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打铁还需自身硬

未来十年,中国崛起不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挑战,国内问题也会不断增加。对于国内问题与中国崛起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流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将日益严重,因此中国不仅10年内无望崛起为超级大国,再过几十年也没希望,甚至有人预测中国将像苏联一样走向崩溃,因为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国家走向崩溃是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会员已经从51个增加到193个。如果没有国家的崩溃和分裂,联合国不可能增加这么多会员。国家崩溃和分裂的趋势还在延续,最新分裂的国家是苏丹。2011年南苏丹从苏丹独立出来。历史的另一面是,许多帝国的建立和超级大国的崛起都是在国内矛盾层出不穷的条件下实现的。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也是如此。被认为最成功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其国内还面临着严重的种族分离矛盾。美国目前仍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2010年美国两极分化严重,其基尼系数为0.469,比一些西非国家都严重,有700多万人的年收入不到官方规定的贫困线标准的一半,即低于5622.5美元。美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甚至出现了新的分离主义势力。2012年的民调结果显示,得克萨斯州主张独立的选民占该州选民总数的25%,缅因州的占20%,佛蒙特州的占13%,在路易斯安那州有450万人,密歇根州的北部地区、阿拉斯加州、新泽西州、新罕布什尔州、夏威夷都有人主张独立。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白宫网站的“请愿平台”上竟然收到67.5万人签名的要求独立的申请。然而,这些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变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外挑战都会增加,这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崛起就意味着一国迅速强大,而迅速强大的过程不仅使外部国际体系压力迅速上升,同时国内也会出现许多因社会迅速变化而产生的预想不到的挑战。未来十年,中国和美国领导人都会面临严重的国内困难,区别在于,中国面临的是崛起的困难,而美国面临的是相对衰落的困难。中美两国政府面临的国内问题都很严重,但崛起大国有实力迅速增强的优势,可供政府解决国内问题的物质实力呈大幅增长趋势,而衰落大国则会陷入物质实力资源增长缓慢的困境,因此美国将比中国面临更大、更多的国内问题。观察一下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印度这几个国家的内政就会知道,它们面临的国内问题至少不少于中国,甚至有可能比中国面临的国内问题还多。未来十年,只要中国政府能有效抑制国内的官僚腐败,中国仍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第二种观点认为,只要中国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无论国际上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能实现崛起。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国崛起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苏联、日本和美国衰落的结果。没有苏联的解体、没有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的绝对衰落,中国是超越不了俄罗斯的。中国至今还没有达到当年苏联的军事实力,苏联曾有5个航母舰队,中国现在连一个都没有。没有日本近20年的经济停滞不前,就没有中国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GDP只相当于日本的1/5。日本只要保持3%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中国GDP就得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率才能缩小差距。然而,自“二战”结束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能做到GDP在20年里年均增长15%的。没有美国始于2008年的相对衰落,中国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是所有国家的首要任务。但是,做好自己家里的事并不必然就能实现崛起,甚至不必然就能强大。北欧国家常常被认为是做好自己家里的事的样板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北欧国家具有赶超美国的潜力,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也就是说,中国能否在10年内成为超级大国,不仅取决于中国能否做好国内的工作,同时也取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否成功,即是否能建立起国际战略信誉,能否使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和支持中国的崛起,能否被世界看作是一个正义的领导者。

认为中国的国内问题决定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和认为只要国内搞好了就能成为超级大国,这两种观点的核心逻辑都是内因决定论。然而,大国崛起或民族复兴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赶超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历史过程,其结果是由崛起国和霸权国两者力量的对比变化决定的。这意味着,内因和外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管子·霸言》中说:“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中国未来十年之所以有望成为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拥有可持续高速增强的实力,而美国则继续相对衰落。

盛与衰:决定中美未来的力量

未来十年,中国将无法像冷战时期那样采取不结盟战略。

未来十年,世界可能形成两极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要再次进入冷战状态。

未来十年,中国将失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边的空间,而只能采取吸纳中小国家的策略。

未来十年,中美军事竞争将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而双方发生直接战争的危险会进一步下降,发动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也很小。

未来十年,科技竞争取代自然资源争夺将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未来十年,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不断深化,在双方继续假朋友关系策略的条件下,双边关系的不稳定性将变得更加突出。

2023年世界很可能形成两极格局,但那是一种新型战略竞争而不是冷战,未来十年中美成为全面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很大。

2023年,中美经济关系在所有领域都必然大于目前,双方将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美将是世界最大的军事竞争者,双方军事合作的主要内容将是预防性的。美国仍继续坚持对华军事禁运政策。

2023年,中美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的意识形态分歧将弱化,双方有可能停止发表政府白皮书相互批评对方人权状况的做法。双方的政治分歧和矛盾将主要集中于国际政治问题而不是内政问题。

2023年,中美实力地位向互换方向发展的趋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因此中美双方在如何制定新国际规范的立场上会经常发生矛盾。

2023年,中美社会文化关系将出现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力突显的现象。

国际格局是由大国实力对比和战略关系两个要素构成的,因此2023年的世界格局将不仅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还要看这两个超级大国各自的战略友好关系。一些人认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中美两强竞争时代开始的标志,这显然是从大国实力对比的角度做出的判断,而没有考虑中美两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如果从战略关系角度观察2013年的国际格局,我们将得出下面这个结论:世界还是一个单极世界,美国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因为美国有几十个盟友而中国却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盟友都没有。除了27个北约盟友之外,美国还有15个非北约盟友。未来十年,中国肯定能够缩小与美国在物质实力方面的差距,而且速度将比较快,但是中国能否快速缩小与美国在战略友好关系方面的差距则是不确定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调整外交战略,特别是1982年以来的不结盟政策。

