不作乡巴佬,谁还作乡巴佬。”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将要动身,娄师德对他说:“我当宰相,你又当刺史,得到的恩庞太盛,别人会眼红的,怎样做才能避祸呢?”弟弟长跪不起,说:“今后就是有人唾我的脸,我也只是擦拭而已,这样兄长就不会担心了。”娄师德面现忧虑,说:“这正是我不放心的地方!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是违背人家的意志,只能加重对方的怒气。唾液不擦自干,应当笑着承受它(“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205》)

※口有蜜,腹有剑

唐朝玄宗时,李林甫做宰相,凡是才能、名望、功业在自己之上的人,凡是与玄宗皇帝关系比较密切、权势将要接近自己的人,一定千方百计地搞掉。尤其忌恨文学之士,表面做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满口甜言蜜语,但暗地里使坏。时人说到李林甫,称之“嘴巴似蜜糖,肚腹藏利剑”。(《资治通鉴·卷215》)

※不敢忘本

唐朝昭宗时,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手握重兵,权势极大。他出行路过泗州,泗州防御使台招待他住宿,房间装饰华贵,杨行密很不高兴。杨行密离开泗州后,人们在卧室中发现了一件补钉衣服,官员驰马追赶,送还衣服。杨行密笑着说:“我出身卑微,幼时家中贫困,不敢忘本(“吾少贫贱,不敢忘本”)。”官员听后十分惭愧。(《资治通鉴·卷260》)

※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五代时,后唐有位名叫李存审的高官,曾任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蕃汉马步总管,此人出身寒微。他时常告诫孩子们说:“你们父亲小时候提着一把剑离开家乡,40年间,官至将相,这期间,万死一生的遭遇不是一回两回,光剖开骨头取出的箭头就有一百多个。”他把这些箭头交给孩子们,吩咐他们收藏好,叮嘱道:“你们生活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起家如此艰难(“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资治通鉴·卷273》)

※天下其谁容我

五代时,南唐征讨闽国,久困建州。城中人心涣散,有人建议守将董思安及早决定去留。董思安说:“我家世代事从闽主王氏,危难关头却背叛他,天下谁还能容我(“天下其谁容我”)!”众人敬佩他的话,没有一人背叛。(《资治通鉴·卷285》)

小结

古人有一言兴邦之说,足见言的价值。言的效力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位的,孔子,还有墨子,生前无权无势无财,却被誉为“素王”,尽管不是君王,但凭着言论,声望很大,就影响力说,跟君王完全有一拼。至于身后,那就更不用提了,上至天子,下至将相,来来去去多少风云人物,没有一个能跟孔子比肩。官大官小,个人不好做主,但言论有没有水平,能不能切中要害,是否可以服众,完全取决于自己。提高言论水平的办法只有一途,那就是学习,具体说,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

(五)能

要义

能,能力。能力的范围很广,从精神到身体,从内在素质到外在表现,只要能够列出来的,都属于能力。在古人心目中,有三种能力最被看重,一为智,一为仁,一为勇,所谓“三达德”,达,通达,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领域都用得上。按照知情意划分,智对应知,这方面的能力以智商衡量;仁对应情,这方面的能力以情商衡量;勇对应意,这方面的能力以意商衡量。

关于什么是仁、智、勇,孔子有一个说法:“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思是,仁爱的人不忧虑,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故事

※先蔑的两个朋友

晋国卿大夫先蔑(士伯)由于政治斗争失败,逃亡秦国。

晋国君主晋襄公去世后,因为太子还是个婴儿,有人主张拥立成年的公子为国君。当时有一位名叫雍的公子,是晋襄公的同父异母弟弟,住在秦国,被大夫们选中。前往秦国迎接他的就是先蔑。

有位大夫叫荀林父,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劝阻先蔑,说:“君夫人和太子都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到外国去迎立国君?这肯定行不通。你完全可以借口生病,推掉这桩差事,否则灾祸将降到你头上。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可以派一个代理卿大夫前往,你用不着亲自出面。这话我一定要跟你说明白,因为我跟你是‘寮’。所谓寮,就是一块儿做官,作为同僚,我岂敢不尽责任!”

