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五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继续发展是应对新形势下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

面对已有的GDP世界排名第二的成绩,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的资源、环境、生态瓶颈和困难,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施加的持续压力,有一种论调在悄悄兴起,那就是我们应该选择不再继续发展。那么我们是否就真的可以做如此选择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1)我国经济总量大,但是人均水平和发展程度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组织(IMF)2013年发布的报告,2012年中国GDP总量为8227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光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但是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IMF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067美元,其数值约为美国人均GDP数值49922美元的12%,不到人均世界排名第一的卢森堡的人均GDP的5.7%。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日本虽然在经济总量上被中国赶超,但是其国土面积仅为37.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的39.4万平方公里相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日本2012年的GDP总量高达59639亿美元,云南省却只有区区1633亿美元,仅为日本的2.7%。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2)发展极不均衡,东西差距大,沿海内地差距大,城乡差距大

虽然从整体上看,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067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一个极端不均衡的状态。以2011年为例,最发达的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人均GDP均超过12000美元;但我国还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部分地区甚至低于3000美元,发展程度不及东帝汶、刚果。上述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的欠发达地区的总人口数量超过5.7亿,约占全部人口的42.6%;国土面积达6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64%。也就是说,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和超过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地区处于欠发达状态。活生生的数据告诉我们,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还需要脱贫致富,期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高达3倍以上,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

(3)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低,创新不足,部分产品环境压力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上,各行业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产品单位附加值低,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低下,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全球经济分工格局中,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受国际安全、环境风险影响大。一方面,我国大量出口“两高一资”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且将污染留在国内,对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安全造成巨大压力,享有的利润却非常微薄。以苹果手机代加工为例,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工受损等不利影响都发生在中国,但是最后利润分配却只有区区的1.8%,而负责创新设计的美国苹果公司却分配了58%的无污染利润。

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刺激政策和资源配置方式,我国部分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严重产能过剩。这不仅是巨大的资源能源浪费,也给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不良隐患。

以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绝不是需不需要发展的问题,而是需要怎么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发展思维框架,思考如何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这是我们全党、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三、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破解中国现实难题的必然选择

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对中国还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发展如何最大程度地惠及民生等重大问题,都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回答。那就是,中国的发展绝不能重复西方的老路,而是要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解民众之所需,充分倾听人民群众对于体面生活、美好环境的呼声,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理解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走一条全新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1)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是缓解我国现实矛盾的最佳途径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交织并存的时期。国际发展环境的恶化,国际社会日益高涨的压力,国内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都预示着我国必须改变过去既有的发展模式,走一条完全不同过去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依赖环境和资源;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又都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物质保障。离开了经济发展来进行环境保护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人类社会已经无法回到原始社会;不顾环境保护只谈经济发展又必然是“竭泽而渔”,因为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在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左右时环境质量开始好转,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则在人均GDP为8000美元左右时环境状况开始好转。中国目前的人均GDP虽然超过6000美元,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需要摆脱贫困。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表明,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发展老路,要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路。目前,我国民众的环境意识已经大大提升,人们对美好环境质量的追求和渴望也不断增强,如果继续过去的发展老路,显然广大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

因此,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人与人、人和社会的角度,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方针,才是我国未来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也只有选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2)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能最大程度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

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历来是我党执政的优先和重点。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之前,13亿多人吃饱饭、穿暖衣一度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从而有了更高、更多的民生追求。免受污染之害,保持身心健康就是其中之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是公害,不管是老百姓能直观感受的常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还是隐蔽性很强的土壤、地下水和核辐射等污染问题,受害者往往不是某个人或某一个群体。不管你是身居高位还是身为普通百姓,不管你是身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只要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无法避免受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影响。这如同我们都在同一条叫做“环境”的船上,尽管有经济舱和头等舱的区别,但是一旦船体倾覆,则没有人能够幸免。因此,可以说,环境保护是涉及所有人的最大的民生。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环境保护既是建设主阵地,又是最根本的保障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大制约因素是资源不足和污染物过量排放;薄弱环节和突破口是环境保护,最先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也是环境保护。正如百姓自己用生活的语言所形容的那样:对于个人来说,健康是1,其他是1之后附加的0;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环境是1,其他是1之后附加的0;如果1崩盘了,其他附加再多的0也只是0了。因此,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恢复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无疑是能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首要民生之举。

