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废都里的贾平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二章  《废都》——一石激起千重浪

从正月初二开始,他开始对原稿进行第二次修改。连成将原稿用8开纸复印了,平凹在上面勾勾画画。要删的地方他浓墨涂抹,新增加的内容他清楚地抄在旁边并用引线标明。书中有许多男女性爱的描写,因为是中国内地出版,需要掌握一个“度”。但许多描写出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他就在删去的地方画上若干框格,且标明“此处删去×××字”。若从作品的完整性考虑,他是不愿删的,但考虑到不惹麻烦,也只好这样。与此同时,十几家出版社激烈争夺该书的出版权:四川文艺出版社致函贾平凹,说该社经社委会慎重研究,决定以千字60元求购该书的出版权;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再三致函,说希望继《月迹》之后再推出《废都》,版税条件让平凹提,相信会得到满足;同时又有广西漓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河北出版社、西安出版社的编辑朋友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凹接触,希望拿到该书的出版权。有的甚至拿着省、市宣传部官员的信找到平凹索稿,还有的说他们要将此书列入“八五”规划中的什么工程,等等。1993年2月13日连成打来电话,说北京的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位负责人三次长途电话两封加急电报已基本同平凹敲定,《废都》由《十月》杂志全文发表并由该社同时出书。1993年3月初,《废都》手稿由《废都》手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文艺部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白烨亲自带到北京。

后来,有人问平凹为何把《废都》交北京出版,平凹说这很简单,一为友谊,二为信任。文学圈的人都不会忘记,80年代初平凹因《晚唱》那一批作品遭人批评而陷入苦闷时,正是《十月》编辑部向他伸来了声援之手。他们不认为《晚唱》这一批作品有多少不好的倾向,相反,从这些作品里他们看出了平凹的艺术潜力。后来,他们又及时且重点推出了《鸡窝洼人家》和《腊月·正月》这两部切近现实、反映农村改变的中篇,平凹由此精神大振,创作迈入新境界。同时,他们又将这两部中篇连同《小月前本》合编出书。早在1984年6月9日,平凹就说:“对于我的创作,《十月》的同志一直给以极大关心,该批评时,是严厉的;该鼓励时,是热情的;该支持时,是竭力的。每当我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我就想起范仲淹的话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京出版社请编审田珍颖当责任编辑,可见该社对平凹的重视。在长达七页的审读报告中,田珍颖详细分析了该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提出了责编的初审意见,出版社编辑委员会同意了田珍颖的意见,特决定:7月号的《十月》杂志上全文刊出《废都》,出书同时进行。

进入7月,就有西北、华北、东北、中原等地区的发行商开来大卡车堵在了出版社的门口,有的还雇请了警务人员武装押车,他们准备书一到手,就日夜兼程赶回去抢占市场。尽管有火车可以发快件,但他们仍然嫌慢,“人人紧张得像上战场似的,风烟火色,火眼金睛,不知是否真严重到系着身家性命?”(《文学报》报道)原定7月24日《废都》在北京首发,届时贾平凹将到王府井书店去给读者签名。十月文艺出版社上下协同,严密防范,唯恐出现像《白鹿原》那样大批的正式书还未上市,已有盗版书抢先占了市场的现象。对于《废都》,他们虽然从印刷厂到发行部,各个生产环节严密监视,但在7月23日下午,仍有人报告,在北京虎坊桥的一个小书摊上,出现了盗版的《废都》。顿时,出版社上下炸了锅,赶紧报案清查,竟原是一场虚惊。这个书摊卖的《废都》是从印刷厂流出来的,是真本,不过他们是抢先上市而已。7月23日下午,出版社终于抗不住了,书商们死磨硬泡,吵吵嚷嚷,不得已决定提前半天给外地书商发书。当时,真像过节,有人点燃千响鞭炮,几辆大卡车轰隆隆开进印刷厂,大铲车忽啦啦往车上装书……挨到7月24日,对于贾平凹的签名售书,有记者欲作事先报道,出版社派人制止了,唯恐到时引起读者大爆炸,平凹被人扯碎瓜分,所以他们只在书店门口贴了一幅红字海报。但是,北京是什么地方?十亿人的首都,外来客流量每日100万!王府井又是什么地方?北京的中心,商品的中心,九州游客八方路人,每日到此花钱购物的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原计划下午两点半开始签名,但在早上9点钟书店一开门,就拥上来大批的读者。事前,柜台前的一个位子被工作人员用栏绳围了起来,十几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维持秩序,四名保安人员手持电棒铁塔般站在四个方位。就这,仍然不行,后边的读者往前拥,前边的无处可站,哇哇哇叫着受不了。这会儿离正式售书还有五个半小时呢!有人开始吃干粮,卖饮料的生意特别好。几十位记者有了采访的机会,有人把录音机的话筒伸向排在第一位的读者。她叫黄丽芝,是位文静的姑娘,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问她何以来得这么早,她说她在当代作家中特别敬慕贾平凹,宁愿等几个小时,也要做第一个幸运的读者。第二位的女读者来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所,她说她曾在西安工作,但无缘见到自己敬仰的大作家,所以今天无论如何也要买一本作家亲自签名的书。一位北京人说,其实在北京买东西一般秩序还是好的,人们排队基本上形成自觉。立即就有外地人反驳:“买贾平凹亲自签名的书可不比买紧俏家电,家电是工厂批量生产,贾平凹,中国可就这一个!”好像他不是来买书,而是来买贾平凹的。排在第三位的是来自大庆油田的一位小伙子。他说他是偶尔遇上这个机会的,他读了不少贾平凹的书,想他一辈子也见不上这位西北作家,没料到今日他竟在这里签名,太好了,要买许多本,回去给重要的亲戚朋友送……