先蔑不听。后来大夫们反悔了,他被装了进去,没法子,只好出走。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和财物都送到秦国,说:“这是因为同僚的缘故。”(《左传·文公七年》)

※子产的判断

春秋时有个诸侯国叫许国,曾经遭到诸侯讨伐。当时诸国率领军队前往的都是大夫,唯独郑国来的是国君。许国深以为耻,决心报复郑国。

于是许国君主许灵公到楚国搬兵,请求进攻郑国,说:“如果楚国不出兵,我就住在这儿不走了。”几个月后,灵公病死在楚国。

楚国君主楚康王说:“如果我们不攻打郑国,诸侯还会听楚国的吗?”便发兵进攻郑国。郑国是小国,虽然不是楚国对手,但也准备殊死抵抗。

大夫子产分析了楚王心理,认为当前天下政局趋向和解,楚国与晋国两个南北大国正在接洽和谈,各诸侯国也需要安定的生存环境,楚国在这个时候出兵郑国,不过是挣点面子。为此他对执政大夫子展说:“不如让楚王达到目的,这样天下的和局就容易到来了。小人的本性是以勇敢进行挑衅,通过制造祸端来显示自己。这就是主张与楚国死战的人的目的,他们考虑的是个人名利,而不是国家利益。怎么能听他们的话呢?”

子展接受了子产的意见,放弃了抵抗。楚国军队进入郑国,一路攻到都城,俘虏了9个没有来得及进城的郑国人。之后撤军,回国后安葬了许灵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不争而获

晋国的卿相赵简子刚死,还没来得及安葬,中牟城的大夫就率领兵民投靠了齐国。

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安葬了父亲,5天后起兵讨伐中牟。大军到了城下,还没有完成包围,“轰”地一下,厚重的城墙突然自己坍塌,形成了一段长达10丈的缺口。

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

部下大惑不解。一个军吏说:“主君率领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讨伐中牟人的罪行。现在中牟城自己倒塌,是上天行使正义,惩罚恶行,您为什么下令撤退呢?”

赵襄子说:“我曾听贤大夫叔向说过:‘君子不趁有利时机欺凌对手,不乘人之危逼迫对手。’让中牟人整修他们的城墙,等完工后我们再来决战。”

中牟人听说了这件事,深为赵襄子的道义所感动,放下武器,请求投降。

所以,《老子》说:“正因为不去争,天下才没有人能跟他相争。”(《淮南子·道应训》)

※让战鼓敲不响

楚王率大军向吴国进发。吴国派沮(ju三声)卫、蹷(jue)融两位大臣带着酒肉前去慰劳楚军。

楚国将军下令把他俩捆绑起来,杀了后用鲜血祭祀战鼓。楚人问:“你们出发的时候,进行过占卜吗?”

回答是:“进行占卜了。”

“占卜的结果如何?是吉还是凶?”楚人又问。

“吉利。”两人回答。

楚人笑了起来,问:“今天我们要用你俩来祭鼓,能算是吉利吗?”

“这正是吉利的原因啊!”两人说。“吴国派我们来到这里,为的是察看将军的态度。要是将军发怒,吴国马上就会深挖护城河、加高城墙;要是将军不发怒,吴国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紧张,会放松戒备。今天如果你杀了我们,就等于给吴国发出信号,让吴国及早加强戒备和防守。我们这次占卜为的是国家,又不是为个人自己,杀了吴国一两个臣子而能够保住整个国家,怎么能说是不吉利呢?”

楚人望着他俩,犹豫不决。

两人又说:“如果人死了以后没有知觉,拿两个死人祭鼓又有什么用?如果人死了以后还有灵性,我们一定在两军交战时让楚国的战鼓敲不响。”

楚人胆怯了,没有杀他们。(《韩非子·说林下》)

※孟贲的选择

孟贲是古代著名勇士,有一次渡河抢先上船,船夫用木桨敲他的脑袋,孟贲瞪大了眼睛盯着船夫,眼眶都裂开了,头发和胡须一根根直立起来,吓得满船人纷纷跳到河里。

后来,有人问他:“生命和勇敢哪个重要?”孟贲想也不想地答道:“勇敢。”

那人又问:“高贵的地位和勇敢,你选哪一个?”“勇敢。”孟贲看着他的眼睛说。

“要是换了财富呢?”那人还是不甘心。“勇敢。”孟贲嘴中迸出的仍旧是那两个字。

生命、地位和财富,是人人都追求但又难以得到的东西,但都换不来勇敢。这就是孟贲之所以能够威慑三军、镇服猛兽的原因啊。(《尸子》)

※平民之怒

战国时期,秦国想吞并安陵国,派人去见安陵国君主,提出用方圆500里土地换取安陵国的国土。安陵君不愿意,派唐睢(sui一声)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睢说:“秦国已经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大国,而安陵国却凭着区区方圆50里的土地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安陵君是个长者,我不忍心用战争对付他。现在我给他10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不答应,这不是小瞧我吗?”

