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社会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平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随着人权法制的深化,平等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要求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

(一)权利平等

在一个没有权利平等的社会里,往往会造成经济政治社会的极度不平等,进而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柏克对平等说过这样的话:“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等的东西。”在平等的问题上,强调权利的平等是人类在平等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没有权利的平等,其他的平等都是不可能的。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按照我国法律,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公民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也就是说,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习惯、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平等意味着公民的人格一律平等。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备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等。在现代社会,人有贫富之分、知识多寡之分,但不可有高低贵贱之分。公民的人格是一律平等的,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公民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797年,美国的一个5岁孩子不幸身亡。孩子的父亲把他葬在一块自己的土地上。

为了减轻丧子的痛苦,他决定卖掉全部土地,迁往他乡。他在转让土地的契约里写明土地的新主人必须把孩子的墓地保留下来,不能私自拆迁和铲除。

后来,美国格兰特总统逝世,恰恰看好孩子墓葬的这块土地。人们把总统坟墓建造在这里,但这孩子的坟墓不仅未曾移动,而且还重新修缮一番。

1997年格兰特总统逝世100周年。政府决定拨款重修。距离那个孩子的不幸死亡整整200年了。政府在修整总统坟墓的同时,也修整了孩子的墓地。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格兰特墓前说,孩子“也应该享受和总统一样的待遇”。

真正的人格平等,需要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养成平视的良好心理,需要一些自命为“高贵”的人群懂得爱人、尊重人。以傲视平民为耻,因为傲视平民而受到谴责。更需要法律、制度确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只要是公民,都享有应该有的平等,人格尊严的真正平等才是可以期待的。

(二)机会平等

机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所谓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解决如何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平等的应当予以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予以不平等的对待。”吴忠民:《论机会平等》,《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机会平等的涵义应包括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

机会平等可以分为“共享的机会平等”和“有差别的机会平等”。

共享的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整体上享有共同的资源和条件。

如果把人类比喻为一片森林,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其中一棵树,那么当艳阳高照时,每棵树都能享受到阳光的照耀;而当雨露洒上大地时,每棵树都能享受到雨露的恩泽。这种平等是共享的机会平等。

有差别的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应有程度不同的差别。

就社会个体面临的具体机会来说,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比如个人的天赋条件、家庭、受教育状况、职业因素等。

据联合国促进性别平等和增强妇女全能署项目官员马雷军介绍,联合国曾发布一组数据,在所有的自然灾害死亡的时候,男女比例为一比四,这意味着,每死亡一个男性,就有四个女性死亡。

在《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徐帆饰演的母亲最终作出“弃女保子”这一艰难决定的过程,不仅仅是电影的一个故事情节,而是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并且引发了严重后果的一种现象。

1991年发生在孟加拉国的一次飓风灾害中,妇女和女孩死亡的比例占到了遇难总人数的90%。

2004年底,东南亚的大海啸中,妇女的死亡人数远远高于男性,占到80%。

2007年,非洲发生一次暴雨和洪灾,总共导致150万人无家可归,其中75%是妇女和儿童。

女性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要略弱于男性。然而,一些更重要的后天的因素,才是导致女性更易受到灾害侵害的主要原因。

伦敦经济学院曾做过一个关于灾害中死亡原因的调研,结果发现,在性别差异方面,没有太明显的生理原因,而是四个社会原因导致了女性极高的死亡率。

一是,在灾害面前,男女掌握的技能不同。许多男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爬树、游泳,而这些技能正是我们在面临自然灾难发生时最需要的。海啸袭来,可以爬树或爬到高处躲避;洪水泛滥,游泳则或许能帮我们逃过一劫。而女孩从小就被教导要矜持、小心。现在,我们教男孩子的往往是武术、数学,教女孩子的则是形体、音乐。这样不同的教育方式,自然导致男孩女孩所获得的技能大为不同。

二是,社会道德规范制约女性。当地震发生房屋倒塌时,男性随便穿个大裤衩就可以往屋外跑,女性却要穿好衣服才能跑出去,这样的文化传统导致大批的女性就这样被瓦砾掩埋。而统计数据表明,所有的自然灾害出现死亡的时候,75%到80%的死亡都是发生在屋里的。

三是,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当灾难发生时,父母舍命救孩子是常常发生的。可是马雷军老师告诉我们,当面临救男孩还是救女孩的时候,亚洲百分之百的家庭都选择救男孩。而灾后面临食物和药品匮乏时,仅有的物资会给谁呢?一些数据表明,物资总是倾向于男孩。

四是,男性获取更多的灾害信息。研究中发现,男性总是能比女性更多地获取灾害信息,当男性得知信息后,就能够作出相应的防范,而女性缺乏相关信息,也就疏于防范了。

在乡镇等地方,常会组织一些防灾培训,而有一位受访妇女说,在五次培训中,她仅参加过半次。原来,前四次她的丈夫在家,因而由丈夫去培训,第五次丈夫不在,就由她去参加。培训十点才开始,十一点她就要回家做饭,因此这半次培训就成为了她全部的防灾培训过程。材料来源:中国气象视频网

对有差别的机会平等要辩证地看。当社会条件或个人因素发生变化时,机会也会向不同的人倾斜。在自然灾害面前,女性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要略弱于男性,但如果加强后期的社会因素方面的建设,女性在自然灾害面前逃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三)规则平等

规则,是人类社会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制度和规范。社会运行需要规则来予以保障秩序。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有不尽相同的各类规则。尽管规则纷繁复杂,但一般分为“明规则”(或“正规则”)和“潜规则”。

明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共同认可和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平等性和约束性。规则平等,要求我们按“明规则”办事,而避免“潜规则”。

只有在规则平等的条件下,我们的起点平等才能经过一系列环节最终实现结果平等。否则,即便是有了起点平等,缺乏规则平等,“潜规则”盛行的话,最终也不能实现结果平等。

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而言的,是指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规则之外,人们在一定范围内私下设定并遵守的潜存的一种不成文、不公开、不为正规则所承认的行为约束。

从横向分布范围来看,潜规则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在情场、职场、商场、官场,潜规则无孔不入。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工业化、信息化耦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官场上的现象有的与古代一脉相承,有的花样翻新,种种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人和事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贪污腐败、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等官德失范现象,不断吞噬着官场文化的正义性,以人情文化、关系文化等文化生态为取向,导致“潜规则”大行其道。

官场“潜规则”,在官场上成了公开的秘密,人们似乎有些司空见惯,而“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官场潜规则,使部分官员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扭曲,使部分官员放弃了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原则,逐渐地会陷入消极的官场文化大酱缸中,进一步恶化着正常的官场生态,进一步使官场文化走向消极和被动。

有的官员是摆脱不了官场潜规则,被动卷入污流之中,他们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同流合污”,就会被大家视为“清高”,得不到同事的信任,就不能与大家搞好“团结”,也不可能受不到领导的青睐和器重,在这种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很多官员半推半就地参与了集体腐败。

还有人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这是官场最简单的潜规则。眼看着别人都跑都送,一个个都升迁了,唯有自己还呆在原来的职位上,这心里着急啊。所以,不是我们喜欢被潜规则,实在是潜规则无处不在,想要自己有个好前途,就不得不被潜规则。

“潜规则”的盛行,严重破坏了规则平等,使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在通往结果平等的道路上受到最致命的障碍。因此,要真正实现平等,必须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坚守规则平等。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方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另外也是为了构建机会平等的政治生态。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6日 10:02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