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读懂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华民族始终怀抱复兴的梦想

追求复兴梦想,是中华民族的特性。复兴梦想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善于在对过往盛世的赞誉中寄予开创美好未来的期盼和信念,善于用过往的辉煌教谕现实、指示未来,善于在反思、反省中实现历史的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用现实承载历史、用过往启示未来的连续不断的历史链条。复兴梦想是穿越这条持续不断的历史长河的源头活水。

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起点,是复兴夏商周三代之治,建立美好的理想社会。夏、商、周合称为三代,并被称为盛世,始于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称赞夏商周三代“直道而行”,并强调“礼”在三代的传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在《礼记》中表达了因循和弘扬三代治国之道的志向。他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周鉴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伊始,三代之治一直是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是后人治世学习的榜样,因此,后世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三代推崇有加。孟子言必称三代。宋代的朱熹称三代的统治为“王者之道”。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并规劝皇帝说:“不徒好其名而必务得其实,不但好其末而必务求其本,则尧舜之圣可至,三代之盛可复矣。”复兴三代之治,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为什么要复兴三代之治?就当时的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称霸争雄,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与变革之中,中国走向统一的大趋势已露端倪。怎样实现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是通过温和的路径还是激烈的方式,成为当时社会争论的焦点。温和的路径就是“王道”,激烈的方式就是“霸道”。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和平,崇尚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和品德,因此,注重“霸”、“王”之辨,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对“王道”和“霸道”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孟子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王道”,是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霸道”,是仗恃实力的强大,假借仁义的名义,称霸诸侯,征服天下。具体来说,王道之治是指三代圣王特别是周文王、周武王所推行的统治,而霸道指春秋五霸所推行的统治。当时的人们提出复兴三代之治的梦想,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就是赞成王道,反对霸道,渴望天下太平。

复兴三代之治的梦想,还包括百姓对统治者寄予的期望。复兴三代之治,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必须具有三代圣王的高贵品质,必须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到“内圣”,才能取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效果,这样才能实现王道之治。实现王道之治,君主必须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在这方面,孟子的论述最为详尽。孟子对实施王道的起点进行了说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就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减轻农民负担,关注民生,把民生作为重点,这就是开始实行王道了。孟子还提出,圣明的君主必须注重为百姓提供足够的财产,以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使百姓耕织并重,不误农时,减轻百姓的负担,实现老有所养,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就告诉他周文王的施政方法:耕田的纳十分之一的税,从政的发给俸禄,经商的免征税赋,减少刑罚,关照好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这样百姓就会稳定。复兴三代之治,自然包括期盼能够出现实行夏商周三代之治那样的圣明君主和高尚人格。

复兴三代之治的梦想,就其实质来说,并非真正复制三代的社会现实,而是倡导和弘扬一种价值和美好的理想。这种价值和理想有的在夏商周时真正存在过,有的只是后人对于现实社会不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价值主张,借三代之名加以弘扬。提出复兴三代之治的目的实为振兴当下。而从中国历史的大视野来看,后世所以反复提出复兴三代之治的梦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对施政者及生存其中的社会具有共同的期盼。从施政方面来说,尊崇由具备高尚人格的圣明君主执掌的王道之治,反对鲁莽昏君执掌的霸道之治;从社会理想来看,追求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和平静的生活,而反对不计民生,反感民不聊生,憎恶社会动荡以及人心离散。简言之,复兴三代的梦想,是对合理有序的美好社会和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数千年来,这种梦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复兴三代之治的梦想,奠定了中华民族自始至终渴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复兴梦想不断地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而形成新的复兴梦想。时至今日,复兴梦想仍然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懈追求、昂扬奋进的强大内在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15:45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