(3)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缓解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维护世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面积和13亿多人口的超级大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首先,十几亿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以及他们在脱贫致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即使控制在极低的程度,都会累计成令世界各国无法忽略的量值。其次,以中国之大,其任何微小的调整和变动都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中国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则会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中国往不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则会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社会要求中国采取行动减排温室气体,加强污染控制、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所承受的国际压力也日益增大。因此,只有用切实的行动,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才能有效回击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承担国际环境责任方面所进行的无端指责,才能切实缓解中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大步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进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压力。

中国选择何种发展之路,也对世界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巨大。一方面,以中国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影响之巨,没有中国生态安全的保障就不可能有世界生态安全的保障;没有美丽中国的建设成功就不可能有美丽世界的建设成功。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大的示范效应。如果中国选择一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则会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走绿色发展之路;如果中国继续走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发展之路,则势必引发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展开恶性竞争,从而将世界生态安全格局推向无法预料的危险之境。可以说,21世纪的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事关世界的前途、全人类的未来和安危。因此,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对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巨大,更能对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再美的施政报告,再绿的发展理念,如果不能有效贯彻落实,那也只是一纸空文。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动全党全社会将美好理论落到生产生活的实处,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制度设计、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逐一贯彻落实。

(1)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思想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对人与自然的不正确的定位。长期以来,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危险的绝对自我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其他一切物种和资源均从属于人类自身,一切都应该为人类所用。而事实上,这种置自然规律于不顾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恩格斯在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消亡的案例后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生态文明观里,人与自然环境不再是从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从思想深处接受和普及了这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对自然有所敬畏和珍惜爱护,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解决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之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定位。对于工业文明对自然已经和正在造成的伤害,人类需要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的手段加以调整。因此,虽然这两者是传统发展思路下的产物,但依然是生态文明建设初期的重要内容。除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思想意识上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并且树立保护优先的意识;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等。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生态文明意识之花的盛开方能结出生态文明实践之果。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准备和先决条件。

(2)构建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体系制度是对特定时期社会关系安排的总和,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类活动。特定的制度决定了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就产生了特定的环境影响。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源于现行制度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危机。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就需要构建一套与生态文明发展观相互适应的制度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不是要将现有的一套全部推翻重来,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认真审视,改变和修正那些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就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照目前我国发展现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体系建设:一是要改革领导干部绩效评价制度,坚决摒弃以GDP为中心的考核标准,代之以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考核指标,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要构建更加完善和符合实际需求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继续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承载力在经济总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以及重点污染物、重点行业、重点污染地区的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协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三是要强化法治精神,重塑法律尊严,建立起严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责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构建完整、合理的配套制度体系,并且严格照章执行,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倡导良好的生态文明个人行为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与每一个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句美丽的空洞口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只能是飘渺虚幻的空中楼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对照自己的行为,严格执行每一个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节。例如,国家早就明文规定夏季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不管是宾馆、写字楼还是航班机舱和地铁车厢,依然可以看到穿着外套吹冷气的场景。作为个人,我们就应该严加检查,严格执行这种节能减排的规定。再比如,对于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早有垃圾分类的要求和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做得非常不尽人意;在各大餐馆更是随处可见奢靡和浪费。以上种种行为都是个人行为未能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例子,都是与我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和个人素质息息相关的。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大力倡导良好的生态文明个人行为,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最后汇成绿色洪流。只有这样,生态文明之花才能盛开,生态文明硕果才能结出。

五、基层党组织:在实践最绿施政报告中有所作为

党员是我国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第一线。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后,作为带领广大群众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引路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

首先,基层党员要加强学习,从思想根源上重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对于实现中国梦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精髓,把自己掌握的有关思想、知识、技能以及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利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传达给人民群众,解决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其次,广大基层党员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理论贯彻落实到行动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身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员每天面对的是普通群众,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群众的关注,无形之中基层党员的行动就会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好的行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转型的举动,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周边的群众,从而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标杆,最后掀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蔚然之风,形成一股绿色发展强大洪流。

最后,基层党员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因地制宜,扎实做好基层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基层党员和党组织更应该做好紧密联系、准确传达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一套简单空洞的理论和口号,而是要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需要发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基层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重点考虑群众利益,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踏踏实实为群众谋福利。在现实工作中,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客观条件、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知识技能、期望以及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切切实实解决群众现实困难摆在工作的第一位。只要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知识能力上、实际行动上一切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大家就一定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有所作为,美丽中国梦也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六、美丽中国,世界梦想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做了一系列重要阐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系。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不仅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资源环境经济协调永续发展,既是13亿多中华儿女的中国梦,也是全世界70亿地球公民的世界梦想。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17:30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