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废都里的贾平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废都》爆炸的冲击波震撼着人们,可是,制造者失踪了。整个9月,人们不知平凹去了哪里。有小道消息说人在四川,《美文》副主编宋丛敏就打电话给四川作家包川,包川说她也没见人。宋说,他是文联主席,身体又有病,市上有关领导叮嘱一定要找到,尽量叫他回来,他一人在外,出了事市上负不起责任,回来住院治病也行,住宾馆写东西也行。时任市长的崔林涛说,工厂还出次品呢,何况平凹写过那么多的好书。

入秋,贾平凹依旧远行未归。但对于《废都》的指责和批判忽如一场龙卷风,唰啦啦遍扫大江南北。各地的报刊几乎在一夜间发出无数篇文章批评《废都》,那些从文化批判的角度、从社会思辨角度肯定《废都》思想艺术价值的声音,暂时被激动而愤怒的讨伐淹没了。《文摘报》载文称:“贾平凹很清楚当今文人的地位和价值,所以,他编织的庄之蝶风流走天下的故事,只能是一种逆反性宣泄,是文人群体失落后的自恋情结作怪。”美籍女作家陈若曦说,她1993年夏到庐山参加世界华文文学会议,当时《曼哈顿的女人》走红全大陆,而会上人们争论最多的却是《废都》,不少评论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一位财经界的女强人说她读到一半就呕吐了,一位评论家说里面的性描写绝对是败笔。陈若曦说:“我相信,以平凹的才华加上现代生理卫生知识,再版时绝不难把那些故作空白的部分缀成艺术品。性是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题材,尤其在疏离感充斥的现代社会,当人们无法以常规互相沟通时,作为‘食色性也’的原始动力之一,它是人在自闭症世界里摸索的一线生机,一道迈出自我封闭的突破口。我只读过一遍全本的《金瓶梅》,实在嫌它啰唆。拿起洋洋500多页的《废都》,却能挑灯夜读,实在是全书刻画当前中国内地的浮世绘,作者的生花妙笔包罗万象,宦海政要、商贩走卒,三教九流全有,但最入木三分的却是文人,从他们迷卜卦、气功、股票到下海经商,诸如请客、送礼、走后门,到吃喝嫖赌,包括招摇撞骗和出卖朋友,真是淋漓尽致。《废都》有‘痞子文学’的调侃和幽默,但不耍贫嘴,这点也深得我心。我大概不会再读《金瓶梅》了,但要重温中国转型期社会众生相,还是愿意再读一遍《废都》的。”

几个月之内,随着人们对《废都》的猛烈批评,几乎同时全国十多家出版社都出版了有关该书的评论文集或文章汇编,如:

1.上海三联书店:《贾平凹怎么啦?——被删的6986字的背后》;2.团结出版社:《废都之谜》;3.陕西人民出版社:《多色贾平凹》;4.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废都及废都热》;5.学苑出版社:《废都废谁?》;6.河南人民出版社:《废都滋味》;7.华夏出版社:《失足的贾平凹》;8.贵州人民出版社:《废都之谜》;9.陕西人民出版社:《贾平凹与废都》;10.甘肃人民出版社:《废都啊,废都!》;11.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大综艺·废都专版》;12.西安出版社:《奇才鬼才怪才贾平凹》;13.《贾平凹谜中谜》(出版者不详)。

香港《亚洲日报》10月下旬开始连载《废都》。设在英国伦敦的欧洲出版有限公司发来信函,说平凹的个人简历将载入1994-1995年的《世界名人录》,平凹未作答复并不予提供个人资料。有人问他:“入选世界名人录是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能当耳旁风呢?”他说:“以前入过几次,也没啥意思,我还忙着呢。”

他忙什么呢?忙着读书,读老学者张岱年的著作——读宋明理学。

突然,一条爆炸性新闻在全国传开:《废都》引起了凶杀案!据天津《今晚报》报道:9月19日,是某县一位女孩的12周岁生日,家长送她到学校,嘱其中午到二姨家吃饭,并让她请二姨、二姨夫和17岁的表哥晚上一同来她家庆祝生日。可是直到晚上,这个女孩仍没有回来,家人四处寻找无踪影,便向公安局报了案。公安人员到其二姨家调查,知其在建筑队干临时工的表哥,这几天在家休息时一直读《废都》,中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表妹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抑制不住被书中情节撩起的欲火,便不顾一切向她扑去。但表妹拼死反抗又大声呼喊,他就用手堵住她的嘴,终致她窒息身亡。她二姨夫妇知事已闹大,一面打发儿子外逃,一面挖坑埋尸。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就这样被摧折,其表哥已被捕归案,父母也因包庇罪被依法收审。这则消息经发行量颇大的《文摘报》转载,一时传遍四方。于是,声讨《废都》的呼声如燎原烈火,有人通电媒体要求禁毁《废都》,有人向公检法写信要求严惩作家。一时间,无数的人要找他,反对的要打他、骂他、斥责他,支持的要声援他、保护他、供养他,新中国成立40年来,因一部小说而触怒普通民众并让官方棘手的事件,这是第一桩。

其时,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师范专科学校的花园里,贾平凹正神情坦然地和一群画家聊闲话。他是悄然离开西安的。几个画家要去绵阳写生,事前说好他要同行。可是临行前,张之光、江文湛两位画家怎么也找不到他,焦急中忽听平凹正在广播电台通过热线电话答读者问,就赶紧给电台打热线,接通了,画家说你答应随我们去一个地方,现临行在即,你做完节目原地不动,我们的车子到电台接你。这就有了绵阳之行。后来,人们从绵阳政协的接待人员口中方知道平凹在四川的行踪,也从姚衡发表在成都的《舞台与人生》杂志的文章里,了解到平凹在绵阳的细枝末节。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17:01 来源:陕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