中国国际环境的利与弊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是促进中国调整外交战略的首要外部因素。美国的相对衰落使其无力维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故此美国将其主要力量集中于未来的世界中心,于是美国战略重心向东亚转移就成为必然(参见第二章有关东亚将成为新的世界中心的论述)。所谓“亚太再平衡”就是平衡中国的崛起,就是防范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2009年7月,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说“我们回来了”,这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前奏。这一战略于2010年秋季正式实施,至今已经两年有余。奥巴马赢得2012年大选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东盟中与中国关系较好的3个国家:泰国、柬埔寨和缅甸。他是首位访问缅甸的美国在位总统。奥巴马明确地对媒体讲,他赢得大选之后就访问泰、柬、缅三国绝对不是巧合,这说明重返亚太战略在他执政期内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战略的内涵是,巩固与传统军事盟友的关系,发展与非传统盟友的战略合作。2012年,美国同意日本的建议,明确表示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同盟的防务范围;美国改变在南海领土主权之争问题上不选边的立场,指责中国建立三沙市的政策是南海地区冲突加剧的原因;希拉里访问蒙古时鼓励蒙古要坚持西方的民主,她还打破了57年来没有美国国务卿访问老挝的历史局面。2012年美国提出将阿富汗作为“非北约盟友”,这个新概念将有可能用于与东亚非传统盟友的战略合作。亚太再平衡战略越有效,美国就会越坚定地执行这个战略,其结果必然是使中国面临的亚太环境愈加不利。美国的这一战略必然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为何“韬光养晦”战略越来越无力,不结盟战略能否应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

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将是促使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第二个重要外部因素。日本的衰落导致日本国内右倾势力成为主流,日本的对外政策向右转不可避免。日本向右转政策的对内目标是争取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对外目标是减缓日本国际地位下降的速度。然而,中国崛起越快,日本国际地位的下降就越明显,日本民众对政府就越不满。为此,日本政府极有可能采取与中国对抗的方式去迎合国内民众的情绪。日本故意与中国对抗的政策将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为何“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已无法避免中日岛屿纷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中国需要重新考虑如何促使日本放弃对抗政策。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之争,将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为何1998年金融危机至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断改善,而2010年双边关系改善的势头停止。中国将重新考虑如何加大区域化政策力度,使东盟国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向中国倾斜,或者保持中立。此外,随着中国崛起的加速,许多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期望值上升,中国将会考虑如何增强与这些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使这些国家享受中国提供的安全保障。这意味着,中国外交战略将从经济导向型向政治导向型转变。

由于未来十年世界格局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将重新重视不结盟战略,这将是一个影响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在冷战两极格局中,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阿富汗五国于1961年倡议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参加不结盟大会的国家中很多都是苏联和美国的正式军事盟友,例如发起国之一的埃及是美国的盟友,该组织成员古巴和越南都是苏联的盟友。在两极格局中,中小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有多种好处。一是可以为自己不履行同盟义务创造合法性,即当盟主卷入战争时,它们可以不结盟为理由不遵守同盟条约中与第三方交战有关的条款。二是可以加强与美苏讨价还价的筹码,以不结盟身份提高对美苏的要求,迫使两个超级大国用更多的援助换取这些小国的支持。三是当两个超级大国在某一具体全球事务上形成寡头垄断时,它们可以利用不结盟的集体力量与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不结盟策略是以两极格局为前提的,在单极格局下,它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冷战结束美国单超独霸的单极格局形成后,不结盟运动就销声匿迹了。2010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之后,国际格局两极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于是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重视不结盟运动。2012年8月,虽然美国强烈反对在伊朗举行不结盟运动峰会,但还是有120个国家的领导人前去参加。参加会议的成员国数量仅次于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

未来十年,在中美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小国家的不结盟战略将促使中国从选边策略向吸纳策略转变。未来十年,中国将无法像冷战时期那样采用不结盟战略。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格局中,中国不是其中的一极,因此可以利用美苏战略矛盾,像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那样通过在具体问题上的选边策略获得收益。然而,在未来十年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两极中的一极,中国将面临中小国家利用不结盟战略从中美战略矛盾中获益的局面。冷战时期,在美苏战略竞争的天平中,中国只是一个砝码,可以通过权衡将自己放进美苏这两个秤盘中的一个,从而获得较大收益。而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一个中小国家选择是否把自己放进去的战略秤盘,从而将失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边的空间,而只能采取吸纳中小国家的策略,即争取更多的国家将自己当作砝码放进中国的秤盘。

中小国家恢复不结盟运动将提高中美两国对这些中小国家战略友好关系的需求,同时也将提高争取这些不结盟国家友好关系的成本。具体而言,未来十年,中小国家将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来实现它们自己的国内和外交政治目标,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安全保障程度。不结盟国家将通过在中美两国之间的摇摆,获得中美双方不断提高的战略承诺和经济援助。缅甸近年来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中小国家对于大国的首要需求是安全保障,能否向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将成为中美争取不结盟国家的最主要手段。不提供安全保障就无法得到这些国家的战略信任,从而也不可能获得较多的战略友好关系。不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将被批评为不承担国际责任、不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为了争取到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国崛起的政治支持,中国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4日 15:40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