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改革时代人物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人民推动改革 改革创造奇迹

一台老掉牙的手摇补鞋机,三脚支架,锈迹斑斑。看上去不会引人注意,除非你知道它的特殊身世:几十年前,南存辉曾挑着它走街串巷。那时,这位正泰集团董事长还是个小鞋匠。

一些老物件出现在近日开馆的浙商博物馆中: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骑过的三轮车、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的粗瓷大缸、不识字的阿祥集团董事长潘阿祥自创的“象形文字”电话本……

游走其间,恍若时光倒流,重回35年前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8年,东北。拥挤的火车上,周晓光紧紧靠着她的小木箱,脸上一片茫然。那年她16岁,距成为“中国饰品女王”还有30年。

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为了吃饱肚子,离开浙江诸暨的山村,她跑遍半个中国,去叫卖木箱里塞满的绣花针、绣花样。摆摊时受人欺负,摊子被踢,回到小旅馆里蒙着被子嚎啕大哭。背着大包挤火车,只能睡在座位底下……

但在颠沛流离中,她坚定了一个信念:中国人解决温饱以后,对美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

如今的“浙商女杰”、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优雅端庄,短发精心挑染,描着细细的眉峰:“改革开放成就了我,我的饰品也给这个时代增添了色彩。”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开启,无数的周晓光奋起于草莽之中,纵横于大江南北,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

黄土干裂,乌云滚滚,一道闪电光耀天地间。枯焦的土地上,象征着希望的嫩芽倔强地破土而出。

——这幅油画,陈列于安徽肥西县小井庄,一个自称“联产承包第一村”的地方,而不是人们所熟知的凤阳县小岗村。

追寻改革源头时,记者遭遇了困惑,很多地方都自称“第一”,并拿出珍藏的文件为依据。但有一点是不存争议的:改革的原动力来自于亿万基层群众。

“6口人只剩我一口,爷爷饿死了,两个出去讨饭的兄弟连尸首都没找到。”68岁的小岗村民严立华忆起曾经的贫穷。35年前,那张以18个红手印载入改革史册的契约就诞生在他家。

穷则思变。在那个交通阻隔、通讯落后的年代,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无数饥肠辘辘的农民不约而同。一盏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一次次艰难挣扎之后,一颗颗激荡的心作出了惊人相似而又同样悲壮的选择:包产到户。

这些平凡如泥土的人,用粗糙的大手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14:23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