唐睢说:“不是您说的那样。安陵国的土地是安陵君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也必须守住它,纵然面对1000里土地也不敢换出去,别说是500里土地了。”

秦王大怒,厉声问:“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没有。”唐睢摇摇头。

“好,我告诉你。”秦王说,“天子发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

唐睢问:“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嗤地一笑,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甩掉鞋子,用自己的脑袋撞击地面罢了。”

唐睢瞧了秦王一眼,说:“大王说的,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gui一声)的时候,白色的亮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在殿堂上搏击。这3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出类拔萃之辈,他们心中的怒火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显示出征兆了。要是加上我,就是4个人。如果我发怒,必将在这里倒下去2个人,血流5步。届时天下人将穿上白色的衣服表示哀悼。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说罢,唐睢拔剑站起身,双目紧紧盯住秦王。

秦王面现怯意,挺身长跪,向唐睢道歉说:“先生请入座,哪里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知道了,韩国和魏国拥有千里土地却灭亡了,而安陵国凭着50里土地竟然能够保全,仅仅是因为有唐睢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战国策·魏四》)

※孟尝君与门客

齐国孟尝君田文的一个门客,与他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过,这个门客吃孟尝君的穿孟尝君的,不思如何出力,反而伤害主人,也太不仗义了,便告诉了孟尝君,并建议杀掉他。谁知孟尝君竟说:“因为美貌而产生爱慕之心,乃人之常情,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把那个门客找来,说:“先生到我这里的日子不短了,一直没有能给您物色到合适的官职。卫国的国君跟我关系不错,我愿意给您出路费和车马,送先生到卫国谋职。”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很受国君的重用。

后来,卫国与齐国闹翻了,卫国君主打算策动各诸侯国一起讨伐齐国。那个门客去见国君,说:“臣听说齐国与卫国的先君,曾经杀马宰羊,立誓两国子孙不得相互攻击,有违背誓言者有如此马此羊。现在国君您这样做,就是违背誓言,欺骗孟尝君。请您立即停止行动,否则我将把自己颈项之血溅在您的衣服上!”于是卫国君主打消了进攻齐国的念头。

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赞叹道:“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理问题了,所以能够转危为安。”(《战国策·齐三》)

※一头小牛

韩国君主韩昭侯派使者到县城巡视,使者回来复命。

昭侯问:“瞧见什么了?”使者答:“什么也没有发现。”

昭侯脸一沉:“怎么,就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吗?”使者低头想了一会儿,突然说:“南门外大路的左边,有头小黄牛在吃庄稼苗。”

昭侯不动声色地吩咐道:“不许把这件事泄露出去。”接着下达命令:“本来就有规定,当庄稼苗生长的时候,禁止牛马闯进农人家的田地,但官吏根本不把这个规定当回事,很多牛马进入农田,糟蹋庄稼。现在你们立即把闯入农田的牛马数量报上来,如果不报,将严加惩罚。”

不久,东门、西门、北门三个地方的报告都上来了。昭侯说:“还没有调查齐全。”命令再查。官吏们又仔细过了一遍,终于在南门外发现了吃庄稼苗的小黄牛。

官吏们大为震惊,深为国君的明察所折服。从此以后都战战兢兢地守着自己的职责而不敢有丝毫松懈。(《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破釜沉舟

秦末,天下造反,各路英雄纷纷打出战国时期六国旗号,自立为王。

秦军打败了赵军,将其围困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赵军危在旦夕。楚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曾为末将军,率军前去援救赵国。

大军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北)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到了第46天头上,项羽去见宋义,说:“大军应该立即渡河,楚军在外,赵军在内,里应外合,可大破秦军。”

宋义说:“不是这样。想要拍死叮在牛身上的大虻(meng二声)虫,就不能担心伤害到旁边的虱子。现在秦军与赵军交战,如果秦军战胜,定成疲惫之师,我们可以趁机打败它;如果秦军不胜,被赵军拖住,我们向西进攻,可以消灭它。因此不如让他们两家互相斯杀。”他瞥了项羽一眼,又说:“要论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上阵厮杀,我宋义不如你;要论坐下来运筹策划,你项羽就不如我了。”

接着,宋义下令杀掉那些不遵从他的命令的人。

他又派自己的儿子到齐国去做国相,设酒宴大会宾客,为儿子送行。而士兵却在风雨中忍饥受冻。

项羽说:“在应该奋力进攻敌军的时候,却说什么‘等秦军疲惫了再动手’。以秦军目前的强大实力,势必会消灭赵国。赵国被灭,只能加强秦军,哪里有什么疲惫的机会可以利用!现在,楚国倾全国的力量来援救赵国,所有的军队都掌握在宋义手里,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而宋义心里只有他的儿子,全然不顾士兵的疾苦,他不是贤良的臣子。”说罢,项羽走进军帐,砍下了宋义的头颅。

