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读懂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性的丰富和生长

实现现代化,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是仅有大致的意向和粗线条的战略就能完成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弄明白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这种本质内涵如何表达?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才能实现?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对这个课题的解答,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深度、内容、方式和道路,决定着中华民族在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现代化发源于西方,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具有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封建时代,经历了长期的农业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转型,仅靠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才能完成。从技术层面来讲,现代化源于欧洲,中国是西方现代化的学习者、追随者。现代化最早产生于17世纪初的西欧,最初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的,资本主义否定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形态,把世界拉进了“现代”。从19世纪中叶西方入侵中国使中国被动卷入现代化开始,中国的现代化至少比西欧晚了两个半世纪。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被先期进入现代社会的西方列强打断的。置身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人们会发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以西方列强为中心、合乎西方工业化发展目的的世界近代历史的一部分,中国只是处于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工业化体系大格局的边缘,这就决定了中国只是作为西方工业化的原料来源地和西方的商品市场。中国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工业化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决定了中华民族受压迫和奴役的悲惨命运。也就是说,中国是在浓厚的封建时代之下被西方列强强行拖入西方工业化体系的链条之中,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被动地接触和接受西方现代文明,在被西方利用、裹挟和压迫之中被动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西方的主观愿望。把中国作为西方的附庸,作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才是西方的目的,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把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工业化体系的客观结果。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已经步入工业社会后为摆脱受西方压迫和奴役、为求生存和发展、为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迫切需要和内心的渴求,基于此才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尽管学西方的坚船利舰以及采用以列强制衡列强的方法均不能成功,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为求生存而谋求自身现代化的道路,这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从中华大地上自然生长起来的内生力量,也自然成为接续被西方打断的长期落后的农耕历史的下一段历程。这种内生力量产生和生长的起点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参照是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性质是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扬弃,过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根本是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充满着中华民族内在的对现代价值的追求与外来现代价值的影响之间的矛盾,向西方或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之间的矛盾,旧的传统观念与新的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常见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坚持以我为主、独立自主,既要积极学习和大胆借鉴西方和国外积极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又要坚守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对现代化的要求;既要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又要吸收传统价值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传统社会中的糟粕;既要摆脱传统的羁绊,又要摆脱外来价值的左右,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从表面来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西方的现代化,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根本上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也只有中国才有,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立物,是在对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改造和扬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天然地具有中国特色而不是西方特色。西方向中国外烁的只是世界现代社会的一般特色,譬如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奔驰的汽车、空中穿行的飞机等等,当然也包括竞争、效率等现代观念。而透过现代化的表面,向深层看去,中国的现代价值和理念,绝无纯粹的西方现代价值,无一不是以中国的价值为根本吸收改造西方合理价值进行再创造而形成的新价值。所以,看待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以西方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标准,不能以西方的立场、价值为原则,只能以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立场、历史和价值观为标准。这就是说,每一个民族的梦想,都有其摆脱不掉的底色,就如同蓝色是天和海的底色,又如同白与黑分别是昼与夜的底色。中国的现代化深深地打着中华民族的印记,对于这一点,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现代化梦想时,切莫忽视和忘记。忽视这一基点,就失掉了基本的立场,就容易按照西方或他国的标准解读中国梦,从而导致对中国现代化梦想的误读。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本质。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形式和实现过程。现代性是一种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合目的性的发展,标志着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积累和充盈。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从鸦片战争至今的170余年,都属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这个历程目前还在持续发展,直到21世纪末,大致是两个多世纪。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即历史学上通常说的近代时期,共80年的时间,属于西方现代文明外烁和中华民族内在地希望通过探寻现代化发展之路,实行民族独立和自强时期,这是中华民族由被动接触西方现代文明到主动探索实现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寻梦时期。实践证明,所有的探索都没能成功。第二个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成功找到扫除现代化建设障碍的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中国两条道路的斗争和决战,一条道路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在民国中后期,从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这一特点更加突出,国民党独裁专制以及部分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都反映了走这条道路的意愿。另一条是按照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现代化,这条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民主党派的主张,反映了走这条道路的意愿。