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江泽民在一机部(1970-1980)》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一机部对外援助急剧增长,开始调整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等方面的国际主义援助对中国革命最终成功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毛泽东认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新中国成立后,向许多民族独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技术援助。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是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的总称。经济援助是资金、物资的支援和帮助;技术援助是智力、技能、资料和工艺的支援和帮助。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不仅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1950年1月,越南胡志明主席“赤足步行十七天进入中国地界”,30日,抵达北京,再次向中国提出援越的请求。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国内正面临恢复经济的重重困难,但中国仍然毅然承担了援越抗法的任务。中国对外援助由此拉开了序幕。

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外交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重点主要是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又以支援朝鲜和越南抗击外来侵略,帮助其战后恢复和发展生产为重中之重。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开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合作新的里程碑。此后,中国开始同亚非新独立国家开展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合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对象扩展至亚非20多个国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机械行业就承担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任务,包括为各部门对外援助的各类工程项目和机械工业自身负责承建的援外成套项目供应各类机电装备。

为了加强对援外合作工作的领导和协调,1959年初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由对外贸易部和一机部共同筹组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从事援外成套项目的设计管理、设备材料供应、工程施工、安装调试、专家选派等组织、协调工作,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和合作工作,正式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1964年初,周恩来在访问非洲时,针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状况,提出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基本精神是: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切实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力求使受援国真正受益;尽量减轻受援国的负担;严格履行承担的义务。援外“八项原则”,有利于受援国巩固政治上的独立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亚非拉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赞赏和欢迎,使中国的对外援助规模和内容都有了较大发展,也使中国机械工业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进入一个新时期。从1964年至1970年,中国在继续向原来的20个受援国提供援助的同时,又先后向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等1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使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达到31个。这一阶段,中国对外成套设备援助也有了较大发展,共帮助20个国家建成313个项目,并且承担了一大批新项目,其中不少是技术较复杂的大型项目。而由机械工业直接负责提供成套经济技术援助的,有6个国家12个成套项目,提供的成套项目在构成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小型、单一产品制造厂或修配厂,上升到大中型多品种生产的综合性机电产品制造厂。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后,迎来了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不少发展中国家同中国商谈建交时,迫切要求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中国援助的国家从1970年的31个增加到1978年的66个,援助范围从亚洲、非洲扩大到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

1972年至1978年的6年内,机械行业提供装备的国家增至60个,项目增至850多个。其中直接负责提供成套经济技术援助的国家,由6个扩大到14个,项目也由12个增加到47个。这一时期对外援建的项目,建厂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产品纲领和结构涉及重型机械(含锻压设备)、通用机械、汽车、拖拉 机修配、工具、磨料、电线电缆、蓄电池、基础件、轴承、仪器仪表、农业机械和手工农具等多种行业。很多项目的设计方案,都经国内筹建和设计单位与有关国家反复协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选用国内高质量设备,择优安排订货。援外成套项目是一机部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主要方式,其工作量在一机部对外援助中占首位。援外成套项目,是指由中国负责设计,派人组织或指导施工安装,并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建成后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工程项目。其基本程序大致相同,一般包括考察、设计、施工准备、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试运行或试生产、验收、移交和结算等阶段。援外成套项目建设,与国内建设同类项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援外项目是国家对外承担的援助义务,政策性很强,其建设速度、工程质量以及建成后的效益,直接关系到受援国的利益和中国的声誉;项目建设的原则和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事宜,需同受援国友好协商,妥善解决;项目建设在国外,但大量筹建工作在国内,比如援外专家的选派、设备材料的供应、中方负担的当地费用的提供、援外出国人员的生活物资供应等都需要落实;受援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风俗习惯和生活条件等,各有不同,必须因地制宜,使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建筑形式和标准、建筑结构和施 工方法等,适合受援国的国情;成套项目援助,既要帮助对方建成项目,又要教会技术。因此,援外成套项目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经济技术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一机部完成了大批援外成套项目建设任务。江泽民同志承担了大量具体组织工作。由于60年代后期承担的一批大中型项目大多进入施工高潮阶段,加上70年代初新承担的项目也陆续实施,这一时期成套项目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一机部根据不同国家实际情况,真心诚意地帮助建设不同类型的机械工厂。在建厂规模和产品纲领的选择上,密切结合各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国计民生需要,以中小型为主,力求投资少,见效快,所生产的产品以本国需要为主,兼顾外销,以有利于促进所在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少数有条件的国家,也援建一些技术复杂、比较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机械加工企业。一机部直接承担筹建的绝大多数项目,经受了时间考验,为所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雄辩地证明了它确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战略支出。

为了适应援外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新形势,认真贯彻中央援外方针政策,对外经济联络部(简称外经部)在70年代先后召开了5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动员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努力完成援外任务,并总结经验,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

鉴于急剧增长的对外经援已经严重超过了国家的承受能力,党中央于1975年4月发出通知,决定压缩和调整我国对外援助的支出。援助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过去多半以无偿形式提供,后来逐步增加双边贸易形式。1977年9月25日,党中央同意并转发了外经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报告指出:今后如无特殊情况,援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不超过4%为宜,每年对外新承担的援款宜控制在10亿元左右。这就为今后援外工作提供了依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面对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启动与资金技术严重短缺的现实矛盾,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中国开始了对外援助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改革,规模得到适当控制和压缩,方式更为灵活,开始注重援外的经济功能和效益,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出有进,平等互利。

一机部认真贯彻上述基本方针,确定援外工作的重点,以巩固已建成的经援项目为主,积极做好收尾项目的零配件供应工作,广泛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8日 15:30 来源:中央文献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