下午两点十五分,贾平凹出现在读者面前,长龙般的队伍顿时骚乱,人们在暑热中熬过了五个多小时的等候,心急火燎可想而知。首先是记者群,镁灯闪烁,匆忙记录,飞快跑回去发稿。许多人不认为他是贾平凹——瘦蔫蔫的,一只手还捂着小腹。他没有说话的欲望,连坐相也软塌塌的。有读者见过京津沪的一些作家,他们滔滔的言辞,鲜亮的风采,目光横空那么一扫,有唯我独尊的气势。可这个贾平凹,怎么是这样?像个山沟沟的民办教师。有记者报道说:“这位大器早成的青年作家,被文坛称为‘奇才’和‘鬼才’,国外更是把他敬之如半神。可他丝毫不为这些浮云草芥一般的名利所打动,依然故我地保持着西北汉子的谦和、执着、凝重。”

平凹在接过黄丽芝捧上的《废都》时,努力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在有自己照片的那一页下面,庄重地写了自己的名字。后边读者见状,也都把手中的书翻到这一页。秩序还不错,只是天热。第一小时平凹为400位读者签了名。据王府井新华书店经理讲:“作家签名售书我店每年都要搞多次,可贾平凹签名售书,却是我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效应和轰动最大的一次。你不服不行呀!”北京香河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凌晨3点从家里起程,赶天明到书店大门前;京郊一个小姑娘,为了拿到贾平凹签名的书寄给远在美国的姐姐,竟把拄着拐杖的奶奶也拖来了……事后,中央电视台在文化生活节目里对此次签名活动作了报道,全景镜头,煞是壮观。

至此,陕西五位作家的长篇新作一齐在北京爆响,最先是陈忠实的《白鹿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继之有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和京夫的《八里情仇》分别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还有程海的《感谢命运》、莫伸的《中国第一路》,皆先后由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一时间陕西作家在文坛大展风光,新闻界称此现象为“陕军东征”。7月26日,西安七大书店同时竖起了广告牌,销售《废都》。到上午11时,一些主要街道的书摊上也纷纷挂起自制的招牌,招牌上用大字书写着极有诱惑性的广告语。后来,陕西电视台新闻部约请评论家董子竹、畅广元、费秉勋、王仲生及贾平凹本人就《废都》的题旨和艺术特点进行过一次座谈,座谈的实况在陕西电视台8月8日晚8时15分的《新闻纵横》节目里播出。几乎同时,中央电视台在《文化生活》和《艺林》两个节目中,先后三次播放平凹在北京为读者签名的景况;平凹在钟楼下为西安读者签名的盛况,陕西电视台和西安电视台在新闻节目里也及时作了报道。另外,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介也对此有报道。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8日 17:01 来源:陕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