历史证明,通过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不能取得成功,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第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的历史。这一时期又分为向苏联学习现代化建设(1949—1957年)、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1958—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并成功找到现代化建设道路三个阶段。目前这一时期还在发展之中。无论历史学上如何划分,从1840年至今的历史,现代性的发展和充盈始终没有中断,现代性的生长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谋求现代性的实现即现代化,一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式、载体和路径。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这一基本线索可以上溯到1840年,向下延伸到21世纪末。这个过程是中华民族重新找寻梦想的方向、成功扫除实行现代化梦想的障碍、吸取现代化建设经验不足的教训并找到成功实现现代化梦想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性的快速发育和生长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变革实践来看,现代性主要是指社会主义中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现代化的社会变革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特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为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社会运行管理制度机制,形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核心价值体系,等等。而不是完全以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体征作为标志。这种认识与以西方话语体系解读的现代性有着根本不同。其实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以解读西方现代性的标准来解读中国的现代性。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性的快速生长,即使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否认。2010年1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认为,我们得出的现代性概念,不能仅仅建立在北美和欧洲的经验基础上。随着新型现代性的出现,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拓展。中国发展的独特性属于现代性发展的谱系。(参见谭扬芳、贾江华:《中国特色道路昭示光明未来——国外学者论“中国发展模式”》,《红旗文稿》2012年第14期。)尽管西方人企图把中国现代性的生长纳入西方视野下的现代化框架,但他们还是指出了中国发展的独特性,并把中国现代性的生长称作一种新型的现代性。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国现代性的快速生长虽然始于改革开放,但现代性的萌芽和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性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明确提出的求富求强,进而发展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再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提出的繁荣富强等等,而强劲的内生动力在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即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已经在孕育之中。这一时期,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遇到的严重失误和挫折,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直到实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才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加以深入研究和讨论。1985年,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在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时说:“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17页。)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依据是什么?从理论上来说,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从实际情况来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摆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状况、摆脱贫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发展生产力最迫切的现实要求和最根本的动因。“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消灭贫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的生长和发育是随着消除贫穷、实现富裕的过程逐步展开的。从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19世纪晚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及洋务派领袖们求强求富的内心渴望,依稀看到20世纪初期张謇等大上海的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渴望国家富强的期待目光。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追求现代性的理想自近代以来不曾坠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消除贫穷、实现富裕的过程,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而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现代化进程不能也不可能是物质财富的单项提升,必然与其他方面的现代化纠葛前行。从最初的“以钢为纲”,到工业现代化,再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认知过程。这是中华民族追寻现代化的心路历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化是我们党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根本主题。也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探索的根本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这一根本主题的应有之义。现代性是这一根本主题的本质。

现代性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生长起来的,是从解决消除贫困问题开始的,而现代性的极大丰富是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实现的。现代性的生长具体体现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的探索方面。大致来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化建设的格局不断得到拓展,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现代性从实现富裕发展到现代民主、现代文明、现代和谐等一系列价值追求,从物质文明发展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从理念变革发展到制度机制变革、行为习惯变革,从某些方面的发展拓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性的生长和充盈,是社会主义中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结果。

现代性是以价值观的形式体现的。随着现代性的快速发展和不断丰富,特别是现代性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思想道德层面的又有行为标准层面的,等等。这些不同层面的交织增加了对现代化建设把握的难度迫切需要从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层面对现代化加以新的概括以便对现代化建设加以整体性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应运而生。

……

现代性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任何现代思想意识都是从母体脱胎而来的,都是对传统的反动。现代性的生长和发展,是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自身发展的逻辑发展的,是不断变化的,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展现的。认识和揭示现代性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长期任务。现代性生长的过程是与摆脱三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15:45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