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精彩书摘】

前言

国际关系预测和天气预报一样都是对或然事物的判断,因此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准确。现实世界发生的结果是检验预测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准确预测到一个事件并不意味着预测可以百分百准确,因为预测的准确率是由多次预测中的准确次数决定的。一般来讲,预测准确率达到65%(预测的100件事中有65件是准确的)说明预测的方法具有科学性,达到75%则说明有参考价值,达到85%则具有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当一个研究人员或机构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5%时,人们就会依据其预测做出选择,因为85次正确选择所获得的收益足以抵消15次错误决定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只在事后抱怨气象台预报不准,而事前都相信预报是准确的。

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都会为自己事先预测到了某事而自豪,同时也都不愿意提及自己错误的预测。为了防止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不限定预测时间或模糊预测时间的办法就成了常见的预测方法。“在可见的未来”就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例子。这个时间概念只告知人们预测的开始时间但没有截止时间。所预测的内容在30天内发生和30年内发生都可视为发生在可见的未来。而如果预测者是年轻人,其可见的未来可长达两三代人。“中长期”、“最终”、“早晚”等也都是不限定预测时间的常见说法。

在国际关系学界,许多研究机构做过以20年为限的长期预测。这种预测的时间明确,也是可检验的,但大多数的预测都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罗马俱乐部对世界石油能源将枯竭的预测最为典型。笔者以为,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能力还达不到较准确预测未来20年国际形势的水平。冷战结束时,无人能预测到2008年会发生金融危机,也无人能预测到美国会因此走向相对衰落。20世纪90年代初期,无人能预测到中国将在21世纪的头10年加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根据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水平,我认为预测未来十年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具有相对的可靠性。

《历史的惯性》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国际形势的预测读物。本书预测准确与否将由未来十年的历史来检验,不过这种检验并不是非要等到2023年才能做。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历史的惯性》,是说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将有一定的连续性,世界大势不会逆转,中国将实现崛起而不是夭折,两极化趋势将在2023年之前定型为两极格局。未来十年,大家每年都可用当年国际形势的变化结果检验本书所预测的世界大趋势是否发生了逆转,2023年将是最终检验本书预测的终点。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依据历史惯性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本书否定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相反,本书恰恰是从大国领导者的政治改革能力角度对未来十年国际格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本书认为,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不同的历史使得国家领导者的改革能力有天壤之别,因此历史的惯性有时才会出现加速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常有只凭一代人就完成崛起的例子。秦始皇22岁亲政,17年后统一六国;彼得大帝17岁亲政,32年后将俄国建成欧洲强国;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16年后将人送入太空,并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邓小平在80年代预测中国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未能预测到GDP(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就超过日本,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国际经济机构预测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最初预测赶上美国的时间是21世纪40年代,后来是30年代,再后来是20年代,2013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测的竟然是2018年。事情的重点不是哪个预测更准确,而是预测的赶超时间点不断提前。对于中国来讲,未来的十年很可能是加速崛起的十年。

本书对未来十年中国崛起做出乐观的预测,这与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的新政有关。经济决定论是现在中国人的主流信仰,然而中国先哲们却相信政治决定论,他们认为决定国家富强或衰落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的政治领导而不是经济基础。《管子?霸言》中讲:“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个民族复兴讲话使国人为之一振。其后新领导班子在反腐、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新政更是让国人感到了崛起的希望。强盛与衰落相互交替构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代中国人都逃避不了的共同问题是,自己这一代将给后代留下自豪的历史还是屈辱的记忆。未来十年,我们这代人将有机会创造一段让后代因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的历史。如果我们做不到,继续把民族复兴的重任留给后代,则意味着我们是中国历史上平庸的一代。我们的祖辈曾创造出他们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后代很有可能再次把国家建设成他们那个时代的世界强国。而如果我辈做不到,我们是无处推卸历史责任的。

本书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崛起,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减少,恰恰相反,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更大。根据崛起困境原理,崛起国越强大,其产生的国际体系压力就越大,这如同物理上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的原理。随着中国崛起,中国的利益在海外拓展得越快,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就会越多。根据结构性矛盾原理,中美实力差距越接近,中美两国利益冲突就会越大,美国防范中国的政策力度也会随之增强,因此给中国的压力也会随之上升。崛起过程犹如参加从初赛到决赛的全程比赛,越往后对手的实力越强,因此取胜的把握就越小。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赶上美国的时期,这犹如决赛一样,难度极大。中国想开创人类历史先河,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这使得中国崛起更加困难。为此,本书根据国际格局两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后一章提出调整外交政策的建议。

本书预测的是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因此把我国内政作为一个常量而非变量来对待。许多人认为,中国能否崛起不在于外交而在于内政,因此应集中精力关注国内建设而少介入国际事务。内政不仅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也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的根本。然而,能搞好内政的国家并不一定就能崛起为超级大国,北欧国家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将成为两极中一极的未来十年,内政和外交两个大局将更加融为一体,国际事务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外战略失误同样会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有些人认为,中国现有实力还弱,等以后我们强大了再去解决那些国际矛盾。然而,与回避国内问题一样,国际矛盾也会越拖越难解决。2010年以来的钓鱼岛分歧引发的中日冲突表明,国际矛盾早解决不易,晚解决更难。笔者认为,历史给所有国家提供的机遇是相同的,关键不在于谁有机遇期,而在于谁能抓住并利用身边的每个机遇。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藏族研究生索多。他利用寒假时间为本书做了校对工作,并且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我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杨原对清样所做的校对工作。未来十年,我愿与大家一起检验本书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为提高我国国际关系预测研究水平提供经验。

阎学通

2013年4月

清华园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4日 15:40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