众将都表示服从项羽,拥戴他代理上将军。楚王得到报告,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统帅楚军。

项羽派出2万楚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没能成功。于是项羽率领全部人马渡河。到了河对岸,项羽下令将所有渡船都沉到水中,把做饭的大锅和吃饭的瓦罐全部砸烂,连栖身的房子也一把火点了,每个人只带3天的口粮,以此举来表示与敌人决一死战、绝不后退的意志。

楚军与秦军激战。巨鹿城下前来援助赵国的诸侯军队有十多路,但没有人敢加入战斗,都在壁垒上观望。只见楚国兵将无不奋勇当先,个个以一当十,杀敌的呐喊声惊天动地,看得人胆战心惊。终于,秦军被击溃了。

项羽召见各路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后,不由得跪在地上,挪动着膝盖去见项羽,大家都低垂着头,没人敢抬眼观望。这一战使项羽成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舍命救民

东汉桓帝时,盗伙聚众数万攻打州郡。朝廷派韩韶到嬴县当县令。盗贼听说他很贤能,便互相告诫不进入嬴县境内。其他县的流民一万余户逃到嬴县,韩韶开仓赈济。主管粮仓的官吏反对这么做。韩韶说:“能够使躲进山沟和山谷里的人活命,因此而被处死,我也会含笑入地的(“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郡守一向知道韩韶的名声和品德,没有给他处罚。(《资治通鉴·卷53》)

※梦中杀人

曹操经常说:“有人想谋害我,我就会心跳。”

一天,他悄悄安排一个侍从身藏利刃接近自己。曹操事先跟这个侍从说好,当卫兵捉住当他的时候,一定不能说出真相,不仅不会被杀头,还能得到重赏。侍从相信了曹操的承诺,带着刀走过来。曹操说“心跳”,卫兵上前捉住他,砍了他的脑袋。服侍曹操的人真的以为他能够凭籍心跳来预测谋害,即使有人想暗杀他也不敢下手了。

曹操时常叮嘱身边的人:“我睡觉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要随便走近我,否则会被我伤害的。我有一个习性,只要有人近前,我拿起刀就砍下去,自己一点也不知道,所以你们要特别小心了。”

一天,曹操假装入睡。一个平日宠信的近侍,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被子给他盖上。曹操一跃而起,一刀将他砍死,然后又躺下来继续睡觉。从此以后,每当他睡觉时,再也没有人敢走近他的身边了。(《世说新语·假谲》)

※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刘备造访诸葛亮,跑了三趟才见到,询问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以命令诸侯,此人确实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时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人能人都为他效力,此人可以联盟但不可以图谋。荆州,北临汉水、沔水,南接南海,东连吴、越,西通巴、蜀,这里正是用武之地,而且它现在的主人刘表不能守卫,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将军您建立功业的资本。益州,四周地势险要阻隔,中有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它现在的主人刘璋昏暗懦弱。益州的北边是汉中的张鲁,百姓殷实,国家富足,却不知珍惜,智士能人都盼望得到明君。将军您是汉室后裔,信义闻名四海,如果能横跨荆州和益州,据守险要,安抚戎人和越人,结好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业可以建成,汉室可以复兴。”

刘备说:“好!”(《资治通鉴·卷65》)

※思念

西晋凉州守军听说晋王室遭到匈奴人建立的刘氏汉国的围困,派将领韩璞率军前往援救。军队行至南安,被多支羌人部族截断去路,双方相持一百多天。晋军箭尽粮绝。韩璞把拉车的牛杀了犒劳兵众,流着眼泪大声问道:“你们思念父母吗?”士兵们齐声回答:“思念。”“思念妻子儿女吗?”回答:“思念。”“想活着回家吗?”回答:“想。”韩璞又问:“愿意听从我的号令吗?”“愿意。”应声如雷。于是韩璞擂起战鼓,士兵大喊着冲向敌军。羌人大败,被斩首数千。(《资治通鉴·卷90》)

小结

能力使人敬佩,是建立威望的有效途径,所以韩昭侯、曹操费尽心机,不惜通过弄虚作假来显示自己超人的能力。放在现在,这种做法可以归入作秀、包装的范围,属于公关技巧,无可厚非。其实人人都具有放大自己能力的冲动,区别只在于自觉还是不自觉,只在于放大的程度。韩昭侯和曹操就属于自觉,而且有点过。过了就容易露馅,遭到曝光,被人笑话,效果适得其反。所以最好还是练就真本事,硬碰硬,在自然的流露中赢得威望。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6日 13:12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